分享

历史上的长春,为啥要建城墙,开设9个城门,外面还要建护城河?

 江山携手 2019-06-18

长春建城的历史其实很短,到现在也不过是217年。清初,长春土地是蒙古郭尔罗斯王公的属地,也是放牧牛羊的牧场。后来,郭尔罗斯公格格喇布坦发现种地很赚钱,于是开始招用汉民垦荒。清政府一看,这里人多了,就听从了时任吉林将军秀林的建议,在1800年下旨准许开垦并设立衙署长春厅,任命了理事通判负责司法、行政事务。图为1910年左右的长春府门前,在现大经路103中南院一带,1825年长春厅迁来后一直在此。

长春本来没有城墙,但是随着马傻子出现后,长春官员不得不开始筹建城墙。马傻子原名叫马国良, 因其善骑射又精武术,有 "傻大胆" 之称,故人们称为“马傻子”。1865年8月,马傻子等29人在四平街结义反清,开始仅有二、三百人,后来竟发展成万余人,在梨树县小城子打起义旗,按捻军模式组成黄旗队。1866年2月8日,马振隆起义军攻入伊通县城,火烧巡检衙门和佐领衙门。伊通离长春非常近,长春官员采取措施防范。

1865年,由商贾出资构筑了城壕和城墙构成的坚固城郭。根据记载,当时城墙高一丈二尺,周长二十华里。设有东(崇德)、西(聚宝)、南(全安)、北(永兴)四座城门及西南(永安)、西北(乾佑)二门,计六大城门,城墙外还设有深一丈多的城池。后来增加了东南、东北、马号门等辅助城门,形成了九门的城池格局。

长春东门,又叫做崇德门,也称大东门,在今天的东门路与东门里胡同交会处年代。 这座门楼是当年通往东大桥及城北各村要道。兴建于1865年,在1923年补修为砖瓦结构,城门高8.25米,宽6.6米,筑有望楼、雉堞、炮眼。城墙根有排水涵洞通往护城河,城门门额刻有“崇德门”三个大字。1952年5月,整修东门路时拆除,是最后拆除的老城门。

长春西门又叫做聚宝门,在今天的民康路与西三道街交会处西北角。这座城楼建于1865年,拆除年代不详。西门正对着西河沟上的西双桥,形式同东门,东面直接通到三道街,民国十二年(1923年)补修为砖瓦结构,城门高8.25米,宽6.6米,筑有望楼、雉堞19堵。

长春南门也叫做全安门,在今天的长春大桥西侧、全安广场附近。这座城楼也是修建于1865年,1930年拆除。南门城门朝向东南,正对着长春大桥,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后曾风光一时,城门高8.25米,宽6.6米,墙上建有望楼,望楼两侧建有雉堞三十一堵,每堵砌有炮眼。望楼檐下题写“众山远照”四个大字。

长春北门也叫做永兴门。在今天的长春大街与大马路路口南。兴建于1865年,1912年拆除。北门是通往农安、德惠,尤其是连接商埠地与“南满”、中东两车站的必经之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修,望楼悬额题写“关左通衢”四个大字,民国元年(1912年)因修建北门外商埠大马路与城内南北大街相连接的马路时被拆除。这是拆除的第一座城门,城墙废毁亦自此开始。

通过这些城墙的建设,确实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马傻子起义军没有攻入长春。1866年4月,马傻子起义军经开原、铁岭,又来到清河门一带奋战,后因起义军纲领不明、战略不佳,战斗失利后军心涣散,个别首领叛变,加之与敌军兵力相差悬殊,最终寡不敌众,起义失败,马振龙也阵亡了。但是,此后长春有了一座城墙,初具城市雏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