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的人才选拔,除了科举制还有这些

 老照片收藏家 2019-06-20

说到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我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科举制度。其实在宋朝除了科举制外,还有另外四种人才选拔制度,这五种人才选拔制度架构起了宋朝的人才选拔体系。

首先我们来说科举制,这项创立于隋朝的制度,到了宋朝已经发展的相对完善了,科举制在当时是宋朝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这项制度使得贫寒子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使得万千的贫寒子弟加入到封建王朝的人才体系中,也冲淡了以往的世家大族的权力。在当时科举考试主要有进士科、明经科、武举科、医官等其他各科。像宋朝的范仲淹、司马光、苏轼、王安石等人都是通过科举而走向朝堂的。

下面我们再来说宋朝的第二种人才选拔制度国子监。这里也是宋朝官员的孵化器,能进入这里基本上就等于进入了仕途了。不过宋朝的国子监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去读书的,这里也有门槛的。当时规定七品以上的中下级官僚阶层子弟均有资格入学,而且招生名额有限。

宋朝第三种人才选拔制度是太学。宋朝的太学是隶属于国子监的,相对于国子监的门槛,太学的要稍微低一点点,太学生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

宋朝第四种人才选拔制度是举荐。其实举荐制度在宋之前就有了,是汉朝的主要人才选拔制度。到了宋朝,朝廷的科举制和国子监、太学这三种人才选拔制度,基本上已经把能选拔的人才都囊括进去了,但是朝廷还是怕有人才被埋没,又设立了举荐制度。对于那些流落在民间的能人才士给予特殊的入仕名额。为了防止官员随意举荐、结党营私,宋朝规定官员举荐的人不得超过五人。像苏轼的老爹苏洵就是当时欧阳修向朝廷推荐的,使得当时的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

宋朝的第五种人才选拔制度是恩荫制度。恩荫又称门荫、任子、恩补、荫补等,就是祖上为朝廷做过巨大贡献,他们的后代可以依靠祖辈的恩荫到朝廷做官,这其实也就是一种变相的世袭。当时每逢祭天、皇帝生日、大臣去世等特殊时节,朝廷都会拿出名额恩荫臣子。宋朝的恩荫是一人入仕,则子孙、亲属都可以得官,有些大臣甚至连门客、随从都可以得到恩荫。

清朝史学家赵翼在《 廿二史札记》中详细列举了各级官吏恩荫人数, 如“文臣自太师及开府仪同三司 , 可荫子若孙及期亲、大功以下亲并异性亲及门客。”、“太子太师至保和殿大学士 , 荫至异姓亲, 无门客。” 宋朝的恩荫之滥,日增月益。宋英宗治平年间恩荫200人,宋徽宗政和六年恩荫1460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