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为什么总是不快乐?看完这篇文章,心里的结都解开了

 探知社 2019-06-20

压力是介于恐惧和情绪之间,有点像是联系两者的桥梁。恐惧激发了名为「压力」的心理变化,而压力产生的能量则透过不同的情绪释放。

恐惧不只让我们确认了压力是什么,还将「抵抗或逃跑」的原始反应与「跨越边界」的威胁连结起来。

生理机制和情绪反应的相关性,让事情变得非常复杂。压力驱使身体近乎自动的反应,替客观的事件赋予情感价值,结果事情被视为威胁、安全或介于两者之间,而人际关系的本质正是如此。

那么,造成个人和人际关系问题的祸首——压力,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运作机制?

一九六八年,耶鲁大学博士伟斯教授实验,把老鼠分成两组,接受随机电击。第一组老鼠可以按下鼠笼中的一个按钮,将它们脚下的低压电流关闭。

第二组老鼠的笼子与第一组绑在一起,并承受和第一组老鼠同样的电击,因为第二组笼中的按钮是假的,并没有改变电流的功能。两组老鼠都会不定时受到同样的电击,但只有第一组老鼠能够控制电击时间的长短。

第二组老鼠只能默默忍受,它们受苦的时间长短,取决于第一组老鼠多快将电流关闭。第三组老鼠则被关在一个没有电流经过的笼子里,这个对照组提供了正常情况下,老鼠被关在笼子里所受到的影响。

根据实验,前两组老鼠都「牺牲」了。实验人员测量它们胃部受到的伤害,发现相较于第三组,第一组老鼠受到的伤害是正常状况的三倍,然而,既无法预测电流,也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第二组,受到的伤害更是第一组的三倍。

老鼠因为压力来源而产生的胃部伤口数量,让实验人员能测量压力造成的结果。这个发现可用非常简单的公式表达:

无法预测的结果+缺乏或失去事物的控制权(无论是真正的还是你感觉的)=压力

简而言之,这表示如果越能够预测自己的命运、越能够控制有可能发生的事,那我们感受到的生理压力就越小。

我觉得没什么,为什么他反应这么剧烈?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压力来源,反应却各式各样、南辕北辙?而这些行为反应为什么也会对周遭的人造成压力?

实际的答案包括两个观点,一个是与原因有关,另外一个与时机有关。

原因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大脑就开始接收讯息。但由于理性脑尚未开始运作,所以只会感受到周遭事件的情感内容。

这些带有重大情绪的事件,储存在大脑里,提供讯息给边缘系统,而边缘系统再将这个讯息,与新的刺激比较。各种情绪受到对应的触发时,就会使大脑启动必要的机制,即为「压力反应」。

由于这个过程在发育的最初阶段就开始了,就像建筑物的地基,决定了房屋在阵风和其他外力冲击下的结构安全,一个人的童年经验,也会影响长大后接受与应对挑战的能力。

如果童年时的环境令人愉快、较有办法预测,会让杏仁核比较放松、不那么敏感,这样子神经元才会生长,大脑也就更能发挥潜能。

而如果孩子的生长环境充满变数,大脑里就会充满压力荷尔蒙。这样的孩子会变得极度敏感、害羞、沉默寡言。

孩子从这些经验中学习,每一种经验都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与各种体验,让他们知道该如何反应、做些什么、避免什么。根据这种早期学习(内隐记忆),杏仁核会随时做好准备,对小时候经历过的不愉快做出反应。

如果没有这些情绪反应,所有的经验都只是一件单纯的事实,就像数学方程式和文法规则一样。若以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把婴儿的经验,想成观察世界的眼镜,在不同的时间,认为世界是危险的、值得信赖的、可预测的或以上皆是,依早期学习经验而定。

时机

在决定孩子敏感程度的过程,孩子的照顾者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情绪或其能量的控制方法,最初是由母亲教导的。婴儿会对母亲的行为做出反应,再由母亲反馈回去。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让孩子形成内隐记忆,以及面对事件和挑战时的反应和态度。

同样的,我们的需求,在早期的童年生活经验中就形成了;这些需求的理由与基础,虽然很早就埋下了,但更多细节部分,是在追求渴望的事物时才逐渐形成的。有些人永远都在追求难以实现的梦想,因为潜意识里有一股渴望,想治愈在多年以前受到的伤痛。

当左脑以惊人速度发育的同时,「情绪脑」(右脑)却停滞不前。对不同刺激的感受与情绪反应,在大脑发育初期就已经奠定了。

就情绪学习而言,一旦体验过各种情绪,那些情绪体验就会被定型,没有什么更好、更有效率的体验方式。左脑可接收的讯息量没上限,但情绪是我们在婴儿期就已经体验过的那几种。即便罹患了失智症,理性脑的功能丧失,但还是能表达害怕、高兴等情绪。

童年经验不但塑造了大脑,还让我们相信:别人能让自己更快乐,必须为我们的感受负责。想像以下状况:婴儿正在高兴的玩耍,把手指插进墙边的插座里,觉得很好玩。但妈妈会怎么做?她会大叫,将婴儿的手用力拉开,破坏了婴儿的玩兴。

从婴儿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幸的是,人们就算成年后也还是维持这种想法(归咎他人)。正因如此,我觉得我们该长大了,向这个一直以来的错误想法说再见。

这可能很困难,因为这种想法,让我们能够将自己不好的感受归咎于别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