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永铸:古代酒具漫谈

 西岭gaqkwk50ed 2019-06-20


上博青铜酒具 乐艺会资料


古代酒具漫谈

青铜永铸

青铜永铸,男,汉族,山东淄博人氏,就职于山东省淄博市齐文化博物院,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从事文博、考古工作20余年,参与专业论文汇编40余篇,从事野外考古发掘近万次,其中《临淄商王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获得93年山东省重大考古成就奖。此墓地一夫妻并穴墓中出土大量礼玉,填补了临淄无葬玉习俗的空白,为研究战汉时期临淄地区玉器葬俗制度以及玉石流通途径奠定了研发方向。本人还在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之余,积极实践各时期的青铜范铸技术,为研究、积累先秦齐地各时期的青铜范铸形式总结了资料。


人类饮酒的历史颇为久远,但早先的酒和我们今天的酒并不相同。最早人们用谷物酿造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呈糊状和半流质,与其说是“喝酒”,不如说“吃酒”更为贴切。水浒中多有表现吃酒一词,看来不是空穴来风. 酿酒业的发展,饮酒者身份的高贵等原因,使酒具从一般的饮食器具中分化出来。酒具质量的好坏,也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到了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职业中甚至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下面介绍的就是商周时期常见的几类酒具以及具体用途和剂量:

一、

斝(jiǎ),礼器,通常都有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早期的陶斝也有可能是盛煮食物用的,山西襄汾出土过一个陶斝,时间比大汶口文化更早,制作很精美。但考古发现,里面盛放的是猪肉,和陶灶摆放在一起,应该与烹饪器物有关。

铜斝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主要用于盛酒或温酒。斝形状似爵而大,但无流和注。侈口,口沿有柱冒,宽身,较同时代的爵要宽很多。一侧置鋬(pàn),下有长足。斝有圆形、方形,有盖和无盖等多种形制,柱、冒也有一柱或二柱,蘑菇形和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多种。鋬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器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多样。

一般来说,商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组纹饰。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的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变的厚重,纹饰开始繁缛。纹饰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还以云雷纹做地纹,其上再饰浅浮雕装饰。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行裸礼时所用。

斝是体量很大的酒器,《周礼·考工记·梓人》贾公颜疏引《韩诗说》云:“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斝)五升。(周代一升相当于现在200毫升)”,可见体量之大。斝在周代礼制上的等级并不是很高,《礼记·礼器》上说:“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

现在称为斝的这种青铜酒器,其实名称是宋人所定,始见于《博古图录》。关于斝的用途,说法也有不同,有的说它是温酒用具,理由是常在足底发现有炭火燃烧的烟炱痕迹;《礼记》、《左传》等书则记载,斝主要是用来行祼礼的酒器,也就在宗室祭祀先祖的礼仪上用的祭具;《诗经·大雅·行苇》又记载:“或献或酢(zuò),洗爵奠斝”。郑玄注:“进酒於客曰献,客答之曰酢。” 意思是说,主客双方在饮酒献酢前,先要拜祭盛装在斝里的酒,然后再把喝酒的爵杯洗干净后才能斟酒互敬,这说明斝又是一种盛酒器;史载,商汤王打败夏桀(jié)之后,把斝定为了自己的御用的酒杯,诸侯们则只能用角、爵等,说明它又是一种饮酒器,青铜斝的具体用途至今也没有统一。

先斝  商代

通高45厘米,属于存世少见的商代大型铜斝。

保利艺术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器底上有1字铭文“先”,表明它与该馆所藏先方彝一样,都是商代“先族”的遗物。

鸟斝

商代晚期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二、壶

《诗经·大雅·韩奕》上说:“清酒百壶”,殳季良父壶有铭文曰:“用盛旨酒”,都明确地指明了壶是用来盛酒的。

壶,盛酒器和水器。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断面为扁圆形,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的壶大多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长颈鼓腹的圆壶。

西周壶除承袭商代式样外,多设有盘钮桶形壶盖,盖也可倒置用作杯子,耳多为半环耳或兽首衔环状。春秋壶造型较商周壶轻巧,多为扁圆壶或方壶,许多盖钮做成莲瓣形。战国至汉代的壶由垂腹变为鼓腹,下腹部内收,圈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而稳重。这一时期也有提梁壶,提梁用环扣串接而成。

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有的自铭为“锺”;汉代时方壶自铭“钫”;扁壶在战国时自铭为“钾”,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早期的壶形都是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或铺首,无流无柄,六朝以后开始出现有流有柄的壶。

商代晚期  兽面纹壶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战国错铜鸟兽纹壶

保利艺术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三、尊

古代汉族使用的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周礼·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裸用鸡彝鸟彝......追享朝享,裸用虎彝蜼彝。”商周至战国期间,常将尊铸成牛、羊、虎、象、豕、马、鸟、雁、凤等动物形象 ,统称为彝。彝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

尊,古通樽、鐏,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它一般为侈口,高颈,鼓腹或筒腹和圈足状。在礼器中的地位仅次于鼎。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尊,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那些刻划符号,就是刻在大口尊上的。这种尊,原始功能可能是用来酿酒。青铜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牺尊”。

牺尊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牺尊纹饰华丽,在背部或头部多有尊盖。   商代以后的铜尊,则为盛酒器。在郑州铭功路和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的遗址中,出土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釉陶尊。

这种釉陶尊,主要为敞口、折肩、深腹、凹底的形制,个别已有圈足。商末周初还有一种特大侈口、筒状的尊,学者或称之为“觚形尊”。西周中期的尊,多矮身、短颈、垂腹。此外,有的尊还有盖或鋬的装置。形体也是有方有圆,著名的四羊尊,就是方尊的优秀代表。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件尊盘,尊立于盘上,二者合为一体,尊的口、腹及盘的周身,均有极其繁缛的透雕纹饰。

还有一种形制更特殊的鸟兽形尊,即尊的整体为一立体的鸟兽形状,有盖、有流,且盖、流处理极巧妙。此外,还有鸟尊、鸮尊、驹尊、犀尊、羊尊、虎尊等不胜枚举。尊又是酒礼器的通名,所以有些礼器,常自铭为“尊彝”。古人说“决胜于樽(尊)俎之间”,就是说在酒桌上就把事情办完了。“尊”这个字由于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所以后人也将“尊”这个字作为了酒杯的代称,才有了“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佳句。

豕形铜尊

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高40厘米,长72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


春秋  牺形青铜尊

1956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国家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四、罍

罍(léi),大型的盛酒器或储酒器,又可盛水。罍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经·周南·卷耳》中即有“我姑酌彼金罍”之语,说明青铜罍比较珍贵;《周礼·春官》也有“凡祭祀……用大罍。”之句,说明罍的体量都很大。

罍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圆形罍商代和周初都有。

皿天全方罍

是商代晚期盛酒器

湖南省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五、盉

是汉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禾”指“五谷”、“粮食”。“皿”指“容器”、“盛器”。“禾”与“皿”联合起来表示“把五谷所酿之酒放到容器里进行配比品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盉,调味也。《广韵.平戈》调五味之器。

盉(hé),出现于商末或西周初期,多青铜制。大腹敛口,前有长流,后有鋬,有盖,下多为三足,是盛酒或盛水的器具。流行于春秋至秦汉之际,这时主要的用途是调和酒浆。商周时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档式袋足或柱形足。足则多做成空心,主要用途是水器,多和盘配套出土,类似于西周时期”沃盥之礼“的盘匜组合。

西周中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盉的用途主要用于盛酒或者调酒。这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足也做成动物的形象。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

春秋晚期 鸟流盉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凤鸟纹盉

梁带村芮国青铜器

乐艺会资料

龙纹盉

梁带村芮国青铜器

乐艺会资料

春秋

保利艺术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六、卣

卣,中尊也。——《尔雅》

以秬鬯二卣。——《书·洛诰》

秬鬯一卣,圭瓒副焉。——《三国演义》

用赍尔秬鬯一卣。——《书·文侯之命》

卣,古代汉族盛酒器具。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秬鬯 (juchang音巨唱)一卣”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因此卣有可能是一种盛香酒的器皿,那么何谓香酒, 就是以黑黍和郁金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及赏赐有功的诸侯。《礼》有郁鬯者,筑郁金之草而煮之,以和秬黍之酒,使之芬芳条鬯,故谓之郁鬯。

柏卣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

保利艺术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商代晚期 “戈”鸮卣

高20.5厘米,口横12厘米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凤鸟纹铜戈卣

1970年宁乡县黄材镇王家坟山出土,通高37.7cm

乐艺会资料

出土时器内有三百多件玉器。器盖和器内底有一“戈”字,是族徽。器盖、器身上装饰有凤鸟纹。

西周神面卣

保利艺术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七、觥

觥(gōng) ,是古代大型酒器。“我姑酌彼兕(sì)觥。”——《诗·周南·卷耳》;“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等等多有觥字出现,但真正这类器物到底是什么样尚不可知。

现在称作“觥”的这种器物造型,其实是约定俗成之名。长久以来学界对觥的形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关的古籍图录中,也未发现有所著录。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说觥》中说道:“自宋以来,所谓者有两种。其中一浅而钜,有足而无盖,其流狭而长;另外器稍长小而深,或有足或无足而有盖,其流侈而短,盖作牛首形。”,他认为后一种有盖,作牛头形的才是觥。

汉代扬雄的《太玄·毅》中也有“觥羊”两字的记录 ,“次七,觥羊之毅,鸣不类。测曰:觥羊之毅,言不法也。” 晋.范望注:“觥羊,大羊也。” ,可见这类盖作牛首或羊首状的大型器皿亦可称作“觥”,所以后人常泛称大酒杯曰觥。

觥的容量到底有多大?《释文》引《韩诗》云,容五斗;《礼图》云,容七斗;《诗·周南· 卷耳》旧注云,七升,到底能容几升几斗至今也很混淆。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觥》中解释,“俗觵从光” ;《新华字典》“觥,形声。从角,黄声。”;《诗·周南· 卷耳》也有“我姑酌彼凹觥”的旧注说:“觥大七升,以兕角为之。”,就是说觵(gōng)和觥是一个字义。《说文·角部》“角黄兕(sì),牛角,可以饮者也”,认为觥也可以作为饮酒器。

金文学家容庚先生又认为有的觥附斗,是盛酒器,而不是饮酒器。至今觥的具体用途也无定论,只能概称为酒器。后人称谓“觥”的这种器物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有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之别。带盖,盖作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都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为足。且觥的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的装饰相似,因此有人也将其误以为兽形尊。然而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是做成兽首贯连脊背的形状,和兽形尊倾酒方式完全不同,所以不能雷同。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

凤纹牺觥

商代晚期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


八、 缶

亦作缻,用于盛酒浆。《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经节,象形。”如李斯《谏逐客书》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因此可以看出缶不仅可以作为酒器,喝到兴致时也可以做为乐器使用。

缶(fǒu),盛器、礼器。大腹小口,有盖,由陶缶演变而来。陶缶有盛酒器和乐器多种功能,有的也用于盛流质食物,源自同形陶器。古人用缶多是陶质,考古发现,只有较大的少数墓中才有青铜缶出土《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经节,象形。“可见,青铜缶的祖型当是陶缶,功能即可盛酒又可演奏

战国  弦纹缶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九、觚

觚(gū),礼器,觚字古与”瓠”(hù)通,即是葫芦,古人常用葫芦壳当作瓢盛水浆,当然也可以盛酒,这种酒器的名称大概由此而来,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

觚是喇叭状酒器,它的容量,据《仪礼》郑玄注:“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 。”,说的是觚的容量是二升酒;《说文》又说:“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看来是朝代的量器不同,换算的计量也有所差异吧,又或者是时代形体的变化导致容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论语》中孔子的一段话也许能说明这点,“觚,不觚,觚哉!觚哉!” 。就是说觚也不像觚了,还算觚吗!现在学着认为从其形态和底部保留的烟炱痕迹看,觚有可能也是一种温酒器;但《说文》说:“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觞,爵实曰觞,虚曰觯。”意思是说,觚的容量能装满三爵杯酒,这说法表示觚就是盛酒器。商周时觚非一般的酒器,有一句成语”不能操觚自为”,延伸意思是说不能拿起觚直接饮酒,要斟入爵后才能饮,这才是循礼,即指觚与饮者的身份、人品、酒量相关。这点也说明觚是盛酒器。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也有时与斝配伍组合。

商代晚期 “龚子”觚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十、爵

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容量大约在一升左右,《埤雅》一升曰爵。《说文》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雀鸣喈喈,谐音节节,节制饮酒之意,故用雀形)。节足,足也。因此看出爵是一种用来饮用香酒的器具,也有洁身自好的寓意。《字汇》取其能飞而不溺於酒,以示儆焉。亦取其鸣节,以戒荒淫。

爵,饮酒器,流行于夏、商、周三代,是一种典礼时用的礼器。《说文》:“爵,礼器也”。爵这种酒器的命名,相传是由于它的造型象一只雀鸟而起,前面有流,好像雀喙;后面有注,好像雀尾;腹下有细长的足,好像雀腿。再加上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因此得名“爵”。古时君王常用爵赐酒给臣下,因此爵也和“爵禄”、“爵位” 关联了起来。

兽面纹爵

梁带村芮国青铜器

乐艺会资料




商代晚期 “家”爵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十一、角

角,是从爵演化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和商周之际。其用途与爵相同,供低级别贵族使用。商周之际才发展为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至于它的容量,《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看来角的容量很大,但现实中发现,角的容量和爵相若。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组合是觚、爵配伍,但有时也已角代爵。如安阳殷墟第160号墓就是十觚与十角相配,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际的大墓中也有类似现象。虽然角与爵的用途相同,但其数量却少得多。

现在所说的角,其实是宋代金石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演绎称谓。

乐艺会资料


十二、觯

觯(zhì),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的酒器,青铜制。形似尊而小, 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从字形特征不难看出,这类酒具大多源于上古兽角制作的水器。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

《礼记·礼器》载“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说明觯在青铜礼器中的等级不低。它的容量,郑玄在礼器篇注称:“凡饮酒时,三升曰觯”。说明觯的容量和爵近似。

周代 鸟纹觯 

《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周代青铜器特展》

乐艺会资料


商代晚期 “史”觯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十三、方彝

方彝,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在青铜器中,“彝”是所有青铜礼器的共名,并没有哪一种器物以“彝”为专用名。因这种方形酒器一直未发现器名,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后期学者多也约定俗成这种叫法。

   彝,基本形态是长方形器身,屋顶形器盖,屋顶形器钮。方彝器盖上的纹饰常有倒置装饰,有学者推测可能和祭祀先祖时器盖倒置有关。 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这可能和加热时进气助燃有关。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

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地,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于底部。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多作弧线状,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见了。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与底部一样大小

商代 兽面纹方彝

保利艺术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还有很多古代酒具,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以此抛砖引玉。

本文收入专集《用心去看》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