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感人文】猴年马月和男将女将说哈子方言

 夜黑心明 2019-06-18

之前网络上有首方言歌曲《孝感精神》很火

孝感精神 来自国学那些事儿 03:56

方言在很多民歌中普遍采用,

要是普通话唱就没有那个意境和味道。

之前我们推荐过孝感民歌《采茶歌》


国家开始重视方言的保护,

这是我们的宝贵遗产,

孝感方言里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和大家分享


聊聊有趣的孝感方言

文/孙润之

基层工作每天都要接触方言,这对一个打小说普通话的人来说,既是新鲜的体验,亦是不小的挑战。好在与我同事的胡望安等老先生是方言俗语的专家,加上我走访过一些本地老人,使我更加钦佩孝感方言中博大的文化。

首先打动我的是方言的生动性,有时即便听不懂根据发音也能猜到大概的意思。比如站立俗语说“徛着”(发音同“寄到”),下蹲为“跍着”(发音同“枯到”),弯腰为“佝着”(发音同“钩到”)。还有比如“偧(发音同“炸”)开一张包满饭粒的阔嘴,哇一声嚎哭起来”,就知道是说充满爆发力的张大了嘴,但就“偧”一个字,表达了这么多含义。最有意思的是这个供神语:劳动人民一大早就在田里插秧,到了上午十点要吃饭,喝酒之前要供“苗稼大神”,以保证庄稼长得好。供神时说芒棰大的泡(以下均用同音字代替,这句话是说抽的穗很大,像洗衣服捶打衣服的棒子一样大),簸箕大的刁(意思是谷穗已经出穂的时候和簸箕一样大)。长子(个子高)挑不住,矮子压断腰。短短几个字的句子,活泼泼的表现出丰收的美好寄愿。


其次是方言的独立性,最开始的语言和汉字是一一对应的,随着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分离,便产生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个三婆不会写字还想记帐,到隔壁找先生帮忙,不料竟然难倒了先生。三婆希望先生在她的账本上写这么几句话:今天买了濛濛儿(小)鱼溜溜的(秤杆滑动秤砣)半斤,没法拿回家攘(做菜),最后放在桌子上被财喜儿(猫)给吃了。以上都是同音的代替字,真的要准确写出方言的古字,学问颇高的先生也犯了难。还有一个孝感肖港镇杨家河地区流行的民间故事,说才子唐伯虎小时候上学迟到,老师责问他什么原因,他说路上听得一首诗,诗中的字不知道怎么写出来,就在路上思考耽误了上学。老师大骂唐伯虎不长进,令其读出。诗文是“撇撇儿一叶舟,叽啊水中流。噗通三声响,哦呵上扬州。”(注:诗中许多拟声词,有舟在水中航行的叽啊声,有水噗通的响声,还有船夫的号子声)如此多的拟声词,竟也难倒了老师。

最后,方言以口口相传保留了很多古字最初的含义,百姓的语言是活化石,凡称事状物必有根据。胡望安先生对此用功颇深,考证出许多古字,集成一册《方言俗语正字》。书中举了一些古字的方言。比如方言中很舒适优越的感觉叫“润”发音同“运”,“过得真润”的“润”字其实应该是“傊”(音同“运”),《玉篇·人部》“傊,优也。”俗用“润”,非义,属于仅仅根据发音找的代替字。还有人形容夸张的自我炫耀叫“发泡”,泡字一般读一声,实际上泡字也属于误用,《说文》就有“奅”字,本意是大而虚空。今粤语方言把说大话叫“车大奅”,说大话的人叫“大奅佬”。要考证起来,还有很多这种例子,比如“点头哈腰”的“哈”字也属于误字。


所以小小的方言蕴含了这么多文化,随着长期的使用在不断的变化。如今社会人口流动性很大,城区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说普通话,生怕方言影响了孩子。方言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宝库,一方面受到不同地区语言的冲击,另一方面在本地流传中遭到歧视。希望短短的文章可以唤起大家保护方言的意识,毕竟普通话说得再好,也没有故乡强烈的归属感,反倒是相同的口音,更能打开话匣子,减少人与人间的疏离感。




还不留言,让大家知道你


借用现在很火的广东方言,

最后和大家告别,

祝在外地的孝感同胞身体健康,

阖家幸福,工作顺利!

喜欢就转发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