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蕨”死路之蕨

 文冠厚朴 2018-07-06



“求知与忘却是互为表里的”,在一整年的遗忘之后,新的周期开始循环。阿芳都要毕业离开了,才把这段笔记捡起来捣饬,以念以存彼时在天目山的记忆。

再次一起整理的时候,她、小草和我,一张桌子三个人。

一切都那么熟悉,期间他们还在商量家里书桌的灯选哪个更好看,这或许是他们最后一次当面投喂我了。

在野外实践课出发前,我俩也不记得是谁先开口说要采蕨回来鉴定,然后悄悄跟不同的小组多要了采集袋,一路蹦哒到路边薅“明明很常见,偏偏认不得”的蕨,彼此在采集的时候还心心念念帮对方采一份(简直就是互坑)

耳羽岩蕨(Woodsia polystichoides

约定采蕨,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觉得好看,此前恰逢上课时曹老师带了一份耳羽岩蕨来,”小耳朵“很好玩;另一方面是因为出发前严老师讲蕨类的时候用了很多“蕨”声的词来描述蕨的特点,实在有趣。

蕨类植物的特点

不久前,重又与师妹听课,老师故意提及古时女子以采蕨当借口偷会情郎,锡青师妹突然回头一脸真诚的对我说:

“师姐,我也想采蕨。”

忍住笑说:

“好,刚好周末去。”

然而周末再问时,只有霞霞同我上山采蕨,可见师妹是真的想采蕨,但不是和我。诗经《草虫》中:“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与霞霞采蕨

引言之外,课上提到关于蕨的诗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了蕨的一般特征:

“落风单叶舞,新蕨出芽拳”(唐·黄滔)应是蕨有拳卷叶的特点;

“丛生嫩蕨黏松粉”(唐·处墨)对着新抽的可育叶(孢子叶)上布满了孢子囊,如紫萁(Osmunda japonica);

“根荄[gāi]蔓衍布山巅,一夕春雷引怒拳。”(宋·廖行之)描出了根状茎匍匐蔓延,丛林间片片新蕨长出的景象。 

据中国蕨类植物物种分布数据库的统计:

中国现有蕨类植物2452种(Yan, YH et al, 2013),天目山植物志记载的蕨类植物共有184种。

在科的水平上,鳞毛蕨科是最大的科,共13属453种;水龙骨科是含属最多的科,共26属244种。

在属水平上,耳蕨属种类最多, 共183种。

蕨类植物在国内陆理分布很不均匀,从最少29种(天津)到最多1326种(云南)不等。 

中国各省区(市)特有蕨类植物分布图 (严岳鸿等, 2013)

沿路见蕨喜悦的采,事后蕨盲,在反复懵逼中爬着检索表、对着图片、抱着显微镜挣扎,最后鉴定出的也只30来种,为天目山的六分之一。另几株等不到我们将它端起来仔细揣摩就蔫蔫然到面目全非了,无法捋开再看,只好弃了,以及鉴定和整理中都在不停向高人请教。

在千错百错中停下来互问“为什么要采蕨”,相视一笑,自己挖的坑就好好填吧。

有效记录的28种蕨,归属于13科(详情见下图)。

曾采集28种蕨

初看这些科名,估计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有“哎呀,很常见嘛”的感觉。

的,就是最最常见的那些。

1.1 异穗卷柏Selaginella heterostachys

一至二回羽状分枝,叶二型,孢子叶穗紧密;

1.2 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

不分枝主茎的叶排列疏松,茎枝无毛;叶具白边;孢子囊穗近方形。

而与之相似的卷柏呈莲座状,顶端密生分枝,根茎集成束呈杆状

1.3 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

伏地趴(爬)着走,分枝处几乎都有生根;

叶常具蓝色虹彩,全缘,有白边;侧叶基部上侧不扩大,不覆盖茎枝;中叶不对称;上下孢子叶近同形。

翠云草在山里出现的频率极高,辨识度也很高,尤其在断断续续的雨后。登山的那天清晨,阳光透过树丛洒在肆意生长的清幽晃蓝的翠云草上,像张开臂膀从远方送来一个的温柔拥抱,使之越发蓝迷人,令人欢喜。

翠云草生境

2.1 毛轴碎米蕨Cheilanthes chusana

之前被列入中国蕨科。鳞片稀疏,叶簇生;孢子囊群长在小脉顶端,无盖但有假盖,假盖由叶缘反卷形成,椭圆形。

2.2  凤了蕨Coniogramme japonica

也叫凤丫蕨,之前属于裸子蕨科,现归并到了凤尾蕨科。

叶轴无翅,侧脉联结成网状,孢子囊群沿叶脉着生。摸上去一手的粉,没长的时候光滑。

3.1  边缘鳞盖蕨Microlepia marginata

一回羽状,叶轴密被锈色开展的硬毛,囊群盖杯形。


4.1 华中铁角蕨Asplenium sarelii

从下往上,羽片渐小,无毛。

5.1 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

植株大,1m以上,簇生;沿叶轴密被红色鳞片;二回羽裂,囊群盖沿中脉两侧生长,线性,通直,开向中脉。

6.1 石韦Pyrrosia lingua

小,根状茎到处跑,叶柄长长,叶厚革质,像片小叶子插满壁上,下部被满灰棕星状毛。孢子囊群小,密密麻麻,幼时还长毛。

6.2 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

比石韦更小,披针形,有短柄或没有,孢子囊群大,圆形,在中脉与叶边之间。

7.1 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vulgatum

很小,叶单生,不育叶无柄基生,1~2片,能育叶从基部抽生出,孢子囊穗蜜汁小,线型。

 瓶尔小草科是一个特别的科,有最多的染色体数目(1260条)。

8.1 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

主轴密被暗锈色长毛;各回分叉处两侧有托叶状羽片,一回分叉处的羽片较大,二回分叉处较小;背面灰白色,细脉上下两面均显突;沿中脉5-8个孢子囊组成像小花一样的圆形囊群。

9.1 日本安蕨Anisocampium niponicum

叶柄内有两条扁平维管束,新鲜时叶与叶轴带紫红色,叶片草质,二至三回羽裂。

9.2 毛叶对囊蕨Deparia petersenii

叶柄长长,二回羽裂,羽片8-10片,叶草质,两面都被短毛,孢子囊群线形,生于侧脉的上侧。

10.1 渐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

根茎细细长长,二回羽裂,叶片先端狭缩成尾状,羽片15~30对;孢子囊群生于叶脉中上部,圆肾形;囊群盖也长满

10.2 延羽卵果蕨Phegopteris decursive-pinnata

长长的叶片近半米长,狭披针形,中部最宽(胖腰),小羽片基部变阔并沿轴以三角形的翅彼此相连结(小圆耳)

11.1 贯众Cyrtomium fortunei

一回羽状,羽片边缘有小锯齿,基部上侧三角形耳状突起;顶生羽片和侧生羽片分离。孢子囊盾状着生(想象荷叶与叶柄)。

11.2 鞭叶耳蕨Polystichum lepidocaulon

能长到1米,叶二型;不育叶顶端伸长成没有叶但都是鳞片的鞭状匍匐茎(长),茎顶端落地即生根长成新的植株。

11.3 黑足鳞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

鳞片厚;羽片有柄;孢子囊群近主脉。

11.4 暗鳞鳞毛蕨Dryopteris atrata

一回羽状,基部羽片通常不缩短

11.5 变异鳞毛蕨Dryopteris varia

鳞片线形基部羽片的基部下侧小羽片伸长呈燕尾状;小羽片基部不对称;孢子囊群小而多,在羽轴两侧通常呈不规则多行,近裂片边缘。

11.6 稀羽鳞毛蕨Dryopteris sparsa

鳞片卵状披针形;羽片和小羽片基部不对称,为偏斜楔形。

11.7 同形鳞毛蕨Dryopteris uniformis

鳞片黑褐色;簇生,二回羽裂,叶片仅上部能育;小羽片通常合生。

11.8 对马耳蕨Polystichum tsus-simense

二回羽状,基部羽片上先出,就贴着叶轴齐刷刷向上的小叶十分工整。

羽片圆披针形,不变狭;小羽片有耳状凸

11.9 异羽复叶耳蕨Arachniodes simplicior

三回羽状,5~8对,基部一对最大,呈二回,最基部一对又是最大的,且下侧一片尤长,呈一回; 孢子囊在小脉近顶端

11.10 斜方复叶耳蕨Arachniodes amabilis

三至四回羽裂,侧生羽片5~7对,基部一对最大,小羽片近三角形或斜方形,基部上侧呈三角状突起。孢子囊群近边缘,囊群盖边缘有毛状齿

12.1 紫萁Osmunda japonica

中高型,叶簇生,二型,不育叶二回羽状对生;孢子叶(能育叶)的小羽片强密紧缩成线形,沿脉密生棕色孢子囊。


13.1 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分节,节上生根,节间有纵向的棱和沟


再把我们扔到山上去,看到蕨类,恐怕我们依然是个“嗯,这是个蕨。”的怂人,但走一步多一步,掉进坑里,也有坠落起飞的“愉悦”,因为还有更多未知的乐趣。

而植物联结的,除了对它们的认识与遗忘之外,也一并将来看过它们的人相连在一起了,或远或近,这么一来,可爱的事物与可爱的人物也就融合到一个记忆层去啦~

最后,还在想要不要放以下演化关系图,虽然无法在辨识的时候具体到种类,但从更长的时间轴上来比较一群生长的居群们,或许也会很好玩,就留以后慢慢探索了。

蕨类的毛被、叶脉、主茎与孢子囊群的演化趋势(不绝对)


参考文献:

严岳鸿, 张宪春, 马克平. 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M]. 科学出版社, 2013.

丁炳扬. 天目山植物志[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科学出版社, 2004.


2018.5.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