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观止》学习笔记之《郑伯克段于鄢》

 fengwusan 2019-06-19

缘起:翻阅《古文观止》及多本注、疏、译,凡是多本忽略、注疏不详、笔者存疑之处,一一记载,此乃一家之言,以资参详。

《郑伯克段于鄢》是《古文观止》首篇,节选自《左传·隐公·隐公元年》。

1、“京城大叔”与“今京不度”的辩证关系。

武姜为叔段请京之后,时人便称其为“京城大叔”,”大“亦作”太“。而依循古代长幼之序:伯(孟)、仲、叔、季,“伯”才能称大,比如周太王的长子名为”太伯“,次子名为”仲虞“,幼子名为”王季“,所以“大叔”这个称呼表示礼法颠倒。

那么为何诸侯的弟弟获封食邑居然被人视为乱法,祭仲所说“今京不度”便是论据。那么京邑何以不度?

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担任卿士之职(相当于首席执政大臣),并且获封郑国,定都京邑,随着领土扩张,最后定都郐邑,而郑国迁都“郑”(今河南新郑一带)是郑文公时期发生之事,所以本文所说“将袭郑”之“郑”应指郐邑。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京邑既然是旧都,根据”先王之制“推断,都城最多百雉,国都最多三百雉,京邑做为曾经的国都或者临时国都而言,城墙范围应该超过百雉并在三百雉之下,这个符合先王之制,但是作为食邑而言,则不合先王之制。食邑的行政单位属于都城,而京邑原本是国都,所以”非制也“。

以旧都作为食邑封给叔段,故而祭仲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所以时人戏称”京城大叔“。

2、”郑伯克段于鄢”的理解。

儒家经典俗称经传体,微言以经,大义于传,故称经传。孔子记录此事只有一句微言:郑伯克段于鄢。那么有何大义?所以左丘明将此事的前因后果详细阐述出来,最终定论如下: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为什么”郑伯“二字表示仲尼讥讽郑庄公失教?就是因为叔段身为弟弟却无悌德,郑伯身为兄长却无慈德,所以孔子没有表明两人的兄弟关系。“郑伯克段于鄢“的直译为:郑伯在鄢邑打败段。”郑伯“之”郑“为国名,”伯“为爵位,这是国君称谓,以国君相称,便是讥讽郑庄公没有以兄长的身份管教弟弟叔段,而是以”郑伯“这个诸侯的身份打败敌人”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