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搞清西周玉器的种类和特点(二)

 自华居 2019-06-18

继承了商代晚期玉鱼的造型。鱼体扁平,或直身或略弧呈半圆形,圆圈为眼,嘴较宽而且两端出尖,同时还以短阴线分别琢饰出背鳍和腹下两组分水鳍尾部分一小叉,鱼身光素或饰弧形鳞纹,阴线刻画比较浅细,口部多有穿孔。

多以剪影的手法,勾画出兔的轮廓形体。四肢蹲伏欲跃,抬头前视,长耳向后。通体虽光素无纹,却较形象的刻画出了小兔静中寓动的神态,较之商代玉兔,显得秀巧敏捷。

体态较为丰满,造型具有一定的写实意义,身上饰双勾阴线云纹,颈部琢一重环纹,线条较商熟练流畅。

商代仅发现有臣字大眼的羊首饰,整体圆雕玉羊少见。侯马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的玉羊,作回首伏卧状,卷角圆眼,四肢浑然,未做具体刻画。身上饰较宽的、排列有序的阴线纹,造型比较简单。

头部较宽,尾端略尖,整体近似三角形。眼睛微微鼓凸,双翅合拢略呈弧圆,或光素,或用阴线作简单的装饰。一般均有穿孔。

螳螂

玉质螳螂在商代和西周均有发现,多为写实状。有的大小两只合雕在一起,有的单件做成觽形器,长腹鼓凸,颇具情趣。

组佩

主体多为璜、牌形饰、管、珠等串连而成。有的一套佩饰多达数十件玉璜,有的则由几百件玉牌、玉珠组合连接。由此可见西周玉组佩在数量和长度上是相当可观的。

佩饰

组佩中的饰件,多呈片状的长方、椭圆等形。器面或镂空或以动物为型,或用阴线刻画出龙凤及几何纹图案,线条婉转,相互缠绕,尤其是龙纹,常在勾连的几何纹中,以较为突出的圆眼或有较长眼线的臣字眼来作为它的表现形式,躯体则极为抽象。

管、勒子

管为圆柱形,体粗短,中腰略细,中心有一上下贯通的穿孔,器面常用阴线琢出龙凤纹和几何纹等。勒子则为扁长方体,四角线条比较柔和,器面纹饰及用途与管相同,均为串饰、组佩中的饰物。

形似牙角状,有的弯曲呈简单的圆锥形,有的则将顶端雕刻成兽、龙或人面,还有的直接以玉蚕或玉蝗为型,造型简洁洗练,多用于串饰和组佩之中。

立式人像

造型分着衣和裸体两种,着衣者,头部较大并戴有羽冠或高冠,面目深沉端庄,双手捧腹,上衣下裳,十分合体。有的衣裙光素无纹,有的则在裙摆、披肩处刻有斜格纹,同时还有阴线琢出衣纹。这种造型,或许正是西周时期贵族人物的形象。裸体者,亦为双手捧腹状,头上饰螺旋状发髻或戴高冠,足下有榫,可供插嵌,在当时,可能具有某种特殊的宗教意义。

侧身人像

多呈扁平不规则的长条形,两面纹饰相同,一般作侧身蹲踞状。头部刻画具体,脸较长,云纹作耳,额头隆起,鼻梁下凹,鼻头与下颌略凸,其身躯描绘的则较为抽象,常以几何线条表现,特别是在人像的上下肢与头顶处多饰有龙、虎、鸟等卷曲的神灵动物,这种奇特的人与龙兽合雕在一起的佩饰,为西周玉器所特有。

覆面

覆面是由较形象的人面五官,如眼、眉、鼻、口、耳及各种小饰片等组成,多数构件均有穿孔,在当时可能是缀饰于纺织品上或用线连结到一起的一种用于殓葬时盖于死者头上的“瞑目”。

侯马晋侯墓地出土1件。小口,圆腹、无底。内壁有碾磨的痕迹,外壁肩饰阴线凤鸟纹,上腹部浮雕涡纹间叶纹,下腹饰三角垂叶纹。这是继妇好墓出土簋和盘之后,西周墓中发现的唯一的一件玉质器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