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著名又“冷门”的德国作曲家

 如歌行板11 2019-06-20

每年,数以万计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学子怀揣梦想来到德国,挤破了脑袋都想要在德国音乐学院接受深造,可见德国在整个音乐界地位非同一般。而促成现如今这种境况的,不得不提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几百年间创作出无数著作的德国作曲家。他们的余辉照射在德国国土上,使得德国的古典音乐现如今在全球都名声远扬。他们留下的一篇篇乐谱,化作耕耘的土壤,在这片国土上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现代和当代艺术家。

德国耳熟能详的音乐家以3B为代表,分别是赋格狂魔“巴赫J.S. Bach”,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以及浪漫中期著名作曲家同时也是炫技钢琴家的“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其余的比如勃拉姆斯的老师“舒曼”;巴洛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亨德尔”等等。但是在此我将不再重提这些著名的大家,而是将舞台让给那些对大众来说并不甚耳闻,却对于整个音乐界举足轻重的几位音乐家。

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

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年3月14日-1767年6月25日

泰勒曼是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有史以来最多产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通过作品创作中新的脉动,大大影响了18世纪上半叶的音乐界。也是第一个将小号运用到音乐中的作曲家。(过去小号只是被当作号角在部队,宗教,政治仪式中使用)巴赫与亨德尔两大巴洛克时期著名作曲家也深受他的影响,并且他与两人交情匪浅。甚至J.S.Bach还让泰勒曼做他儿子C.P.E.Bach的干爹。

泰勒曼的原生家庭并不像后世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那样的显赫音乐世家,只是他的父亲在城里担任指挥,他早年对于音乐的学习几乎是自学,但是天才是很难被埋没的,12岁的时候便泰勒曼完成了第一部歌剧作品。但是他学习艺术的道路却被他的家庭所阻挠,就如同现如今的很多家长一样,害怕自己的儿子以音乐为主业,认为这并不是有前途的职业,没收了他的乐器,把他送到下萨克森州的一所学校学习。但是世事难料,有时天命是难以因为人们自己的选择而改变的,当时的学院院长非常赏识他的才华,并鼓励他继续创作。他20岁的时候,在他母亲强烈坚持下,他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而这时他已经完全学会了管风琴,小提琴,双簧管,长笛,直笛,低音提琴等多种乐器,完全是无师自通。

泰勒曼受到当时文艺复兴之后新潮的洛可可文化影响,打破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的围墙,他定期举办公开的演奏会,让对音乐感兴趣的市民也能听到更多种类的音乐,使音乐家不再仅仅服务于教廷与贵族。同时他也开创了更多特殊用途的音乐作用于不同的特殊场合,比如他著名的《宴席音乐》,顾名思义,这便是当时被作为当时贵族用餐时的背景音乐。他便是现在饭店里播放背景音乐的始祖。

【Ouverture in E Minor, TWV55:e1】29分07秒

克拉拉·乔瑟芬·舒曼

Clara Josephine Schumann

1819年9月13日-1896年5月20日

看她的姓氏,就可以猜到她的身份了。她是著名浪漫主义钢琴家作曲家——罗伯特·舒曼的妻子。她原本的姓氏是“维克”。但是在她与舒曼结婚前,她的才华她在当时音乐界的名声极有可能更甚于罗伯特舒曼。在当时,克拉拉十二岁时,便被称为“音乐神童”,以天才少女钢琴家扬名整个音乐界。

克拉拉的父亲费列德·维克是当时莱比锡有名的音乐教师,他还是罗伯特舒曼的老师。他致力于将女儿培养成著名的音乐家,钢琴家,能够在全世界功成名就。因此,他极力反对还是少女的克拉拉与比她年长九岁的舒曼的恋情。他禁止克拉拉与舒曼见面,禁止克拉拉弹奏舒曼所创作的乐曲,甚至通过威胁的手段让舒曼不要再去找他的女儿“麻烦”。这在当时的音乐界几乎成了一桩丑闻。在经历过启蒙运动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粗暴干涉年轻人自由恋爱的家长是很不道德的,因此克拉拉的父亲在当年可谓是受到了各方的压力,肖邦对其表示出不满,李斯特因此与他绝交,门德尔松对罗伯特·舒曼表示同情。

(克拉拉·舒曼与罗伯特·舒曼)

爱德华格里格曾经评价过克拉拉·舒曼为“最深情和著名的钢琴家之一”,这确实实至名归,即使经历了如此强烈的阻碍,克拉拉最终还是在她21岁的时候嫁给了罗伯特·舒曼,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他们16年的婚姻中诞下了8个孩子。

在外人以及克拉拉父亲看来,克拉拉与舒曼的婚姻并不幸福,甚至非常辛苦,她没有功夫再像婚前那样为艺术事业作奉献,而是要照顾孩子以及患病的丈夫。罗伯特·舒曼性格内向、爱幻想、神经衰弱,并在婚前就已经手指受伤不再能弹琴,只能走上创作道路,在当时,作曲家是一个没有保障的职业,因此结婚四年后,克拉拉因为家庭经济危机不得不在俄国圣彼得堡巡回演出维持生计,因为此时罗伯特·舒曼因为精神衰弱已经无法再继续工作。

但是,世间的冷暖,只有自己本人才能体会,两个人的感情生活并不是外人能够三言两语点评的。克拉拉与舒曼之间深沉的爱情,并没有因为这些拮据的外部环境而有所改变甚至使它更加刻骨铭心。很可惜的是,在克拉拉37岁的时候舒曼病故,而克拉拉因此悲痛欲绝,她只有无止境地将感情宣泄在钢琴上才能缓解丧夫之痛。舒曼的学生,著名的德国3B音乐家之一——勃拉姆斯因为担心克拉拉的风湿病劝她停止奔波的演奏事业。克拉拉在给勃拉姆斯的回信中写道:“我一停止演奏,心情就会变得非常不好。对我来说,钢琴演奏等于是我的生命。”

自舒曼去世后,克拉拉至死都没有再婚。勃拉姆斯对她一往情深,为了克拉拉勃拉姆斯一生未娶,即使知道自己无法填补克拉拉失去舒曼的谨慎空缺,无法被克拉拉接受。这种求而不得的情感伤痛一直撕咬着他的内心,也迫使他像贝多芬一般,因为强烈的内心刺激创作出一部部浑厚的作品。

(克拉拉·舒曼与勃拉姆斯)

1896年,克拉拉·舒曼终于追随着她的亡夫而去,在她去世前几天,勃拉姆斯完成了他最后一部作品《四首最严肃的歌》,并写信给克拉拉的女儿,告诉她:“您演奏不了这部作品,因为您不可能理解它。请您把它作为一件祭品献给您的母亲吧。”

当时65岁的勃拉姆斯因为坐错了火车,没赶上克拉拉的葬礼,未能见她最后一面。等他赶到的时候,他独自站在坟前拉了一首无人知晓的小提琴曲……

我认为,勃拉姆斯坐错的火车,就像他对克拉拉的不圆满的爱情,或者说是克拉拉亡魂对他的指引。无论多少年,克拉拉都不愿意接受他炙热的赤子心,不知该如何面对这样饱含深情的勃拉姆斯,想让他离开自己,远走高飞吧……

【Clara Schumann: Piano Variations】8分58秒

卡尔·海因里希·卡尔斯滕·赖内克

Carl Heinrich Carsten Reinecke

1824年6月23日-1910年3月10日

卡尔·赖内克,1824年出生于汉堡Altona,是少有的长寿音乐家,并且直到1908年他还一直在坚持创作。赖内克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好是音乐从浪漫主义到印象派再跨向现代派、先锋派的时代。而他是一个情感细腻,擅长抒情,细致的情感描写的浪漫派作曲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长笛奏鸣曲《水妖》(《Undine》),在这部作品中,赖内克充分从一个Undine的第一视角,描绘出一个起先调皮活泼有些叛逆但是又对浪漫爱情充满憧憬的少女内心,再通过强烈的对比与情感描写诉说出Undine经历爱人的背叛最后以致于绝望到给昔日的爱人施下诅咒。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用音乐的形式抽象而生动的描绘出来。

(赖内克作品集)

在这里作者我要着重提一下赖内克在1908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一首长笛叙事曲。其实很多音乐作品并没有名字,只有作品号,比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op:61”这样,这首叙事曲依旧是没有名字,但是它却包含了当时84岁老汉的心酸。整个十九世纪对于欧洲而言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工业革命使得当时欧洲的科技不断提升,从而也使得传统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在艺术领域,在赖内克年轻时,他所受到的音乐教育大部分来自于浪漫主义老音乐家,赖内克所创作的,大多也都是浪漫主义作品。但是在他中年时期,印象派从法国绘画界诞生并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产业。这种朦胧虚幻的艺术形式期初大大挑战了古典时期所创立的音乐理论、和声体系以及创作形式,上了年纪的赖内克对此感到非常的陌生与疑惑。而后到了十九世纪末尾以及二十世纪初叶,更加叛逆,颠覆传统的现代派音乐开始一点点的显露头角,这种无调性、无序性、不和谐的音乐着实让当时已经年迈的赖内克摸不着头脑,他不停地在乐曲中追问他心中的“音乐之神”:这个世界怎么了?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我是不是被世界抛弃了?

(后现代主义的乐谱)

在赖内克最后一首长笛叙事曲中,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一位老人,对于自己生命垂暮的无奈;对于自己被历史车轮抛弃的悲伤;对于自己与身边人格格不入的孤独。他在曲中一直用同一条委婉旋律反反复复的想要抓住时代的尾巴,但是已无可奈何,只能独坐家中默默叹息。他已是八十岁高龄的老人,他不再像年轻人般有旺盛的生命力,有炙热的情感要宣泄,而是用一种哀婉却源远流长形式不紧不慢地诉说自己的孤独。也许回想着自己年轻的岁月能够在这位老人脸上看到笑容,但是却也让他真实的意识到自己,真的,真的老了,岁月不在了。到了他这个年纪,泪水都已经干涸了,即使悲伤也难以落泪,反倒是脸上挂起了苦涩的笑容,远看就好像一位慈祥安静的老头,而他也只能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生活在自己幻想的美好世界里,那里有自己故去的老友,已逝的亲人,还有消失殆尽的青春……

【 Sonata 'Undine', Op.167《水妖》17分40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