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吉祥鸟,叫“算黄算割”

 鱼飞l1b29tln6u 2019-06-21


    李家庄,农耕文化涉及到了一种鸟,叫“算黄算割”;其实它就是个“杜鹃鸟”。李家庄,农耕文化还涉及到一种菌类,叫“黄栝蒌”,其实它就是“乌霉”或“乌米”。小时候,秋天来临的时候,我们们就想着在玉米上寻找“黄栝蒌”,搬下来,撕破一查究竟,当墨汁般的黑粉染在嘴角、布满脸旁,你笑我,我笑你,成了童年最快乐的一幕;当夏天来临时,又想着“算黄算割”什么时候会叫呢?成为儿时心中的期盼,因为它叫了,就意谓着可以吃白面馍馍了,哈哈!

有一种吉祥鸟,叫“算黄算割”

有一种吉祥鸟,叫“算黄算割”

 

(一)“算黄算割”

在故乡,夏收前总会出现一种神奇的鸟,它不但歌声清丽嘹亮,而且没黑没明地四处奔波呼唤:“算黄算割”。意思是小麦黄了(即成熟了),快快搭镰收麦。庄稼汉听到这种鸟叫,就知道该奔向一片金黄发亮的麦海了。这种鸟,我们就叫它“算黄算割”。

“算黄算割”,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啼叫结束后,常常会在夜宿树上留落下一滴滴殷红的血迹。这上人想起“杜鹃鸟”,不是有一句成语叫“杜鹃啼血”吗!据研究,“算黄算割”,叫四声一停,人称“四声杜鹃”。如果叫两声,那是小杜鹃;如果听起来像“布谷”,就叫布谷鸟;像“不如归去”叫子规鸟。其实啊,杜鹃并不是真的“啼血”,而是杜鹃眼角下方靠近嘴部的地方各长了一小块类似血滴的红色斑点,所以才产生杜鹃啼血的说法。而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如成彦雄写的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有意思的是,“算黄算割”,一待田里麦子割完上了场,它又一夜间悄然消声匿迹。难怪在民间,认为它是庄户人家一个年青的魂灵儿变的。很久很久以前,西府雍渍塬上有“爷父俩”,经营八九亩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还算过得去。有一天,父亲瘫在床上,临终前对儿子说:“你虽然能吃苦,但还不懂得筹划,我放心不下啊!”想到以后可能失去“靠山”,儿子泪如雨下。老父亲也追悔莫及:没让儿子早当家作主;最后断断续续地留下几句话“今天得安排明天,当月得打算下月,今年要预备明年,农时更得时刻在心不可违误!”言罢归天。安埋完父亲,便照着父亲遗言自励,没想到很快显出兴盛景象。父亲每年麦收前总要告诫:“麦熟一晌,蚕老一时。要算黄算割!”当自家的小麦长势空前,他寻思今年得自己决定“开镰日期”了;他提前备好镰刀,将镰刃儿磨得飞快飞快;来到地头观察麦穗,总觉得没有黄透熟足;如果下镰,一料庄稼就可惜了;后来搭镰进地,却发现火毒的炎阳下麦穗儿竟脆干似地弯起脖子,镰刀下撞落出一颗颗肥大新亮的麦粒来;心想:“完了,熟过了。”更糟心的是下午变了天,乌云翻滚,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他拼命地割呀割,可是收割的多是光麦杆儿,麦颗儿被无情的恶风摇落满地。他心痛啊,两眼喷火,直射苍天:一年心血务养的果实顷刻之间全被残暴地毁掉。这让他明白,什么叫“龙口夺食”,这是老天对他违误农时的惩罚啊!于是他含泪仰天高喊:“我能算黄算害割!我为什么不算黄算割呀?”说完,眼里流血,口中淌血,用镰刀自裁了。奇怪的是,他却没有倒下,却飞升而起化作了一只启导后世莫误农时的精英。从此,年年夏收向人们说出血的教训,把“算黄算割”的真理传遍天地。

每年,第一个听到“算黄算割”鸣叫的人是吉祥降身的有福人。逢人便说,“算黄算割叫了!我听到算黄算割叫了!”于是,消息传遍全村,三夏大忙到了,赶快修架子车、准备麦场、磨镰刀,还有那杈、那扫帚。奇怪的是,对“算黄算割”,人们熟悉其声音,却不识其面;“算黄算割”,就是夏收的宣传员,他不图名,不图利,心连庄稼汉,与麦穗同喜同忧。

(二)黄栝蒌

传说秦岭的太白山,云雾缭绕,长着各种珍贵奇特的植物。有一天,有个樵夫上山砍柴,累了就躺在一个山洞旁的石板上;在迷迷糊糊之中,仿佛听见有“人”说话,谈论一种珍贵的植物。“山洞时有好大的一对金瓜!”有人说。“小声点!”另一个人提醒,因为他看到了樵夫。“别怕,他进不了山洞,除非……。”没想到,樵夫却牢牢地记在心里。到了七月初七午时三刻,樵夫对着山洞就喊:“天门开,地门开,摘金挂的主人要进来!”话音刚落,一扇石门打开,里面金光闪闪;原来呀,有一架青藤,上面结着一对金瓜。于是,樵夫砍下金瓜,带回家后发现它变成了普通的瓜,一生气就丢在一边。过了几天,再次上山砍柴又恰巧遇到那二个老人,就继续假装睡觉。“哎呀,真可惜,金瓜竟然被别人偷走了。不过,他应该不知道那瓜要晒成橙红色才有润肺、清热的功效!”回家后,樵夫按照老人的做法,还留下种子种在自家院里,没想到果然治好了许多常年咳嗽痰喘的病人。这种神奇的瓜,藤茎需要披架,在高处结瓜,起名“瓜楼”,后人写成了“瓜蒌”或“栝楼”。

“瓜楼”,咬一口,即使没完全咬下去,就会感觉到一股怪味,真难吃。有意思的是,在关中的农村,高梁、玉米在孕穗时了也会长出一种奇怪的瘤体,没有成熟的时候,这个有光泽的“柔嫩组织”外披白色或淡红色,以后慢慢变为灰白或灰黑色,咬一口下去,味道也怪怪的,嘴也变黑了,原来里面装满粘结成块“黑粉”,还有散乱的“丝状物”;成熟后,外膜破裂,放出黑粉即病菌厚垣孢子;通常长在玉米茎杆、果穗和天花上。这个东西是什么呢?考虑到像“瓜楼”一样,长在高处,还有一种怪味,在玉米成熟(即玉米黄了)时出现,我们形象地称它为“黄瓜楼”或“黄栝蒌”。

上网查询,“黄栝蒌”,它的学名称作“乌霉”或“乌米”,有的地方人称“灰包”或“黑蛋蛋”。这是一种高梁、玉米在孕穗时生的一种黑穗病。专家说,茎节、果穗上瘤大如拳头,如果受害早,果穗小,甚至不能结穗。据研究,“黄栝蒌”,在美国已列入“食用菌”系列,在墨西哥也将其视为美食佳品,我中国对其开发利用还一片空白,只是在民间,在困难时期人们不得已或生吃或炒食而已。

“黄栝蒌”,让人想起生活的不易,还有童年的欢乐,成了老一辈人心中的永远的记忆,现在成了传说。

有一种吉祥鸟,叫“算黄算割”

有一种吉祥鸟,叫“算黄算割”

有一种吉祥鸟,叫“算黄算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