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太极和多尔衮哪个更适合当皇帝?

 松林阅读 2019-06-19

这个问题问的比较刁钻,说起来皇太极和多尔衮都是在清朝创建之初举足轻重的人物,皇太极尽管没有率军入关,但是为入关奠定了基础,做好了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准备。多尔衮则应时入关,为清朝建立全国性政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平心而论,两人都具备当皇帝的才能,如果是要二选一,我认为是皇太极能力更强,以10分为准,若皇太极为满分,多尔衮可以打9.5分,比皇太极稍差。

首先,我们从各自执政环境来看,皇太极时代后金(清)所处的大环境更为险恶,内部动荡不安,外部处于察哈尔、明朝、朝鲜的三面包围,而皇太极死后留下了一个经济、政治环境稳定,占据整个东北和漠南蒙古,并且军力强大的清朝。

在努尔哈赤时代,占领辽阳和沈阳之后,由于辽、沈地区对后金政权移植过来的奴隶制生产方式不适应,引起了辽东军民的反抗,而努尔哈赤则没有好的办法进行处理,采取了更为严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使满、汉关系长期处于对立状态,汉人反抗此起彼伏,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新的统治区域根本无法进行稳定的生产。

《山中闻见录》:庚子,大杀在辽商贾五万人。配给贺世贤妻室,籍辽民五人者出三人,其三人出二人。

《山中闻见录》:按籍阅辽人,杀其状貌可疑者。……。辽人乘乱走出五、六百人,结队南行,建人不敢逼。

满、汉对立的情况努尔哈赤直到死,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而努尔哈赤晚年不仅在政权上动荡不安,还流年不利,后金境内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时国中大饥,其一金斗粮值银八两,民中有食人肉者”。而外部环境上也是南、西、东面三处受敌,新生的后金政权稍不留神就会有颠覆的可能。




皇太极可谓是临危受命,他上任后就一系列经济、政治改革,将后金政权拉出泥潭。在其上任开始,就发出《汗谕》,提出“工筑之兴,有妨农务”,今后停止一切大型工程,可以让百姓“专勤南亩”。后又发布汗谕,规定“每备御止留八人,余悉编为民户,处以别屯,择汉官廉正者理之”。使汉人壮丁分屯别居,缓解了汉人受奴役之苦,协调满、汉关系,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农业生产。并且重视农业的政策延续性比较强,天聪、崇德两朝可谓是贯彻始终。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对以往残害辽民和来归之人的虐行从重处罚,如果有残害行为,一门处斩,“断不姑恕,将其妻子一并处死”


在政治上,皇太极改革和整顿国家机构。皇太极为了适应后金军事、政治、经济等需要,协调满、蒙、汉关系,强化汗权,按照《大明会典》,逐出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天聪、崇德朝已经形成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所谓的“三院六部二衙门”,政府机构基本完善,参考明制的国家机构,使清朝能够管理满洲、蒙古、汉民的中央行政机构,也为取得全国政权做了体制上的准备。

《天聪朝臣工奏议·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六部通事奏》:担当讲说,务使去因循之习,渐就中国之制。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至手忙脚乱。

在军事上,满、蒙、汉八旗在皇太极手里组建造成,扩充了后金(清)的军事实力,压服朝鲜,消灭察哈尔,更重要的是在皇太极亲自指挥松山之役的胜利,将其主要对手明朝十三万精锐边军全歼,要知道这支精锐边军很大是明廷征收练饷(明末三饷之一)抽练的最后精锐,至此,明朝在清廷面前再无还手之力,乾隆皇帝在评价这次战役时就直言,此战乃是“太宗一战而帝业定”。为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而多尔衮形势则要好的多,表面上清朝入关征服全国并不容易,但是实际上多尔衮对付的敌人主要有两支,一支其内部腐败不堪,外部四分五裂,易于各个击破的南明政权,另外一支就是农民起义军。体量虽大,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盘散沙,这些敌人远远比统一的明朝好对付的多。而皇太极则在朝鲜、明朝、察哈尔蒙古的四面围逼之下,夹缝中求生存,使清朝势力壮大,统一了东北全域和漠南蒙古,入关条件已经成熟。假如皇太极在1644年的时候不死,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想必他也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再说多尔衮实行废除三饷,进京之后勿扰民等措施,以皇太极的雄才会想不到。

当然,不同时代的对比有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我们再以具体事例来看看两人才能的高低。

首先,从军事上来说我认为审时度势的能力皇太极更强,就以松山之战前夕兵围锦州的事例来说,本来皇太极确定的是“尔等围锦州,由远渐近以困之”,但是多尔衮等人在执行军令的时候却让士兵军官轮流回家,防备松懈,被明军抓住弱点,将粮食运进城内。

我们再来看看对待农民起义军和明朝的问题上,皇太极认为应该重点分明,以打击明朝为先,对农民起义军则以安抚为先,分而治之的态度很明显。

《清太宗实录稿本》:我军至明,彼或遣使求和,尔等即应之曰:“我等奉命来征,惟君命是听,他无可言。尔如有言,其向我君言之,必吾君谕令班师,方可退兵。”如遇流寇,宜云:“尔等见明政紊乱,激而成变,我国来征,亦正为此。”

由此可见,皇太极对己方的军力有相当的认识。而多尔衮在进入北京之后,就过分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一下子分出两个拳头打人,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打击李自成,一路由豫亲王多铎率领打击南明弘光政权,导致了两路实力不足。等到农民起义军反攻怀庆的时候才意识到应该对南明和农民军分别打击,“上命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统师南征,值河南奏流贼肆掠怀庆,诏先剿贼河南”。所以,我判断多尔衮在军事战略能力上要弱于皇太极。




再来看看双方在政治能力和定力上的差距。

皇太极自登基之后,为了全力对明作战,在提高生产力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正如我在上文所说,重农政策在天聪和崇德两朝是贯穿始终的。

但是我们来看看多尔衮,他在入主北京城后,确实发布了很多安民措施,如赈济、废除三饷,恢复农业生产等,但是在他的执政晚年又开始大兴土木,为了在关外修建筑城避暑,“加派直隶、山西、浙江、山东、江南、河南、湖广、江西、陕西九省银二百四十九万两有奇”。这件事发生在顺治七年,之所以我要说出年份,因为多尔衮这个大兴土木实在是不合时宜,要知道此时的清廷在中原还立足未稳,财政状况不容乐观,光是军费和官俸两项财政赤字就有八十七万两有奇,多尔衮此时加派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圣武记·附录卷十一》:方顺治八九年间,岁入额赋仅千四百八十五万,而诸路兵饷需千三百余万,加以官俸各费二百余万,计岁出一千五百七十三万四千,出俘于入者八十七万五千有奇。




再来看看对待藩属国的问题。

就比如说朝鲜。皇太极在压服朝鲜之后,仅仅要求朝鲜提供政治、军事、经济帮助,虽然极其严厉,但并没有其他不必要的需求,然而多尔衮在顺治七年“遣官选女子于朝鲜”,搞得这个藩属国鸡飞狗跳,这个就有点多此一举的感觉。

所以,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尽管皇太极和多尔衮都有雄才大略,但综合看来还是由皇太极做为最高执政者更为合适。

引用文献:《满文老档》、《清史稿》、《清史列传》、《清太宗实录稿本》、《清初内国史院档案译编》、《圣武记》、《天聪朝臣工奏议》、《山中闻见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