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集飙到9.7分,这部剧比鬼还恐怖

 刘飞宏33 2019-06-18

在一片对《权力的游戏》烂尾的哀鸣声中,谁也没有料到,一代剧王竟被另一部同为HBO电视网出品的电视迷你剧成功救场。

该剧一出,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刻飙升到9.7的豆瓣高分神剧之列。

最高的评价,称它有望成为“年度最佳”美剧。

《切尔诺贝利》

Chernobyl

本剧的导演是曾执导过《绝命毒师》《行尸走肉》等剧的乔韩·瑞克。

除了有制作精良、堪称史诗级大片这样的褒赞之外,网友提及最多的几个词,就是压抑、恐怖、窒息。

到底是什么样的剧集,会给人一种穿透屏幕的恐惧感呢?

01

在《切尔诺贝利》第一集伊始,一段独白最先映入眼帘: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并不是我们会错把谎言当作真实,真正的危险是如果我们听了太多的谎言,我们就再也认不清事实了。”

这段自白来自苏联科学家瓦列里·勒加索夫,而他在录制完这段录音后,便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悄然离世,而此时时钟正指向凌晨1点23分45秒。

至此,剧情已经被蒙上了一层黑色的帷幕,使人觉得憋闷。然而这还仅仅只是个引子,真正令人触目惊心的“大幕”,才刚刚被掀起了一角。

瓦列里口中的谎言,来自一场33年前震惊世界的灾难。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45秒。在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的普里皮亚季,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事故。

核电站的副总工程师迪亚特洛夫却坚持认为,这只不过是一起普通的失火事故,并指责手下办事不利,跟着草率地做出了召集消防队前来灭火的决定。

这一愚蠢的决定,便直接导致了此次事故第一批遇难者的产生。

前来救火的消防员未被告知现场有核泄漏的危险,他们只是穿着普通的消防装备,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救火行动。

其中有位叫瓦西里的消防员似乎觉察到了什么,他问队友:“你闻到金属的味道了吗?”

可惜无人应答他的问题,这批消防员作为第一波受害者,没过多久就接连倒下,被送往医院。两周之内,他们几乎全部死去,且死状异常可怖。

然而当地的居民对此却全然不知,他们惊叹于核电厂上空那里燃起的绚丽“火光”,于是纷纷走上桥头“欣赏美景”。

可他们却不知道,这场看上去比焰火还要美丽、绚烂的奇异景观,会要了他们的命。

他们就这样完全暴露在烟尘之中,那些辐射元素肆无忌惮地粘附在他们的头发、皮肤上,一点一点侵蚀着他们的生命。

和迪亚特洛夫一样,发电站主任那套长期僵化的思维模式,也依然不允许他相信他们伟大的苏联核技术会有任何纰漏。比起做出正确的判断,推卸责任成了当务之急。

爆炸?不存在的。

执行委员会的委员扎科夫更是极端地认为,只要信仰苏维埃社会主义,就不会有问题,并顽固地下达了封城的命令。

工程师西特尼科夫发现了四散的石墨和超高计量的辐射值,他确信四号核电站已经被燃爆了。可得知真相的高层,却仍然决意对外封锁消息。

直到瑞典的一家核电厂也检测到了辐射,事情终于隐瞒不住了。

已经承受了几十小时辐射的居民,匆匆忙忙地被部队迁移出去。至于留下的动物,则一律被射杀。

失控的“切尔诺贝利”,使整座城彻底变成了一座废城。

至此,这场灾难对生命的摧残依然没有停止。

为了阻止热爆炸,苏联军方派遣三名工人前往有高污染源的地下室开水闸阀门;

为了安热交换器,一队煤矿工人深入地下挖通道,通道里高温且极有可能被熔化;

为了清理石墨,士兵们必须代替机器人爬上离辐射源极近的屋顶,一点一点地铲除石墨块,他们每一分钟所承受的辐射值都有可能致命。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苏联高层,对外宣称的辐射量远远低于实际值,别国的救援只能是杯水车薪,军人们除用血肉之躯与辐射抗衡,别无他法。

从核电站的工程师到主任,再到当地执行委员会、政府高层……每一个牺牲者背后,他们都须背负罪名。

为了维护政权的地位,为了保住当权者的面子,他们用最拿手的“权威”和公信力,来掩盖一个个真相,酿造一出出悲剧。

数十年过去,对于一夜沦为人间炼狱的切尔诺贝利,瓦列里在片头留下的遗言仍然振聋发聩: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不在乎谁是英雄,我们想知道的是,到底是谁的错。”

02

整部剧的血腥画面,其实并不算多,但却时时刻刻渗透出一种阴郁恐怖的气息。

这种恐怖,来自对灾难和死亡的悲悯,也来自灾难背后,那些我们看不见的阴暗角落。

很多人都知道,该剧并非凭空杜撰的故事,而是取自1986年真实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作为迷你短剧,《切尔诺贝利》每集只有一小时左右,一共只有五集。但就是这短短五集,却几乎完整展现出了33年前那场事故发生的始末。

那场核电事故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其中31人当场死亡,数万人受到放射性物质的影响而患病或致命。时至今日,依然有因为那场核泄漏而导致畸形的胎儿出生。

这称得上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无论是从生理、精神还是经济角度来讲,损失都异常惨重,此事也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为了再现悲剧,编剧曾多方查证史实,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来源,就是那本曾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书籍——《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这本书由白俄罗斯籍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经由三年实地走访之后写成,被誉为是“一座记录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碑”。

作者曾冒着核辐射的危险,深入当地采访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人民,他们当中有士兵、医生、科学家、官员、清理人和他们的妻子、孩子等。

《切尔诺贝利》在第一集里出现的消防员瓦西里夫妇的原型,就是出自《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第一章节里的故事,来自受访者柳德(即瓦西里的妻子)的口述。

“在医院的最后两天……我抬起他的手臂,骨头松松垮垮,晃晃荡荡的,身体组织已经与它分离。肺的碎块,肝的碎块从嘴里涌出来……他常被自己的内脏呛着……我手缠绷带仲进他嘴里,把东西抠出来……这没法儿说!也没法儿写!甚至让人难以忍受……然而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他任何号码的鞋都穿不上……光着脚入殓。”

而在剧中,几乎完整还原了这一幕。消防员瓦西里的妻子,终于在莫斯科的医院里找到了她的丈夫。

起初处于潜伏期的丈夫并未有何异样,但很快,他开始全身腐烂、流血,没过多久就悲惨地死去了。

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陪伴心爱的人走完最后一程,让人说不出该感动还是辛酸。

这场灾难,不止使个体的利益受到了极大打击,也使人民对于整个国家的信任与支持,逐渐土崩瓦解。

在书中,原白俄罗斯科学院核能研究所实验室主任瓦连京·鲍里谢维奇说:

“在事故发生后,人们所谓的科学家……他们是乘坐专机赶到核电站的,许多人甚至没有带剃须刀,以为就是几个小时能处理完的事情。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尽管他们事前就已经得知核电站发生了爆炸,但他们相信他们的物理学,他们是怀着这一信仰的一代。物理学的时代在切尔诺贝利结束了。”

不同于电视剧的倒叙式展现,《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作为一部纪实文学,它是由一个个幸存者的讲述组成的。

通过这些“小人物”的陈述,作者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控诉。

比起剧中直接抛出“谁该来为谎言买单”的拷问,S.A.阿列克谢耶维奇关注的焦点,更多倾向于此次事故中受到影响的人的直观感受。

她要通过尽可能的真实记录,去理解切尔诺贝利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改变。

03

悉数历年来,根据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不乏影视佳作。

川端康成的《雪国》被两次改编成电影,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被改编成八集电视,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德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书,也被先后改编成电影。

《钢琴教师》

而那本自诞生50多年来,未曾有过影视化先例的《百年孤独》,已被Netflix正式拿下影视改编的版权。

这部堪称“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表达的内容相当庞杂,时间跨度也是非常之长。

因此这部来自拉美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著作,或许将成为史上最难改编的一部诺奖作品。

除此之外,仍有大量的诺奖作品未被搬上荧幕。

其实相比影像,文字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人们喜欢阅读,很大一部分在于它能提供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而想要把文字恰如其分地转换成镜头语言,原本就会破坏读者想象力的空间。

像是心理描写,多半只可意会,而无法将之具象化。还有的作品本身就不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这些无疑都给诺奖作品的影视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而对《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的部分影视化改编,之所以能受到绝大部分观众的接受,还是基于这部作品本身就有足够分量的史实作为依托。

它更便于制作方能够通过对情境的复刻,来呈现其背后的主旨。

时至今日,切尔诺贝利依然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曾有数十万的民众被迫沉默,他们有的毫不知情,有的以身犯险。

然而,后果终究是太惨痛了。上层精神的腐败,致使基层人民的肉体也终于彻底腐烂。

尽管以苦难为母题的《切尔诺贝利》仍然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直至这部剧的出现,我们才得以进入33年前那场灾难的回忆里。

那些对历史、对人性的再次解读,同时让人对真理和未来,展开一种合理的设想与启示,也是一部好剧该有的意义。

或许将它视为这个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也恰到好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