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陈鲁民
如今,“鲁迅语录热”俨然已成了网上一道风景。真真假假的鲁迅语录、鲁迅金句,铺天盖地;虚虚实实的鲁迅睿语、鲁迅名言,无所不在,令人目不暇接,也让人感叹不已:鲁迅可真能说啊!也有人不高兴了:鲁迅你咋那么饶舌,简直就是个话痨!
这可真是冤枉鲁迅先生了。其实,网络上流行的许多鲁迅名言、金句大多是他人杜撰,硬安在鲁迅头上的。鲁迅虽然以文字为生,著作等身,却是有的放矢,字字扎实,根本没那么多无聊废话。鲁迅善于激浊扬清,专造“匕首投枪”,也从不卖“精神鸡汤”,更不会故作深沉,舌灿莲花,什么都以专家自居,不分青红皂白乱说一气。
那些假鲁迅之名言,虽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但是若细分起来,也是有不同档次的。一是粗制滥造,胡乱贴个标签,就拿出来售卖。譬如,“晚睡的人没对象”“人只要有钱,烦恼就会减掉90%以上”“如果你不知道某句名言是谁说的,一定不是鲁迅说的,就说是马克·吐温说的”等,一望可知是低水平的假货。二是精心包装,巧妙制作,有几分相像,令人将信将疑,如“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扔掉四样东西:没意义的酒局,不爱你的人,看不起你的亲戚,虚情假意的朋友”就在网上疯狂传播,被不少人奉为圭臬。三是惟妙惟肖,几可乱真的高仿,如“年龄这事,你若不在意,它就不重要”“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等,就与鲁迅的特立独行风格颇为相像,须得相关专家出马才能辨别真假。 
当年,郑板桥名噪一时,唯恐身后有人盗用自己名字发表诗作,假冒自己作品坏了自己名声,就在《后刻诗序》写下:“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版,将平日应酬之作,改窜烂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鲁迅若地下有知,看到那么多以他名义问世的假冒伪劣“金句”,乌七八糟“名言”,想来也会义愤填膺,痛斥无聊之辈,以厉鬼视之。
不过,鲁迅的孙子周令飞倒是比较达观且宽容。他对媒体表示,杜撰鲁迅言论,只要不是宣扬拜金主义等错乱的价值观,就没必要太较真。毕竟,网络上出现的鲁迅语录热,不管是不是鲁迅说过的话,至少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于鲁迅的一种关注,认为引用鲁迅名言是一种时尚。
时下,并非只有鲁迅能享受到这种“待遇”,莫言、李嘉诚、李敖、马云、余秋雨、白岩松、易中天等名流,都跻身其中,难以免俗。白岩松表示,网上的白岩松金句,90%都不是他说的。莫言说,坊间的《莫言鸡汤》《莫言随笔》《莫言美文》等,都与他无关。这种现象叫“托伪”,即文章作者想借助名人传播自己的观点与思想,就将自己的作品假托名人作品来发表推销。此举古已有之,于今为烈。“托伪”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谁的名气大就托谁,二是谁更时髦、更红火就托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被人托伪,至少说明你非等闲之辈,说不定有被“托”者还庆幸呢。 
不过,说到底,“托伪”毕竟是一种不良风气,弄虚作假,混淆视听,既不利于文化建设,也无益于精神传播,并涉及著作权、署名权,还是应实事求是,真假分明,该是谁的话就是谁的话,名人说了就是说了,没说的也别让人家枉担虚名。正因为如此,近来北京鲁迅博物馆官网推出一套“鲁迅资料检索系统”,可帮助查询者检索鲁迅作品,只要输入关键字,就能知道这句话的真假及在鲁迅作品中的索引位置(某卷、某章、某篇、某行)。
这下好了,迅翁的“话痨”帽子可以摘掉了,当浮一大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