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长春-老城门

 埂溪书楼 2013-04-11

重温长春

老城门

1865年为防御农民起义军而修筑城墙,筑门六座;1897年,重新修筑城墙,增设六个小门





    

A07版

  新闻回放:刘泽贤老人喜欢长春老建筑,退休后计划画100幅老长春建筑的钢笔画,出一本画册,将珍贵图像留给下一代。他曾向本报求助(详见本报2012年3月16日B01版),征集长春老照片做参照。一年过去了,老人创作110幅长春老建筑钢笔画,被网友称为“留在笔尖下的记忆”。

  1865年,值得长春人铭记。1800年(嘉庆5年),清政府在郭尔罗斯前旗境内设长春厅。1825年(道光5年),长春厅治所迁至宽城子(今大经路、四道街附近)。

  长春建城门,是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据《长春县志》记载,同治四年(1865年)“马贼窜扰,由商民捐建筑板为墙”。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方志馆管理处处长孙彦平说,当时有位叫“马傻子”的起义领袖,率领农民攻打长春,长春厅署组织商人募资修筑了城墙。长春1865年建筑城垣,占地5平方公里。

  最初的城墙,就是两块木板做模子,中间灌上泥土。最初的城墙高3米,筑门6座。所筑城墙大致走向为:南起今大马路南端,向西南经全安街至民康路,然后向西北,沿民康路南侧至西三道街折向北,穿过四道街、平治街经东侧折向东北,至大经路同长春大街交接处,再沿长春大街南侧向东,穿过大马路、亚泰大街至东门里路后折向南,顺东门里路东侧沿伊通河西岸台地向西南至大马路南端。全长约10公里左右。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长春旧城重新修筑城墙,增设6个小门,即马号门、小东北门、小东门、小西门、东双门和西双门,长春城门达到12座。

  二十世纪初,城墙开始颓坍、倒塌。到1907年,北门外开辟商埠地,新城和老城内都新修街路,城门和城墙成了城建的障碍,开始拆除。最先拆除的是1912年起废弃的北墙,并在旧墙基上修筑了平治街、东长春大街,西墙拆除后修建了民康路。城门由于比较重视,消失得相对晚些,还曾于1923年至1925年间先后补修过东门、西门和西北门。现在,老城墙和城门早已消失,最后一个城门也与我们相隔61年。

  城门是点,城墙是线,点线相连,勾勒出长春老城的地理轮廓。看老城门画作,品老长春历史,刘泽贤的钢笔画给了我们契机。

  长春老城门有12座,刘泽贤用钢笔描绘了最初六座城门中的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另外两座是乾佑门(西北门)和永安门(西南门)。所有城门、城墙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中。4月9日,记者对照画作,踏访了四座城门的旧址。

  您是否有长春四个城门的照片?欢迎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431-96618。

东门(崇德门)

  位置:东门路与东门里胡同交会处年代:1865年~1952年简介:东门,也称大东门,处于长春城东北角,当年通往东大桥及城北各村要道。兴建于1865年,在1923年补修为砖瓦结构,城门高8.25米,宽6.6米,筑有望楼、雉堞、炮眼。城墙根有排水涵洞通往护城河,城门门额刻有“崇德门”三个大字。1952年5月整修东门路时拆除,是最后拆除的老城门。

  一条百余米的胡同,北端称为东门里胡同,南端为东门外胡同,胡同很窄,有些泥泞,与东门路交会处附近高楼林立,“这街路的命名就是借鉴当年城东门,一座城门把胡同分隔成里外两部分,如今东门的位置早已变成居民小区。”90岁的李凤老人说。他住在东二道街胡同,距离东门200多米,他的岳父就住在东门外,“那时工作忙,每两周从东门去岳父家看望老人。”

西门(聚宝门)

  位置:民康路与西三道街交会处西北角

  年代:1865年~拆除年代不详简介:西门正对着西河沟上的西双桥,形式同东门,东面直接通到三道街,民国十二年(1923年)补修为砖瓦结构,城门高8.25米,宽6.6米,筑有望楼、雉堞19堵,但拆除年代不详。

  民康路是从人民广场辐射出来的一条干道,民康路与西三道街交会处西北角,矗立着东北风剧场等几幢现代化建筑,这里是长春西门的旧址,如今曾经的西门成为了交通干道,附近商家林立、小区众多。

南门(全安门)

  位置:长春大桥西侧、全安广场附近

  年代:1865年~1930年简介:南门城门朝向东南,正对着长春大桥,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后曾风光一时,城门高8.25米,宽6.6米,墙上建有望楼,望楼两侧建有雉堞三十一堵,每堵砌有炮眼。望楼檐下题写“众山远照”四个大字。

  亚泰大街跨解放大路高架桥纵贯南北,通钢大厦矗立桥头,全安广场附近就是曾经长春南门的位置,曾经是通往双阳的必经之路。城门在1930年南北大街整修时拆除,如今这里成为交通要道。

北门(永兴门)

  位置:长春大街与大马路路口南侧年代:1865年~1912年简介:北门是通往农安、德惠,尤其是连接商埠地与“南满”、中东两车站的必经之地。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修,望楼悬额题写“关左通衢”四个大字,民国元年(1912年)因修建北门外商埠大马路与城内南北大街相连接的马路时被拆除。这是拆除的第一座城门,城墙废毁亦自此开始。

  长春大街与大马路交会处路口南侧仍留有几栋上世纪的建筑,街路繁忙,“我们从电视上知道,这里曾经有长春的北门,可北门什么样,谁也不知道!”附近居住几十年的居民说。

  本报记者 冯艳 田玲玲 赵春刚

“钢笔线条下的老长春”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