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中国最多时共有53个省级行政区,因此就比现在多了近20个“省会名额”。当时,在中央政府和省政府之间,还有六大区这一行政级别。 1954年是中国行政区划变动最大的一年。六个大区全部撤销,11个直辖市先后划归到省,一些省份合并或撤销。如开封、安庆等几座自南宋时期“行省”概念出现后就长期作为行政中心的城市,也让位于一些历史不足半个世纪的新兴城市。 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后的几十年里,开封人一直愤愤不平地抱怨:郑州能成为省会,完全是因为地理优势—京汉、陇海铁路在此交会。这一猜测,也在后来陆续公开的档案资料中得到了印证。 1952年8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提请当时的中南大区军政委,提出把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报告中只用寥寥几句就写清了理由:“……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指导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 不到两个星期,报告得到大区批准,一个月后,中央政府复函同意。 能最终成为省会,郑州最该感谢的人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 1889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向朝廷提出修建芦汉铁路(也称卢汉铁路),从北京芦沟桥(也称卢沟桥)到湖北汉口。 芦汉铁路,从北京出发,经过直隶保定府、正定府、顺德府(邢台)、广平府(邯郸附近)进入河南。先是彰德府(安阳)、再过卫辉府(治汲县,今卫辉县级市),就要跨过波涛汹涌的黄河。 在主持修建京汉铁路时,黄河大桥的选址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开封明清两代都是河南省会,但开封又有历史上有名的悬河之城,黄河在开封发生多次决口事件,损失惨重。张之洞考虑到开封市海拔高度低于黄河河床,水患严重,最终在比利时专家的建议下选址郑州。再后来,东西走向的陇海线开通,与京汉线交会于郑州。 可以说,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郑州取代开封就已经埋下伏笔。 更改行政区划,往往只需一纸公文,而实际执行中,在物理上迁移一省政府成千上万名干部群众的工作地点,却并非易事。 省会迁移前,河南省和郑州市达成一致意见。省政府办公用房、职工宿舍、医院和部队的营房等由河南省负责;而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加上邮政、银行、书店、商业和浴室这些配套设施则归郑州市承担。1953年,当时还未撤销的内务部致电河南省省政府,询问省会迁移进度。省政府回应说,由河南省负责的项目进展不是很顺利,先开工建设的主要是平房宿舍,办公大楼还在设计,因此迁移时间无法确定。 郑州这座新兴省会的建设过程,可以看成是那个时代重点城市的规划模板。一位名叫穆欣的苏联专家为这座城市画出蓝图:以火车站作为城市大门,以火车站至省政府办公大楼的马路为主轴线,让所有人一下火车就能看见省政府大楼;再由主轴线向周围辐射出主要道路,放射式的格局很像莫斯科—虽十分壮观,但几乎所有的道路都是东北、西南走向的。 1954年春,当时的河南省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来到郑州,他指出了问题所在—中国人喜欢正北正南的朝向,不能照搬莫斯科。规划图调转45度,成了一个标准的“棋盘”,城市建设随之改换了格局。 不过,开封也有值得庆幸的事,或许正因省会迁移,开封老城诸如山陕甘会馆等许多古建才得以保全。 同样基于类似的原因,在1954年的行政区划大调整中,三座“火车运来的城市”—长春、哈尔滨和合肥,分别取代了吉林、齐齐哈尔和安庆成为各省的省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