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向国向城考证

 星河岁月 2019-06-18

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后,周天子建立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分封天下,将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荀子·儒效》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种现象是古代分封制所产生的,也是中国目前许多姓氏的源头。向国就是其中封国之一,为炎帝后裔,姜姓。因在追封先帝后裔时,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向地在今安徽境内,建有爵国向国,国君称之为向伯。但现有历史关于向国的记载甚少,对它的具体位置现在还存在很多分歧,以至于产生很多谬误,影响了国人对历史的解读。

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7年春秋时代)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代”。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馀次。

中国历史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最早从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开始。第二年,向国就最先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了,可以说是闪亮登场中国历史,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以至于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国家存在过,更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

现在笔者这个在向国国都向城废墟上长大,怀着崇敬的心情,为你解开这个迷,也解开我一直萦绕在心中的迷惑,不辜负养育我长大的这块土地,也希望能为中国历史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解开向国之谜前,先了解另一个同时代的诸侯国——莒国。莒国,子爵,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今山东密州莒县是也。”据《世本》记载,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故《左传》莒女称戴己、声己。《史记·楚世家》谓:“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时当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汉书·地理志》谓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后归齐。至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乐毅破齐,莒城不下。汉置莒县,又为城阳国。建国于前1046年,建国君主是己兹舆期。公元前481年,莒郊公亡国。

 现在历史研究中,关于东周向国的描述,基本都言语不详,对向国的介绍极其稀少,在春秋列国历史的描述中基本对向国都是一笔带过,使得目前对向国存在的具体地理位置还存在两种学说:安徽说和山东说。

山东说目前还占据主导地位,在春秋诸侯图中标注在莒国南边相邻;在安徽说中,把向国定位在安徽省怀远县淝南乡境。山东说主要来源于清朝的学者,在二千七百年时间的跨度中,清朝只是早于现在200年的差距,其依据也仅是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地名:向邑。关于城和邑的区别,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筑郿,非都也。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因此,可以判断向邑不是向国的都城,向邑也不是春秋向国的地理位置。向邑最大的可能是,在春秋后期的战乱中,因向国和莒国的良好关系,成为向国人在莒国的聚集地。安徽说中,定位为安徽省怀远县淝南乡境,具体向国遗址位置定位不准确,或者对本地地理环境不了解所至。而且没有对向国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文化、史料的详细描述,也没有详细的考证。

以上两种学说中,山东学说存在根本谬误,却占据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主导观点,误导了中国历史的研究。安徽学说,有些小的误差,将向国向城的位置偏差了几公里。因为具体地理位置的错误,发现不了相应的物证和考古证明,就导致后续研究的无法进展和深入研究,从而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主导学说。

春秋诸侯国图

笔者现根据左传、水经注的有关记载、注释,以及笔者对安徽省怀远县淝河流域地理地貌的了解,考证春秋向国向城的具体地理位置为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古城乡,并考证出向城的具体位置、向城形状、向城遗址、王宫遗址位置,并整理出左传中记载的有关向城发生的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并图示说明。

左传》隐公二年(前721),'夏五月,莒人入向。'西晋杜预注:'向,小国也,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

《水经注·阴沟水》记载:'北肥水又东南径向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向国也。《世本》曰: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京相璠曰:向,沛国县,今并属谯国龙亢也。杜预曰:龙亢县东有向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为侯国,即此城也。俗谓之圆城,非。

解释为:北淝河向东南流经向县故城南,此向县故城,‘俗谓之圆城’也就是汉朝老百姓根据它的圆形城墙称它为圆城。

也就是目前的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古城乡

此两项古文记载、西晋和北魏的注解都与安徽省怀远县古城乡的现在的地理地貌完全吻合。也就是说春秋向国向城的唯一的具体地理位置就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古城乡。

笔者从小在安徽省怀远县古城乡长大,儿时都是在安徽省怀远县古城乡古城厚重的瓦砾中长大,对古城乡的众多古瓦片充满了好奇与迷惑,在相应的怀远县志中也没发现相关的记载。今看到春秋向国向城的有关介绍,再查找有关的文献,笔者可以推断安徽省怀远县古城乡的古城就是春秋诸侯国向国向城遗址。

 在很多古城遗址考古挖掘中很难发现大片的房屋瓦片,但在安徽省怀远县古城乡遗址中,现在还可找到大片的瓦砾,这种大量的瓦砾存在,绝非一般的历史遗址中能够拥有,必然是诸侯国的都城才可能存在,一般的民居是不可能用瓦建筑大量的房屋。安徽省怀远县古城乡的古城遗址中存在的大量的瓦砾,可以说明在二千七百年前的春秋时代,它只能是诸侯国的国都,才能存在大规模的瓦房建筑。如果进一步推论的话,那就是国君的王宫,才有这个经济能力。也可以推断,大量瓦片存在的位置,就是向国王宫所在的位置

如果把向国向城对应为安徽省怀远县古城乡的话,古城的地名也可以找到出处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古城就是个古城,二千多年来人们都不知道它原来是叫什么城,不知道它的本名,汉朝的老百姓也只是根据它的形状称它为圆城,但它的遗址二千多年都存在那里,人们只能模糊的称它为古城,就像向国一样,人们现在都考证不出它的具体位置,但它在历史中真实地存在。

我为什么推断它就是向国的都城向城呢?这还和我本人的经历有关。在1979年的时候,曾经有邻居在沟渠边洗衣服的时候,捡到过25克左右的黄金,当时卖有30元左右,当时的黄金价应该是一斤600元。在古瓦砾中能捡到黄金,应该也只有繁华的国都的废墟中才可能存在。笔者在附近曾经找到数枚指甲盖大小的青铜人面小物件,现在查找资料,应是蚁鼻钱币,当时年龄小,看不出什么价值就原地丢弃了,笔者倾向为宗庙祭祀用品。也曾经捡到过完整的小的陶瓶。现在如果勘探考古发掘,应该还是可以发掘出蚁鼻钱币因此,我推断这个位置就是向国国都王宫所在地,这方面可以在以后深入的考古研究中得到验证。

我对历史文献的解读:

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

【经】二年春,公会戎于潜。夏五月,莒人入向。无骇帅师入极。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冬十月,伯姬归于纪。纪子帛、莒子盟于密。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郑人伐卫。【传】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

隐公二年春天,莒国国君娶妻于向国公主,以结两国婚姻关系。向国公主向姜不习惯居住于莒国,眷恋美丽的家乡,不到三个月时间就私自跑回家乡向国。夏五月,莒国人进入向国,是为了把国君夫人向姜接归莒国。在这段文献记载中,有两处文字必须理解分析清楚,才能正确认识历史。一、‘入’的含义,不是侵入向国,灭了向国,只是长途跋涉到了向国,而后返回。现代常用语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格格不入”就是最好的解释,说明莒国距离向国比较遥远,中间相隔了其他诸侯国,两国间并不相邻。此‘入’的含义,在左传中多有用到,都是不相邻的国家进入到相隔的国家,达到目的后然后返回本国。比如:隐公十年,秋,宋人、卫人入郑;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  二、“以姜氏还”的含义,可能不仅仅是把向姜迎接回莒国做莒国国君夫人,因为向姜的对家乡眷恋,可能还带了向姜的部分家人和族人,陪同向姜一同返回莒国,莒国国君封给向姜的族人一块封地,建立了向邑,以示厚爱。这可能是山东向邑的来历,此假说留待考证。

二年春,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把一个事件说的很完整,有时间、地点、人物、详细经过、具体原因、完整结果,在左传记载中是很少见的情况。但还是引起了历代学者的误解,认为是莒国灭了向国,实在不应该。

向国因为地缘狭小,无建立军队、保护国家的条件,又处在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水草繁茂、河流纵横,是个天然的粮仓,对北方的诸侯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莒国建立姻亲关系后,莒国成为了向国的保护国,但并不是被莒国灭国,向国还是个独立的诸侯国。此后,左传中多处提到向国及在向国发生的故事。

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3年)

【经】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会莒子、卫宁速盟于向。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至酅,不及。夏,齐人伐我北鄙。卫人伐齐。公子遂如楚乞师。

【传】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公会莒兹公、宁庄子盟于向,寻洮之盟也。

齐师侵我西鄙,讨是二盟也。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卫人伐齐,洮之盟故也。

  鲁僖公二十六年春天正月,己未,鲁僖公与会莒子、卫宁速在向国都城会盟,称为寻洮之盟。齐国人趁鲁僖公在千里之外的向国,侵犯我鲁国的西鄙。说明向国距离鲁国比较远,齐国人才敢侵犯。这也佐证了向国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古城乡的考证,也说明了向国并没有被莒国所灭。

宣公四年(公元前604年)

【经】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

【传】四年春,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非礼也。平国以礼不以乱,伐而不治,乱也。以乱平乱,何治之有?无治,何以行礼?

   宣公四年春天正月,宣公和齐侯调和莒国及郯国关系,莒国人不肯接受调和。鲁宣公讨伐莒国,攻打向国,非常不守周礼。此处文字史料,被很多人认为是鲁国灭了莒国和向国,其实不然。也说明莒国和向国本来就不在一个地方,要分别讨伐莒国和攻打向国。这也说明莒国境内的向邑,根本就不是诸侯国中的向国。也说明今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西南部许家滩井子遗址,和向国国都向城没有一点关系。左传后面还有很多记载,说明两国以后还一直独立存在。左传记载如下:

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7年)

【经】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公孙归父会齐人伐莒。

宣公十三年(公元前595年)

【经】十有三年春,齐师伐莒。

【传】十三年春,齐师伐莒,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

成公九年(公元前581年)

【经】九年冬十有一月,葬齐顷公。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庚申,莒溃。楚人入郓。

【传】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陈伐莒,围渠丘。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戊申,楚入渠丘。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楚师围莒。

莒城亦恶,庚申,莒溃。楚遂入郓,莒无备故也。

襄公八年(公元前564年)

【经】八年夏,公至自晋。莒人伐我东鄙。

襄公十二年(公元前558年)

【经】十有二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我东鄙,围台。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郓。

【传】十二年春,莒人伐我东鄙,围台。季武子救台,遂入郓,取其钟以为公盘。

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6年)

【经】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匄、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会吴于向。

【传】十四年春,吴告败于晋。会于向,为吴谋楚故也。范宣子数吴之不德也,以退吴人。

执莒公子务娄,以其通楚使也。

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殽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殽志也。岂敢离逖?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赋《青蝇》而退。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于是,子叔齐子为季武子介以会,自是晋人轻鲁币,而益敬其使。

  鲁襄公十四年春王正月,一众诸侯国与吴国在向国国都向城会盟,共同商讨帮助吴国攻打楚国事宜。此处文史记载,更加确定了安徽省怀远县古城乡为向国国都的历史。也说明了向城当时的繁荣与历史地位,吴国做为当时的霸主,邀约一众诸侯国到距离自己吴国比较近的中立国向国会盟,是再合适不过的事了。

襄公二十年(公元前550年)

【经】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

【传】二十年春,及莒平。孟庄子会莒人,盟于向,督扬之盟故也。

襄公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速会莒国人盟于向国,称作督扬之盟也。

看到这里,一个弱小圆润的诸侯国向国不就是一个现代版的瑞士国吗?从来不参与战争,各国经常在向国向城进行聚会结盟,各个会盟都有不同的称谓,说明向国向城在当时是个相当繁华之地。各个霸主都不带向国国君玩诸侯大战的游戏,以至于左传273年的记载,没有留下一位向国国君的名字,只留下一位美丽活泼、妩媚动人、才情并茂的向姜姑娘,历尽艰辛,不远千里,眷恋美丽家乡的故事。

以上就是笔者整理的左传中的关于向国的记载和笔者的解读。浏览了这些记载,一个诸侯国向国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就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我们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该给向国这么一个可爱的古国,这座曾经美丽富饶的城市正名了,让它作为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一员,生动完整地让后人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