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安徽省舒城县村镇的砖窑厂正在动工挖土,一铲子下去却挖出个春秋大墓,考古队立即对其展开了抢救性挖掘,可考古人员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呢,有专家就发现墓葬早已遭到破坏,前朝的盗墓贼早就到此一游,并拿走了大量“纪念品”。不过,经过日夜苦战清理,墓中仍出土大小文物183件,它们多以残破和价值低而被盗墓贼抛弃。其中一件龙虎造型的青铜建鼓底座脱颖而出,其大气的结构、精致的拗性无不显示着它的尊贵感,但很可惜鼓座也已缺失大半。完整性得不到保障,专家只能惋惜地将其定为三级文物,然而随着后续清理工作的开展,建鼓底座的命运出现了石破天惊的转机。 首先,解释一下何为建鼓。建鼓是一种流行于春秋战国的大型乐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即为建鼓座,一般装饰有非常繁复的纹饰,中间有一孔洞(如上图所示),用以插入一根木棍,而木棍顶着的就是建鼓,木棍和建鼓构成上半部分。由于年代久远,木棍和建鼓早已腐烂不见,只有青铜制的底座保留至今。而很显然,这座龙虎建鼓座残失了相当大的部分,用以插入建鼓棍的结构皆已丧失。像这种常见又不完整且又无法修复的文物,等待它的结局往往就是被时间湮没。 鼓座颇具观赏性:两个对称的虎头与四条环绕的青龙交相辉映,虎头方眼大耳,张口怒吼,栩栩如生,龙饰精雕细琢,尊贵霸气,生动逼真。考古人员在惊叹于古人鬼斧神工般冶炼技术的同时,还有更加惊人的发现:在座身外围上下各铸有一行文字,上圈98字,下圈52字,经过仔细辨认,发现其中有一句铭文写着:“唯正月初吉庚午余xx之玄孙xxxx。” 《说文解字》载:“余语之舒也。”也就是说,“余”在古义里当作“舒”来讲,那么铭文里的人物“余xx”翻译过来就是“舒某某”。出土建鼓座的地方叫做舒县,古文典籍里有一个春秋小国舒国,那么对应起来了,这座春秋大墓就是舒国某国君之墓! 此前,舒国一直存在于文字记载之中,没有发现过任何实物证据,而这座建鼓座的惊艳问世,使这个消失了将近三千年的国家重见天日,同时也打开了舒国历史的大门。作为唯一准确定位舒国的文物,建鼓座被评为一级甲等国宝,不仅是一级,而是一级中的一级,其珍贵性可见一斑。关于春秋战国,众人皆知七雄,或者是还未三分之前的晋国,但那些其余势力不足的小国则不免落入被遗忘的命运。舒国的建立,带着周武王光荣的克商史。 据记载称,姬发成功灭商后,赐封了一位“偃”姓的功臣,以子爵之位将其家族安排到了安徽境内,偃族便在此建立起了庞大的舒系国家:舒庸国、舒蓼国、舒鸠国、舒龙国,统称为舒国。当然小国有小国的活法,当周天子的权杖再也指挥不动诸侯时,舒国被稍强的徐国所灭,其后虽挣扎复国,但很快又被楚国所灭,再之后它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之中。直到这件龙虎青铜建鼓座的出现,才为它正了名,证明这个世界上,曾有一个叫“舒”的国家真实存在过。 |
|
来自: bulaolindtsg > 《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