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防花言巧语的人——《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章

 乐道也 2019-06-20

第3章  提防花言巧语的人

别看他朝你笑容满面,遇到这种脸色的人,缺仁!赶紧避开越远越好

今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那种人很少有仁德!”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篇之三

“巧言”,说话很巧妙,花言巧语。“令色”,脸上装出讨好的表情。“令”是形容词,好、善;“色”指脸色。“巧言令色”,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鲜”,少。“鲜矣仁”是“仁鲜矣”的倒装句,谓语提前,强调那种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仁德,体现出对人情世态的一种感叹。

孔子认为,“仁”是崇高的德性,做人应当言行一致,真情善意,保持本色,力戒空谈浮言和心口不一。正人君子平时总是谨言慎行,话虽不多,一旦说出来就要算数,一言九鼎。仁者待人温文尔雅,恭敬有礼,不卑不亢。而巧言令色的人,脸上堆满和善,满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腔调,实在太不真诚了,必定是心术不正,另有图谋,自然就缺少了“仁”。

人们也许要说,看到某人脸带笑容,满面春风,心里感到好亲切。到底哪是真诚的善意,哪是讨好人的虚情假意,确实傻傻分不清啊。但这都逃不过孔子的火眼金睛。孔夫子其实挺“脸盲”,他根本就不看你的脸,他只察言观色。观一个人的模样是否恭敬端庄,察一个人的话语是否实在厚道。行为举止不端不正贼溜溜的,说话腔调夹七夹八不着边的,无疑属于“巧言令色”一类。

巧言令色的人很少“仁”,孔子这里直接来了个否定。那么“仁”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最难回答,什么是“仁”确实很难弄明白。孔子在此也并没有说明,莫非真要让人去猜?其实不用着急,读完这部《论语》,就差不多能对“仁”有所领悟了。关键一定要坚持,要把《论语》从头到尾仔仔细细读完。各位,敲黑板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读经典一定要坚持,坚持,坚持!

这里先提个醒,在孔老师眼里,“仁”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它彰显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整个生命所能闪现出的辉煌,体现了人的潜能、理想、选择和实现的路径。人性本质的“仁”,是向善;人生道路的“仁”,是择善;人生实践的“仁”,是行善;人生实现的“仁”,是至善。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弟子们经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而孔老师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是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场景和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

请记住这个成语:

巧言令色

作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读《论语》可以改变人生。文化学者乐道也推出的长篇连载《回到春秋读论语》,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解读经典。每天花几分钟时间阅读,就能了解传统文化精华,明白待人处世之道,提高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应对能力。

版权声明:《回到春秋读论语》为文化学者乐道也长篇连载原创作品,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转载,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