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期: 2009/8/28 16:05:21 提供者:kun1234具体的时空意识,流畅的笔墨线条和开阔的艺术视野,这是纪伟基先生绘画作品集给我的第一印象。 在十年前出版的画集中,纪先生曾自述:“我孩提时代就开始在地面和墙壁上信笔涂鸦,对绘画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迨至从事教学工作之日起,我担任的都是美术课程。在很长的日子里,所学的大都属西洋画,学素描,学色彩,往后,又迷上了水彩。由于艺事的长进,渐渐意识到中国画是祖国的传统文化、中华之瑰宝,因而把兴趣转向了中国画,并进行了艰苦、执着的研习与追求。我从工笔到意笔,从花鸟、人物到山水画,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涉猎和尝试,近十年来,才比较专注地研习山水画。” 纪先生的艺术道路,与二十世纪以来大多数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存在明显的相似性,他们都经历了从迷恋西画到重返传统中国画的曲折过程。与不少“悔其少作”的艺术家总是乐于把青春时代的追求看作少不更事的胡闹不同,正像乡贤赖少其先生一样,纪先生更倾向于将早年经验看作一种珍贵的知识积累,因此,在纪先生晚年水墨酣畅的国画作品——譬如山水画中,能够看到中西绘画语言交汇融合的迹象,既有深厚的传统画学素养,又有新锐的创新意识,也就不奇怪了。而且,在我看来,无论揖西注中还是揖中注西,只要能够贴近艺术家的个人感受而不是人云亦云,就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纪先生的家乡,美术人才济济,从这里走向全国的著名画家如罗铭、赖少其等,与纪先生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师生关系。纪先生长期执教于普宁师范学校,在艺术上却始终与外部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显然,正是虚心好学之心和教学相长这种特殊的人脉关系,使纪先生僻处一隅而从未夜郎自大,进而,在创作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新鲜活泼的意象。纪先生在《砚边杂谈》中特别强调“心灵与大自然交融”,强调走出画室,从生活和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其中关捩,当然也可作如是观吧? 记得李长之先生说过,中国画是一门“老的艺术”,较之西画,画法并不复杂,但即使是一条简单的线条,也需要长年累月的磨练,始能臻于极妙。曾经浸淫西画多年的纪先生,显然没有简单地把笔墨的锤炼当作终生奋斗的目标。在他看来,道存于器,神寓于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是一件好作品的必要条件;因此,“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有目的寻找技法与自然物的妙合”(《砚边杂谈》),便成了纪先生反复强调的原则。而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作为一门“老的艺术”所特有的“炉火纯青”,“苍浑老辣”等等特征,在纪先生最近的作品中已成为可圈可点的视觉指标。 祝先生艺术之树常青! ![]() 铸古烁今——读纪伟基先生画作札记 青嶂横云 ![]() 雨后斜阳 ![]() 高原早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