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道德经 》部分篇章欣赏-----老聃,逍遥派永远的掌

 野有雅兰 2019-06-18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今天抽空给大家分享被近代误解最大的一章。


【导读】读《道德经》一书,其实读任何经典都要结合整篇及上下篇章甚至全书融会贯通否则就会造成“依文解意三世佛冤”。

读第三章,起码要结合第二,第四章,如果能在“德”篇找到响应的篇章更佳。

其实《道德经》每一章老子自己都有解释,当代人不能虚其心除却妄念,自然不能捕捉到老神仙要说什么喽。简单说本章算是第二章的注解和延续。

使本章被近代当代人误解为老聃“反知(智),愚民”的根源其一就是对“民”字的理解。古书所说“民”不单是近代语境下的“国民”“老百姓”而是现代语境下的“人类”“人们”。其二是没有通书理解本章。其三没有体悟何为“无为”,其中第三个原因是关键所在。

好了,简单说一下本章关键句子的理解。

1.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尚贤”“贵难得之货”,皆是“有为”也。“名”争之端也。后来庄周在《庄子·内篇·人间世》中说:。。。。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读此可知庄子是老子的知音可谓得了老聃的大体。老庄并列绝非徒有虚名。

“贵难得之货”,好利也。利,盗之招。若上不好利,则民自然不为盗。君子鸡鸣而起,孳孳为名也;小人鸡鸣而起,孳孳为利也。“名,利”皆是欲望的根源所在。此为老子主张“不见可欲,使民(有版本“民为心”)不乱的原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这一节说尽“有为,尚名好利嗜欲之害。”

实际老子一直是崇尚中道的。那么老子是完全否定尚贤吗,非也。通读第二第三第四章就知道老子不是完全反对“尚贤”而是给出来太过区分善恶美丑贤愚的后果。因为太过推崇贤人势必会带来人们的争权夺利。反过来,不尚贤,人类就不会争名夺利了吗?看世界各国发展史并非如此,可见老子完全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他只给人类描绘出最完美的蓝图,至于能否做到就看人类自己运用的智慧了。在我们文化的源头《易经》里,凡是牵涉到政令的制定发布或改革无一不是与时间有关(参看[革,蛊,巽}三卦)。因为“上有好者,下必甚矣。” 古有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桓公服紫,一城尽着紫。这两个历史事件说明多数人类是盲从的。对偶像或权威人物的审美取向是非常趋同的。老子这一节就是告诫人们,作为领导人或具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否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也就是源于易经的“持后”思相。

2.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这一小节老子在说什么呢?因为老神仙自己在后面的篇章有解,在此我就不敢多赘言了。请诸位读者君参考《道德经·第五十二》就会明白本节及本章的真正意思。佛家也说过类似的“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其实不仅老聃,佛家,我们的夫子也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类似的浪漫主义的话。作为食色性的芸芸众生不追求不贪图名利是很难得,老神仙自己也发过“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则吾有何患”的感叹。此身是所有欲望的根源。虽然此身是我们的“大患”,但是老聃佛家夫子纷纷给我们人类开出了对治此患的药方。至于能否做到能做到哪里还是那句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来两句结束本章一边逍遥去了------

持世无尽灯,

无毒不萦怀。

嚣嚣两撄宁,

婆娑生物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