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了价值

 扫地僧一一 2019-06-18

有格调的心学微刊

深度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探讨了如何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我们人生的冲突和难题。我们将会从自律,成熟的爱,信仰,恩典等角度来为大家深度解读这本书。

今天,我们来分享《少有人走的路》的第五部分内容,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了价值。

解读 |初小轨

来源 | 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条通向心智成熟的路,同时也是一条不断前进的求知之路。在这条路上,信仰的力量不容小觑,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和世界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更清晰地认知自己。

信仰,会让人生的目标坚定而清晰

一个终生未婚只想在死前去一下拉萨朝圣的72岁老人,一个家徒四壁,心怀忐忑的屠夫,只能靠喝酒麻痹自己;一个期待新生命的母亲,一个天真的孩子,一个为了亡者祈福的中年男人,11个藏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从芒康出发,去往神山冈仁波齐朝圣,边磕头边前进,无惧艰难险阻,无惧春夏秋冬,就这样几步一叩,几步一拜地前进。

只有一台扶贫拖拉机,里面有众人夜宿的工具。孕妇分娩,等分娩完了继续前进;落石砸脚,伤好后继续前进;车子损坏,抛弃车头,拉车前进。

这些挫折都不足以改变他们朝圣之路,他们拉着拖着唱着歌,也要抵达冈仁波齐,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朝圣,才可以减轻自己的罪孽,为众生带来平安幸福。

这是电影冈仁波齐,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一部只有信仰的电影。

无独有偶,英国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小说处女作《一个人的朝圣》中也写到了信仰的力量,小说的主人公,65岁的哈罗德·弗莱为了患病的二十年未见的老友,踏上朝圣之路,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我们对信仰的认识,往往过于狭隘,认为信仰就是宗教。从电影中,从书中,我们看到了,每个人都有信仰,因为每个人对世界,对人生,对如何度过每一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这种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信仰。

信仰,跟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信仰跟文化环境有关,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来自我们成长的家庭环境。举个例子,我们可能会认同父母或从小接受的信仰,也有可能是反其道而行之。

力克是个一出生就没有四肢的人,也就是罕见的海豹肢症。看到这样的孩子,作为父母心里一定是绝望的。

但他的父母并没有放弃他,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看到他出生时那没手没脚的模样,他们也不禁怀疑上帝到底在想什么。一开始,他们认为他不可能过正常生活,他的人生毫无希望没有未来。

即使是力克自己,也曾绝望自杀过好几回。但是家庭信教的传统影响了他,使他坚信,自己无论怎样,都是上帝的安排。

他喜爱并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开始努力生活,全世界旅行,布道,演讲,最终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演说家,还收获了美满的家庭。从始至终,无论力克遇到什么问题,他都坚信自己的信仰。

作为比我们自身更强大的力量所在的信仰,是我们安定情绪,解除痛苦的良药,能让我们在自己的力量范围内遵守规范,也是我们探寻更宏大世界观的通道。坚信自己的信仰,它所包含的精神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高度,它会激励我们朝着美好的方向一直努力。

《少有人走的路》里讲到,父母是我们信仰的培植者,他们的影响不仅在于话语,更在于他们处事的方式。如果说世界是大宇宙,那么家庭就是小宇宙。在家庭的见闻和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本质的看法。父母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创造了独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力克是继承了父母的信仰并成为坚定的拥护者,而很多人和父母的信仰却是违背的。

一位女大学生自述了自己的出家历程,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是好学生,一路考上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典范。

但是,在她的心里,从小就有很多奇怪的念头,内心世界纷繁复杂,但又找不到出路。后来偶尔看到佛经豁然开朗,开始接触佛法。后来将自己准备独身的念头告诉父母时,一直是无神论观点的父母难以接受,联合各路家人开始劝说。

她很痛苦,在和家人抗争的过程中,患上了抑郁症。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她开始修习佛法,接触出家师父,也逐渐了清晰了自己未来要走的方向。病情好转后,她就决定出家了,当然在父母亲戚群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但依然没有阻挡她的脚步。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会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比如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自然对宗教的某些规范有天然的亲近;而在坚定信仰科学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自然容易形成无神论的观点。

但是,随着我们自身知识和经验的扩大,我们会修正自己的人生地图,会寻找更广阔的世界观。 当父母和以往的信仰和自己的认知产生了矛盾又无法解决时,就会出现严重长期的心理疾病。而学会认同自己的信仰,才会摆脱狭隘的世界观,进入更深远的层面。

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

曾有心理学家对冷战时期的美关系做过深入研究,发现美国人和俄国人在对人性,社会和世界的理解上存在着惊人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操纵着双方的交谈和谈判,而双方却浑然不觉。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美国人觉得俄国人怪里怪气,在谈判桌上的言行不可理喻,甚至可能心存歹意。而俄国人对美国人也有同样的反感。

我们毕竟不是超人,无法超越文化,父母和童年经验的影响。只能依据狭窄的人生参照系来待人处事。人们的感受和观点起源于过去的经验。却很少意识到经验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他们对自己的世界观并没有完整而深入的认识。

就像盲人摸象。我们就像寓言里去摸大象的瞎子,没人知道这个巨大的怪物究竟是什么样。我们一味坚持自己的小宇宙观,为此不惜与别人对抗,丝毫不知道有更广阔的大宇宙。

要建立起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与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必须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广阔的领域,不断修正我们的认知。

而心智的成熟,其实就是自身小宇宙进入大宇宙的历程。从本质上说,这一阶段就是不断前进的求知之路。

只有学习和进步,才能摆脱昔日经验的限制。我们必须放弃落后的陈旧的自己,抛弃狭隘的人生观,对过去的信仰提出疑问,主动探索陌生领域。要去努力的寻求适合自己的新信仰,这样,才会发现与实现真正的自我。

有一位朋友,以前是基督教家庭出身,全家固定周日做礼拜,饭前还有祈祷仪式。后来大学毕业后因为痴迷科学放弃基督教变为无神论,最后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在30多岁的时候又信了佛教。

他说,这是他对世界理解的方式,以前太年轻。这是个例吗?不,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信仰转变的每一个契机都跟人生轨迹息息相关。

年轻时,我们受到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当我们生活经验日益增多,对固有的观念产生了怀疑,如果曾经的理论说服不了你,那么你就需要寻找能说服自己的解释。

信仰,本来就是一个人不停寻找答案的过程。但信仰的目地不是让人逃避现实,信仰一定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通过信仰建立起来的使命感,要不断在生存中去验证,越是正确的信仰越带来力量和幸福。

电影《坚不可摧》讲述了二战英雄路易·赞贝里尼的故事。《人物》杂志曾问过主演安吉丽娜·朱莉在拍完之后有何感想,朱莉说,“我不知道应该说是宗教信仰还是个人信念,但就是有这样一个东西比我们所有人都强大和统一,非常美妙。”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坚定我们的信心,就像一股力量源泉,当你相信它,它会给你力量,当你否定它,渐渐地它也会远你而去。就像大家在无助时会不自觉地祈祷,绝望时会寄托神明,具体信仰什么并不是关键,无论是信上帝、信真理还是信自己,它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心灵的平静。

在摆脱陈旧的自我,抛弃狭隘的人生观,进入更大的世界观的过程中,信仰所具有的力量,使我们敢于承受一切痛苦,敢于摆脱既往经验,也敢于迎接未来无尽的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