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文化当中,最不能回避的问题当属汉字之祖。所谓“仓颉造字”已把这个问题回答得一清二楚。那么,神秘而博学的仓颉,究竟是谁呢? 据《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与之相对应,类似的“造字台”、“仓颉陵”与“仓颉庙”等等文物,反倒再次佐证了中国文字的真实起源。(下图:现代人普遍纪念仓颉先生。) 单就个人才智而言,仓颉先生属于黄帝身边的史官;最与众不同的是,他居然“双瞳四目”。所谓“目有重瞳”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九名。他祖籍现在的陕西白水,巧得很,他造字地址,恰恰坐落在附近的陕西洛南。(下图:仓颉传世肖像。) 从“绳结记录”的史书,曾给黄帝提供了错误频出的史实,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处处失利。事后,仓颉先生愧而辞官,随后,云游天下,遍访记录史实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代表万物的独特符号。这些符号恰恰是记录文明的“字”。(下图:至今广布“仓颉庙”。) 其实,仓颉造字之后,中国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比如,篆书、隶属、楷书、行书乃至草书等等,其间,著名的“品形字”悄然诞生了。所谓“品形字”,又称“三叠字”,由三个相同的简单汉字叠加而成,形似“品”,因此得名。据统计,目前先后掌握了102个“品形字”,其,能正常使用的有50-52个。虽说,很多“品形字”时常见到,可惜,很少有人能认得准确无误、一清二楚。 (一),猋,读bio。 “猋”即“飙”,上古时期的神兽,天生具有操控风元素的能力,追求的是极限速度,因其速度极快,没多少人见到过它,它终生都在奔跑。 (二),麤,读c。 这个字读“粗”,也是汉字“粗”的异体。三头鹿重叠在一起,彼此非常有力气;可惜,只表达了动粗的意思。此外,《说文解字》记载:“麤”,指行超远也。 (三),舙,读huà。 古代同“话”字。现在,可以引申为挑拨离间,说人坏话。 (四),皛,读xio。 由三个“白”字组成,意为明亮。杜甫诗《即事》:“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五),瞐,读mò。 它的意思是:(1)美丽的眼睛;(2)美的样子;(3)目光深邃。 (六),尛,读mó。 古同“麽”,可用作疑问或者停顿。 (七),惢,读su或ru。 古同“蕊”,花蕊。另外,还可解释为:(1)古代的一种祭祀;(2)沮丧的样子。 (八),飍,读xi。 惊跑的样子。例如,“惊飍”则可表示惊奔的样子。 (九),畾,读léi。 古代一种藤制的筐子;字同“雷”、“垒”,指田间的土地;也指盛土用具、推石自高处下击。 (十),叒,读ruò 。 “叒”同“若”。古人发明取友之义,从“三又”会意,同心同德,彼此可相辅相成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