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卡 蕨类植物门是高等植物的一大类群。同时也是高等植物中较低级的一类。常为高大木本植物,成为大森林,盛繁于晚古生代,至现代多为草本。蕨类可分五亚门:松叶蕨亚门、石松亚门、水韭亚门、楔叶亚门、真蕨亚门。 现代蕨类植物约有11,500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和亚热带最为丰富。中国约有2 000种,它们大都喜生于温暖阴湿的森林环境,成为森林植被中草本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森林的生长发育有着重大影响,同时可以作为敏感地反映环境条件的指示植物。 北京见于密云、门头沟、延庆,生于湿地和林下。 北京各区县均有分布,生长于路边、水边的沙质土上。 见于北京大部分林下,常见。 见于北京大部分林下,常见。 北京海淀金山、密云坡头地区可见,不算常见。 ![]() 问荆的孢子茎 北京的这几种木贼科植物,木贼不分枝,很容易识别。节节草和犬问荆,营养枝和孢子茎一体,也可区别。草问荆与问荆早春先长出孢子茎,然后长出绿色的营养枝,二者不易区别,但草问荆营养枝上有硅质刺,分枝呈钝角,问荆无刺,分枝呈锐角,可以简单区别。 ![]() ![]() 又名九死还魂草,北京大部分山区均有分布。 垫状卷柏与卷柏性状极为相近,其主要区别点是:卷柏主茎不分枝,基部簇生多数须根、呈棒状。小枝上腹叶不并行。斜向上,边缘有微齿。而垫状卷柏主茎有的从基部分枝,基部簇生须根,不呈棒状。小枝上腹叶并行,指向上方,全缘。北京山区常见。 又名薄扇卷柏、史唐卷柏,北京各山区均有分布。 广泛分布于北京的中低山区,很常见。 又名红枝卷柏,北京各山区常见。 北京各个山区均有分布,常见。 ![]() ![]() 又名小阴地蕨,北京仅见于怀柔喇叭沟门孙栅子附近,非常罕见。 ![]() ![]() 北京见于海淀、门头沟、房山区,生岩缝中。 本种与溪洞碗蕨很像,但本种全株有毛,可以简单区别。此种在北京仅见于百花山附近,很少。 ![]() ![]() 也叫拳头菜。俗称“山野菜”,是一种野生蕨类植物蕨的嫩芽,部分种类可食用。喜生于浅山区向阳地块,多分布于稀疏针阔混交林;其食用部分是未展开的幼嫩叶芽,经处理的蕨菜口感清香滑润,再拌以佐料,清凉爽口,是难得的上乘酒菜,还可以炒吃,加工成干菜,做馅、腌渍成罐头等。在中国大陆以及东南亚有广泛分布,而在这些地区餐桌上也受到了欢迎。它也被相信是导致日本胃癌高比率的原凶之一。 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致癌成分,牛羊食用过量会导致死亡,人食用过量则会导致癌症的发病率提高。北京见于密云、门头沟、延庆、怀柔等地,生山坡、草地和林下。 ❖蕨的叶背 ![]() ![]() ![]() 小叶中国蕨,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植株高7-16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被栗黑色而有棕色狭边的披针形鳞片。孢子囊群生小脉顶端,囊群盖膜质,淡棕色至褐棕色,连续,通常较阔,幼时几达主脉,边缘具不整齐的浅波状圆齿。分布于北京、河北、甘肃、湖南南部、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500-3200米林下及灌丛石灰岩缝、钙质石缝中,为钙的指示植物,在蕨类植物的科研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见于怀柔、密云和房山区,不常见。 银粉背蕨株型小巧,叶形奇特,质硬有光泽,叶背银白清晰,其适应性很强,是常见的一种小型蕨类。又名通经草、金丝草、铜丝草、金牛草、铜丝茶。北京各山区均有分布,生岩缝中。 陕西粉背蕨与银粉背蕨很相似,只是叶背面不是白色。所以陕西粉背蕨又叫无银粉背蕨。分布与银粉背蕨一致。 陕西粉背蕨 ![]() ![]() 银粉背蕨 又叫孔氏粉背蕨,见于怀柔、密云、门头沟,见于岩缝和梯田缝隙里,不是很常见。此种叶背面无银粉的称为华北薄鳞蕨,而在南口附近发现的此种叶背面银粉很厚,叶柄为乌黑色的称为北京粉背蕨。 ![]() 北京粉背蕨Aleuritopteris niphobola var. pekingensis ![]() ![]() ❖ 常见的观赏植物铁线蕨 ![]() 又名团扇铁线蕨,北京大部分石灰岩山地均有分布,为石灰岩指示植物。 北京仅见于密云坡头,生林下沟谷,罕见。 又名爱氏铁线蕨,门头沟、昌平、平谷、密云有分布,生长于石灰岩岩缝中。 ![]() ![]() 北京比较少见的蕨类植物,怀柔喇叭沟门、门头沟百花山、密云坡头有少量分布,生于林下石缝中。 北京仅见于门头沟区百花山附近,与耳叶金毛裸蕨很像,但叶基部近圆形,可以区别开。 北京较为少见的大型蕨类,仅分布于房山区,生于湿润林下。 ❖ 普通凤丫蕨叶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