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就不理解两千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到处碰壁?他那套理论和学说为什么不受欢迎?

 燕山茶社 2019-06-19

个人觉得,孔子周游列国的艰辛,一点不亚于唐三藏西天取经。唐僧取经虽经磨难,也算功德圆满;孔子布道,历经磨难却一事无成,充满悲壮!连孔子也不得不解嘲,说自己如“丧家犬”!

历史证明,孔子很伟大,他的思想如日月,光辉永不落幕。可是为什么,当时没有一个国君愿意接受他的学说呢?如果说他的学说真的没有用,又为什么有那么多弟子追随他?

表面原因就是,世人对他的学说存在三个误区,即“不解”、“曲解”和“无解”。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他的学说“不合时宜”,只能“抽象继承”,而不能“具体落实”。之所以得到读书人追捧,是因为孔子给读书人,创造了一条人生幸福路。

世人对孔子思想的三个误区

先看一段文献记载:

时有人言,子贡贤于孔子。子贡曰:“譬诸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当时有人认为,子贡比孔子更贤明。子贡说:拿宫墙做比方,我端木赐(子贡)就是一个等肩高度的矮墙,家里的富丽堂皇,一眼可见;夫子的高度数丈,要想了解他的博大精深,一般人连门都摸不到!

今天我们知道,子贡的概括非常准确,当时的人,面对孔子的学说,如同高墙外绕圈的懵头汉,根本无法了解孔子深邃的思想。有幸得到孔子思想真传的,就是他的这群弟子。时人,尤其是当时的国君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大概有以下三个层次:

一、不解:拿孔子当明星,完全不懂孔子学说

这很好笑,就像有人对唐僧说:我太崇拜您啦,您给大家唱一曲呗!也难怪,在一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天下的读书人,对孔子趋之若鹜,不远万里追随在他身边,这些弟子在当地都是大贤。一个被明星崇拜的明星,难道不是神一样的存在?

追捧成了时尚,于是孔子被虚幻成“神”,具体这尊神能解决什么问题,反而被忽视了。比如吴国在打败越国后,缴获了一辆“骨节车”,特地派人请教孔子,咨询这辆车的由来。这个自然难不倒孔子,吴使听完介绍惊叹孔子是“圣人”。

其实完全是信口胡咧咧,这种知识性的问答,顶多说明孔子知识面广,跟“圣”毫不沾边,吴使就是院墙外的门外汉,跟着潮流瞎起哄!

再比如卫灵公,孔子在卫国时间最长,一直得不到使用。卫灵公有一次居然向孔子请教行军打仗的事,孔子出于礼貌,婉言拒绝了。分明拿孔子当万能钥匙了嘛,那是“神”该干的事,不是孔子!

老百姓更是拿四体勤不勤,五谷分不分来衡量孔子。连孔子的学生宰予都弄出过笑话,有一次向孔子请教如何种田,被孔子臭骂了一顿。追星,被追成“万能钥匙”,估计孔子哭笑不得!

二、曲解:肤浅的了解完全曲解了孔子思想的内涵和方向

就像在院墙找到了入口的人,探脑袋一看,无非如此嘛,就比我们家多了几栋建筑而已,完全没有走进去仔细观摩。

孔子的思想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从天而降的天外来物,它脱胎于《周礼》。《周礼》对当时的人并不陌生,诸侯们的地位、天下秩序都由《周礼》而定。

孔子难道不是在翻一本过时的旧书刊?无非将一些已经被抛弃的东西,从故纸堆捡出来而已,还高呼什么礼坏乐崩。这都是大家能看得到的现实,可又有什么用呢?

比如礼,孔子不惜到各国寻师学礼,也最强调礼,结果怎样,繁琐复杂的礼,除了劳民伤财,留下华而不实的外表,对国家的强大毫无作用。

儒家的天敌墨家,就曾经这样讽刺儒家:按儒家思想,强盗等于君子,仁义礼智信,他们一样不缺。抢人家的东西,还能给被抢人留下性命,不是“仁”吗?抢完东西大家平分,不是“义”吗?抢之前,跟被抢人强调,我们也是为了糊口被逼无奈请谅解,不是“礼”吗?一眼就能看出什么人可以抢,什么人不可以抢,不是“智”吗?信守拿钱赎人,绝不撕票,那不是“信”吗?

请问,君子与强盗有什么区别?所以,墨家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三、无解:认为儒家思想就是花架子解决不了问题

齐国国相晏婴就持这个观点,他几次阻止齐景公重用孔子。

其实,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大家都在思考,也都想给这个社会开出自己的药方,各种思想学说如雨后春笋,百家争鸣,儒家只是其中之一。问题是谁能解决问题,直到秦国商鞅变法,法家思想才真正落地解决了问题。

也不是没有一个国君认可孔子,比如鲁国曾经让孔子当过司寇,也仅仅三年就被罢职。原因归结为三桓捣乱,国君不支持。可是一个思想学说,脆弱得对付不了任何势力,也太悲哀了吧?

这就是有人认为子贡比孔子伟大的原因,看起来高高在上的“道”,还不如子贡的“器”管用,至少人家把季孙氏家族搞得红红火火!

历史的倒车

其实,孔子的学说之所以不被接受,本质上他的思想是“复古主义”,主张让社会倒退到周公时代,是开历史的倒车!

《周礼》是周公设计的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以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几大部分组成,从此中国历史走向了一个靠礼法维系的“文化社会”。

但社会的发展,慢慢凸显了《周礼》的不适应性,它已经不能维系,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原有平衡关系,需要一个全新的结构来替代它。新的机制就在时间的阵痛中孕育,而孔子则顽固地认为,只要回归,就能解决问题。

怎么回归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好了,国君们固然痛恨大夫们的犯上最乱,可问题是,他们不也是周天子的不忠之臣?这就是孔子所说礼坏乐崩的根子,诸侯不鸟天子,大夫不鸟诸侯,家臣也不鸟大夫,最后弄得阳虎这样的家臣,不但夺了季孙氏的“家权”,甚至连齐国国君的主,都要他来做!

按孔子的理论,首先要被“改造”的,不是别人,而是各诸侯国国君。请你来是帮忙的,你反而第一刀就割在人家身上,请问谁那么贱?

这个历史的倒车开不得,孔子命苦,就苦在他的思想损害了国君的利益,颠沛流离那是必然!

继承是个大问题

如此说来,孔子的思想就一无是处吗?其实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完全否认儒家思想。相反很多人推崇法家思想,很简单,法家管用,解决过问题。

既然如此,儒家思想后来何以成为治国理念,历朝历代都不曾改变?为何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依然是我们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支柱?儒家思想又是如何继承下来的呢?

抽象继承,具体扬弃,体系改造,与时俱进!

可以做这么一个比方,孔子的儒家思想诞生之初,只是一粒种子,不是参天大树,更不是能影响环境的森林。在那个时代环境下,它必然无所“用”,只能抽象继承,不能具体落地。

扬弃的结果,可以摒除开历史倒车的诟病,精神内核的继承,却可以形成人文气质,乃至成为民族精神的共同符号。

后世儒家学者的使命,就是在抽象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时代因子,对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升级,与时俱进的同时,将这一思想体系,慢慢培育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森林!

康庄大道

儒家思想走向康庄大道,就是得益于与时俱进的改造,儒家思想第一次成为国家统治思想,就是董仲舒的一次学说改造。

董仲舒为什么能够成功说服汉武帝?原因就在于环境的改变,儒家思想已经不需要开倒车了,天下已经不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结构,而是皇帝独尊,君君臣臣也就没了后顾之忧,成了全国上下都能接受的准则。

最关键的是,董仲舒提出了“新王改制”的思想。不管董仲舒是不是受到法家成功的启迪,但他在他的思想里,增加了法家的“诀窍”是真的,那就是“尊王”,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这当然很符合汉武帝的胃口,他一心想要的就是独裁,现在有一个思想,来支撑他的独裁统治,那真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于是汉武帝与儒家思想一拍即合,尽管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子思想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开始,儒家思想在孔子去世后三百多年,终于成了中华帝国历朝历代,亘古不变的治国理念!

幸福的路

最后一个问题:孔子的思想不被世人接受,为何有那么多的人追随他,终生不悔?

除了孔子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孔子为天下的读书人指出了一条出路:出仕!让读书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士族阶层的历史,士族阶层哪里来的?从孔门弟子中孕育出来的!从此,中国慢慢走出了,靠出身和荫功取仕的主流模式,让“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读书人,有了一个公平的环境。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特的情形,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他的学说受到弟子们的追捧,作为统治阶级的各诸侯国却视之为“瓠瓜”,逼得他老人家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推销,却无人买单。非他的学说思想不伟大,实在是环境不一样,春秋战国有孕育儒家思想诞生的土壤,却没有促使长成大森林的条件!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越是伟大的事业,越要历经磨难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