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生生的动物为玉雕题材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玉雕动物佩饰,反映了人类早期和动物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 在随后的历史中,动物玉雕题材越来越广泛,作品越来越多,人们赋予这些动物玉雕许多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 直到今天,玉雕动物佩饰仍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生肖类玉雕挂件,是许多人的心爱之物。 目前已出土的红山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艺术品,除了著名的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龙”外,还有玉猪龙、玉鹰、玉鸮、玉鸟、玉龟、玉鳖、玉鱼、玉蝉、玉蝈蝈、玉螳螂、玉甲虫等大量动物造型玉器。 这些动物造型玉器有的比较写实,有的比较抽象,有的可能是当时人们喜欢佩戴的吉祥物,有的可能是氏族的图腾。 红山玉龙造型大气 红山玉龙的显著特征是整器呈“C”字形,造型大气,不是后来人们常见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那种具备九种动物特征的神龙形象,显然只是龙的雏形,是神似而不形似。 此类“C”字形玉龙在内蒙古地区屡有发现,有些玉龙尺寸很小,高度只有3-10厘米,这些小玉龙很可能是挂件。 而尺寸大的玉龙高度在20厘米以上,应为当时的部落首领才能拥有的器物,是权力的象征,也有可能是部落的图腾。 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大玉龙高26厘米,由墨绿色软玉琢成,通体磨光,表面晶莹明亮,周身蜷曲,吻部前伸,上有两个小眼作鼻孔,眼为细长的梭子形,背部有穿孔,毛发呈弧形向后飘起,极富动感。 由于它已具备了龙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现在发现最早的玉龙,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玉龙”。 和玉龙有点像的是“玉猪龙”,这种器物肥头大耳,吻部平齐,鼻梁上刻有皱纹状纹饰,这些特征看上去特别像猪,而身体也蜷曲成“C”字形,像龙的躯体,因而通常被叫做“玉猪龙”。 “玉猪龙”的首尾之间有一缺口,有点像玉玦,因此也有人称它为“兽形玦”。 目前所发现的“玉猪龙”形制大体一致,但大小不同,小的只有两三厘米高,大的高度可达15厘米。 “玉猪龙”的背部均有一到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系绳挂佩。有学者认为,“玉猪龙”是古代先民用于辟邪和祈求吉祥的护身符,是随便佩戴的饰物。 从出土时“玉猪龙”成对摆放在死者胸前的情况看,这种器物用于佩戴的可能性极大,但也有学者认为高度达15厘米的“玉猪龙”并不适合做挂件,大型“玉猪龙”只适宜做陪葬品。 良渚玉佩造型写实 良渚文化 玉龟 良渚人也喜欢佩戴动物玉佩。动物佩有鱼形佩、蛙形佩、鸟形佩、龟形佩等,还出现过猪形佩。 良渚玉鱼一般都十分写实,造型简洁生动,鱼嘴微凸,鱼眼清晰,鱼尾分叉,刻有斜向细线,鱼腹有两个孔,用于穿绳佩戴。 蛙形佩和龟形佩目前均只发现一件,蛙形佩出土于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玉器呈黄绿色,钻两圆孔为蛙眼,右眼旁边另钻有一小孔,明显用于穿挂。 龟形佩出土于余杭反山遗址,造型写实,栩栩如生,龟的腹部有一对横向穿孔,可穿绳而过,设计十分巧妙。 战国汉代玉佩形神兼备 商代玉鱼 商代玉象 商代玉鹰 商代玉虎 商代玉雕动物佩饰纹饰简练精美,一般都钻有便于系佩的小孔,动物佩多以鹿、兔、虎、鸟等狩猎对象为主。 西周玉鹿 西周玉鹿 西周玉马 西周、春秋时期的动物玉佩逐渐向小型化发展,浮雕多而圆雕少,有鹿、虎、牛、羊、猪、马等,小鹿有的作回头状,非常生动。 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东周龙形玉佩 东汉玉辟邪 战国 玉交龙 战国、汉代玉雕动物佩饰题材广泛,不仅有常见的动物形象,还出现了辟邪、天禄等神兽。 这一时期的动物玉佩浮雕、圆雕皆有,抽象、写实风格兼备,动物刻画形神兼备,线条有力,技艺高超。 魏晋动物玉佩仍以辟邪、天禄等神兽为主,但其工艺水平远不及汉代。 玉凤鸟 西汉 蝉形琀 东汉 唐代 玉狗 宋 黄玉卧兽 唐宋时期动物玉佩的题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天禄佩、辟邪佩几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骆驼、孔雀等佩饰,造型以写实为主,雕刻粗犷洒脱,线条简练传神。 辽金元的动物玉佩则呈现出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其中“春水玉”和“秋山玉”最具特色。前者刻画春天野鸭、天鹅戏水,鹰鸟捕猎的场景;后者刻画几只动物穿梭于森林之中,描绘北国秋天的狩猎和自然风景,极有收藏价值。 天津博物馆明代玉瑞兽 明青白玉卧马 明清动物玉佩的品种和数量都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神兽佩、生肖佩、家禽佩等应有尽有,还有鹌鹑佩、双獾佩等前朝罕见的动物玉佩,以圆雕小件为主,片状佩很少见。 雕刻风格趋向柔美、和谐,宫廷玉佩刻画繁缛,制作精美,民间玉佩线条简练,造型质朴。 圆雕动物玉器材料坚硬、稀缺,作品立体性强,加工难度高,属于一种比较复杂的艺术类型。因此,与平面类型的玉器不同,圆雕动物玉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摸索定型阶段,到战国晚期,甚至可以说进入汉代才逐步走向成熟。 圆雕动物相对于平面或浅浮雕的礼器与佩饰,个性化差异大,雕琢难度更高。特别是要在既定的材质上以精确的比例来表现特定动物的形象与神态,更需要高超的技艺与概括提炼能力。在开料成型后,往往需要采用隐起、减地、镂空、阴刻等多种雕琢手法。对于以陈设为目的的高档玉器来说,还要经过全面的打磨拋光程序,以消除制作过程中所遗留的一些工艺痕迹与瑕疵,从而达到完美的效果。 《玉怪鸟》商 安阳妇好墓出土 器为黄褐色,立体圆雕。鸟呈站立状,臣字形双眼,勾喙,头顶正中有凸起的冠,并与背脊相连,头两侧有对称弯勾形角,似羊角,上刻阴线纹。腹部肥硕,脊背浑圆,腹、脊处刻竹节纹,双翅刻羽翎纹,足下刻出爪纹。头顶冠部有一横向透孔,可系佩。 《玉鸮 》商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商代遗物。玉质透亮,圆雕,鸮体躯正面羽翼近似方形,应是屏翅俯冲向猎物时的姿态。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琥 》商 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 玉质为深绿色,上有黄色沁,立体圆雕呈虎形,作伏卧状。方形头,头顶双角后伏,“臣”字形眼,张口露齿,背呈弧形,中部下凹,臀部隆起,四肢前屈,尾长下垂,尾尖上卷。器身饰卷云纹,尾饰竹节纹。 《玉羊》西周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 出于晋侯墓地63号墓。青白玉圆雕,羊卧伏回首,大角内卷。造型简练生动。头、背、尾有隆起的棱脊,极具装饰效果和写意风格。 汉 玉天马 青色玉质,有絮斑、绺裂,局部可见黄色沁斑。圆雕卧马,头微昂,张口露齿,脑后垂贴长鬃一绺,背起脊,身生双翼。肌肉饱满,富力量感。 汉代 玉辟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汉 玉辟邪 玉料青褐色,圆雕异兽,卧状,圆目,张口,头顶有角,身有翼,长尾。 汉 玉辟邪 《青白玉辟邪》汉 清宫旧藏 玉料青白,表面有桔黄色及赭色斑。雕一兽伏地,爬行状,兽为扁方头,曲颈。从头形看,似虎,头顶有长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侧有翼,为前后两组羽组成。 《玉卧羊》汉 清宫旧藏 玉羊为圆雕,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羊卧姿,昂首目视前方,眼睛以阴线刻成圆形,外圈加弧线。双角弯曲盘于头后方两侧,颈下及身体两侧以平行的短线饰作羊毛。前足一跪一起,后足贴卧于腹下。 《玉熊 》西汉 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玉熊镇为青玉质,伏卧状,颈部戴有嵌贝项圈,体形肥硕,表情憨态可掬。采用圆雕和局部线雕相结合的手法,线条圆润洗炼,将熊的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玉熊脖颈上戴有项圈,表明熊在当时可能是楚国王室驯养的宠物。 《玉辟邪 》南北朝 中国国家博物馆 白玉,立体圆雕。器呈蹲卧形,昂首仰天,双角后伏。双目圆睁,张口露齿,颔下长须齐胸。长颈,挺胸。身饰双翼,长尾上卷。前足前屈,后足曲踞,刻出爪纹。口部镂空一孔。 《 玉羊》汉代 震旦博物馆藏 《玉牛 》汉代 震旦博物馆藏 《鸟首兽身玉神兽 》汉代 震旦博物馆藏 这件玉神兽已整体白化,表面附着黑色有机质。整体作圆雕匍匐前行状,首部似鸟,顶有独角,双目圆睁,勾喙卷舌。身体如兽,四足前后交置,两侧带翼,一贴附在前肢上侧,一歧出于背脊上端。鬣鬃、羽翎等细节特征皆以汉代流行的阴刻平行线纹勾勒。造型立体生动,气韵非凡。 《青玉童子骑象》唐 青玉有绺裂、絮斑。圆雕一男子侧身坐于象背之上。象卧伏,神态温顺。人物头戴软帽,微后仰。着长袖衫。右腿搭于左腿之上,右手举起放于脑后,左手置于腿上,长袖下垂,作舞蹈之姿。 《玉狮 》唐 清宫旧藏 狮白玉制,略有绺裂。狮圆雕卧式披发,发呈多绺的螺旋状,环眼,阔嘴,四肢伏于地,肘部带有螺旋纹,尾自身后上冲,亦带有螺旋纹。 《玉狮》唐 白玉,狮呈蹲卧状。昂首,头部较大且圆,双耳,双角向后勾卷。双眉向上卷,双圆眼凸出,阔鼻,张口露齿,胡须向下,与胸相连。短颈,挺胸,身体两侧有飞翼状纹饰。臀部肥硕,尾向上卷,上刻细阴线纹。四肢曲卧于腹下,前后肢有细阴刻线纹表示茸茸细毛。 《玉鱼》元 白色玉质,有大面积墨斑,间以赭黄皮色。圆雕鱼口衔莲枝,肥厚敦实。鱼身满布阴刻平行交叉斜线,表示鱼鳞。莲花、莲蓬、莲枝均浮雕,姿态婀娜,与朴拙之鱼相映成趣。 《玉兔 》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白玉,圆雕。兔呈蹲卧状,头上双耳长且后抿,耳中部呈洼状。头部长圆,吻部较尖,双圆眼外突,鼻、嘴、胡须雕刻精细。臀部肥硕,短尾上卷,四肢前屈蹲卧。底部刻出肢爪,腹部横向对钻两穿孔,可系挂。 《青玉雕梅花双喜》明 圆雕二喜鹊,一上一下,似正在嬉戏中抢夺口衔的梅枝,动态捕捉精微传神。下部翻身向上的喜鹊实际上还起到了底座的作用,设计颇为巧妙。此器演绎吉祥图案而丝毫不觉生硬,充分表现了作者善于观察、精于提炼的高超的工艺水平。 《青玉卧狗》明 青玉质,圆雕。狗呈半趴卧状,前爪对合,后爪蜷缩于身下。背部凸雕出明显的脊骨,脊骨两侧用简练的阴线刻画出肋骨。明代的玉狗较之清代显得精瘦,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白玉雕鸳鸯》明 圆雕一鸟伏卧,胸部前突,翅尖上翘,口衔花枝,造型夸张写意。阴刻眼睛微阖,似欲安眠。肩部琢成涡纹状,带有仿古意蕴。头后有穿孔,可供系结。此器形体特征不明确,因其颌下毛发延至脑后、翅膀上举如帆,与鸳鸯的体态有相近之处,故暂定此名。 《 黄玉雕卧凤》明 此器圆雕而成,形象较为概括。卧凤扭项回首,翅羽上翘,尾羽翻卷下垂。其造型与装饰均有仿古意味。阴刻线普遍浅而短促,肩部的鳞状纹极具装饰性和时代感。眼部虽仅用如逗号般的线条来表现,却很传神,足见创作者的功力。 清乾隆 青玉卧马 《青玉甪端》清 清宫旧藏 玉质暗青色,有微斑,局部染褐色。甪端为卧姿回首状,兽头较大,身体粗壮。头顶有一小角,脑后有长发。大耳,张口,颌下有须。凸胸,胸部有横节纹。前肢短,足大似蹄,细阴线刻出指爪。尾分三歧。 《青玉嵌宝石卧兔》清 兔青玉质,局部黄沁为人工染做。玉兔呈伏卧状,四足弯曲向前,背部、双耳处有数道阴刻线刻画出毛绒质感,口衔灵芝,更显玉兔之温顺可爱。玉兔嵌有红宝、碧玺等彩色宝石八颗,颜色明艳洁净,从青玉的底色中透出闪闪的斑斓,赋予玉兔灵动之感。此兔造型圆润,雕工洗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清 青玉双猴 《青玉回首鸭》清 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质地温润清朗。鸭身肥硕,圆臀阔胸,短颈,短翅,翅及鸭身有排列整齐的羽,并布满仿古勾云纹。鸭作回首状,一足踏于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其口衔谷梗,梗垂于鸭身,谷叶似飘似摇。 《白玉大象》清 此大象用白脂玉料圆雕而成。象作向右回首站立状,体态肥硕,臀上有一小孩,身着短衣长裤,足穿长筒靴,头带金箍,右手拿着二枝菊花,左手持着树枝,左腿曲起,右腿蹬直,作向上爬势,神态怡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 青白玉十二生肖》清 生肖一套12件。青白玉质。十二生肖均圆雕,或卧或蹲。双目或管钻,或阴刻,或减地阴刻。阴刻表现鼻孔、嘴、毛发、须、额线、蹄中线等细部特征,背脊凸起。状态摹形以简约取胜,蹲龙、坐猴、卧鸡的五官、鳞、羽、情态的表达相对更显细致、生动。 《青玉狗》清 玉狗前腿直立,后腿蹲坐,圆耳下垂,双眼直视前方,嘴前突,腹两侧露肋骨,脊与腮部刻画毛发。玉料青绿色,色泽温润,采用圆雕手法,简洁洗练。 《 青玉雕衔桃卧鹤》清 随材料之形圆雕卧鹤,眼部凸起,显得炯炯有神,是很少见的处理方式。翅膀及尾羽悉心地琢制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口部镂雕桃枝、桃实,颇能显示工艺水平。桃叶伸至仙鹤颈部,却用浅雕而出,效果独特。局部人工色斑则有巧作之妙。 《青玉雕衔桃立鹤》清 圆雕立鹤,昂首向天,口中衔桃枝,吉祥寓意显明。其背部羽毛刻画精细,一丝不苟。桃枝屈曲劲健,与仙鹤柔和的曲线轮廓形成对比,使器物在整体上更增趣味。 《青玉雕衔莲鸳鸯》清 圆雕鸳鸯侧首伏卧形,口衔莲花。其翅羽装饰多小涡纹,富于仿古趣味。磨制细腻,线槽过渡圆润,阴阳起伏变化精微。配木雕湖石花卉纹座。器身上贴黄条,书“墨云室三十三号”,可知原陈于养性殿西暖阁之西室。 《青玉雕立凤》清 圆雕一凤立于湖石之上,口衔桃枝、桃实。凤凰的头冠、尾羽于重复中寓变化,具有规律之美。凤眼的眼睑、瞳仁琢出了立体感,显得神采奕奕。翅膀上的纹饰则具有仿古倾向。桃枝、湖石略具凹凸,与凤身的光洁形成对比。不过总体而言,此器磨工上佳,表面呈现蜡状光泽,充分显示出材质之美。 《青玉雕山座立凤》清 圆雕凤凰落于山岩,半展双翅,尾羽向右侧弯转,覆于石上,左翼下有绣球花一簇。此器雕琢之精主要体现在凤羽的刻画上,层叠铺展,结构清晰,不同部位形状、质感均有区别,十分细腻。 《青玉卧狗》清 青玉质,圆雕。狗呈卧姿,昂首,双睛外凸,前爪对合,后爪蜷缩于身下,尾分三束上翘。背部凸雕出明显的脊骨,脊骨两侧用简练的阴线刻画出肋骨。狗颈系有项圈。 《 白玉卧狗》清 白玉质,圆雕。狗卧姿,回首,尾上卷,颈部套一环。通体光素无纹饰。清宫收藏的玉狗一般用作陈设品,纹饰虽简却形态生动。 玉羊的造型自商代即已出现,汉代时圆雕玉羊的造型已十分准确,多为静态卧形,身体肥硕,背部丰满,短颈,嘴部似榫凸,羊角雕琢细致,大而夸张,一般向下盘旋弯曲,羊身上多有阴线细纹为饰。此类玉羊用作玉镇或陈设品。 《青玉三阳开泰》清 整器圆雕3只羊,青玉质地,玉色青白。羊一大二小,大羊侧卧于地,左前肢支踏于地上,其余三肢曲起收于腹下,抬首转向左侧,口衔竹叶。大羊左侧以竹叶铺地,其上卧伏两只小羊,一小羊居前,侧头转向大羊,右前肢踏地,似欲从大羊口中取食,另一小羊紧伏于大羊身后。三羊皆有角,角上有节。以三羊为饰,寓意“三阳开泰”。 古玉虫 致力于古玉的收藏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