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肥城市规划

 zzm1008图书馆 2019-06-21

合肥城市规划 planning of Hefei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形为岗冲相间,西北高,东南低,起伏平缓。南淝河自西北流经市区,在城旁汇合两条支流,向东南郊巢湖流去,合肥(淝)因此得名。

城市沿革 合肥在汉以前已形成集镇,以后是历代县、州、府治的所在地,战略地位重要,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但城市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城市人口仅5万人,建成区不足5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合肥的工业生产和教育科研事业有很大发展,1984年底有机械、轻纺、电子、化工、冶金等工业企业548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院校12所;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等科学研究机构近62所;城市人口59.4万人,建成区59平方公里。

城市布局 合肥的城市布局,以老城为中心,向东、北、西南三个方向伸展,呈三翼风车形状。这个格局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决定,逐步形成的:城市的东南方向是南淝河下游的低洼地,不适宜进行建设;城市的西郊和西北郊,位于水库下游,受洪水威胁,也不适合发展。因此,城市只能向东、北和西南三个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历次编制城市规划中逐渐认识到三翼伸展的布局有很多优点。因此,在规划管理上加以引导和控制,就使这种布局逐步固定下来。1952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明确老城区为城市的中心,环城的河湖水系为公园绿化带,新区向外分片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首先开辟了东郊和平路一带的工业区,使城市向东发展。1959年编制的总体规划,开辟了北部工业仓库区、西南部的文教科研区和工业区,基本上奠定了三翼发展的城市布局。

1979年的城市总体规划 1979年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全省的政治中心、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和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人口规模到2000年控制在 70万人以内,城市用地控制在 77.7平方公里以内。城市布局继续保持三翼形式。确定老城区要逐步改造。不准在三翼之间的楔形绿地或农田上进行建设,以保持建成区和绿地相间的环境特色。在铁路规划上,妥善解决合肥至南京、九江、信阳、阜阳等新铁路线在此地交汇所带来的问题,确定迁移老火车站和淮南线,将新客运站和编组站安排在东北郊规划区的边缘,与市区成切线通过;另外开辟西站作为辅助客运站,以分散客流;增设东郊货运站,为远期修建南郊环线留出备用地。城市防洪规划,采取“排蓄兼顾、疏防结合”的原则,在城市的上游以水库拦防调蓄,在城市的两侧开溢洪道排泄洪水;市区内疏浚河道,加固堤防,达到能防御百年一遇的洪水的标准,确保城市安全。绿化规划,除加强老城周围以逍遥津公园、包河公园、杏花村为主的环城绿带外;规定扩大绿化范围,从市区延伸到郊区。在市区东南近郊,利用岗地、河滩营造林带,将巢湖的湿润空气导入市区。在西郊董铺水库大坝内侧也规划大片林带。这两处林地通过南淝河等河流两侧的带状绿化系统,同老城周围的环城绿带相连接,形成一条贯穿市区的通风走廊,保持市区空气清新、湿润。新编制的合肥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使城市和郊区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新区和老城区相结合的特点,在1984年全国城市建设系统优秀设计评选中,被评为优秀规划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