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早在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大起第舍,“又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这已开山水园的先河。十六国时期,后燕帝慕容熙在平城(今大同)筑龙腾苑,广袤十余里,起景云山于苑内,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这时期的筑山以仿真山为主,所以山必求其宏大,峰必求其高峻。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只是用山水形象来谈玄论道。到了东晋,如在陶渊明的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已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反映在园林创作上,则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南朝地处江南,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山水园别具一格。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开拓元圃园,多聚奇石,妙极山水。湘东王(梁元帝萧绎未登位前封号)造湘东苑,穿池构山,跨水有阁、斋、屋。斋前有高山,山有石洞,蜿蜒潜行二百余步。山上有阳云楼,楼极高峻,远近皆见。这个时期的园林穿池构山而有山有水,结合地形进行植物造景,因景而设园林建筑。在北朝,北魏官吏张伦在宅园中模仿自然造景阳山。这个时期对于植物、建筑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如北魏官吏茹皓营华林园,“经构楼馆,列于上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从这些例子可看出南北朝时期园林形式和内容的转变。园林形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园林植物由欣赏奇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园林建筑结合山水,点缀成景。南北朝时期园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山水园。这时期的园林可称作自然(主义)山水园或写实山水园。佛寺丛林和游览胜地 南北朝时佛教兴盛,广建佛寺。佛寺建筑可用宫殿形式,宏伟壮丽并附有庭园。尤其是不少贵族官僚舍宅为寺,原有宅园成为寺庙的园林部分。很多寺庙建于郊外,或选山水胜地营建。这些寺庙不仅是信徒朝拜进香的圣地,而且逐步成为风景游览的胜地。此外,一些风景优美的胜地逐渐地有了山居、别业、庄园和聚徒讲学的精舍。这样,自然风景中就渗入了人文景观,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古建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