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稿体会 原稿 见报稿 | 一线编辑谈言论写作:在关键处“点睛”

 阅读人生988 2019-06-21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吴华清的一篇文章《由一次改稿看言论写作》。这篇文章既有写作经验教学,又有原稿和见报稿的对比实例;既授人以鱼,亦授人以渔,对于我们写好言论文章有所帮助。是为荐。

在关键处“点睛”

由一次改稿看言论写作

吴华清

据说有一种武功,拳术家把全身的力量运在手指上,在人身某几处穴位上点一下,就可以使人受伤,不能动弹。这就是所谓的“点穴功”。成语“画龙点睛”更为大家熟知。作为言论专栏的编辑,我深感练就这些功夫的重要性。

去年5月9日湖北日报发表过一篇言论《何需言必称“工程”》,读者在来信中称赞该文“发得及时,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可原稿与见报稿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发表时,我对原稿作过多处修改。原稿中存在的“不得要领”的问题,在大量来稿中是有共性的。不少业余作者反映,问题抓到后,似乎要说的话很多,可是又总难以把道理议深议透。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的一条是:“议”要议到“点子”上,也就是要在关键的地方下功夫。一篇言论,篇幅有限,只有在关键的部位“点穴”,才能击中要害,把问题说深说透。

什么是关键的、最应该花笔墨的地方呢?结合这篇稿子的修改,我想指出以下几点:

把议论的对象点准。初写言论的人都知道要首先找准靶子,“有的放矢”。可找准靶子,不只是针对性要求,还是准确性要求。批评的对象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存在,都要加以具体分析、甄别、限定,不能胡乱指责一通。文章所要批评的是“数字工程”,而不是所有的“工程”,这是必须首先区分清楚的。否则,就会“打击一大片,说过头话”,令人反感。因此,文章的第二段修改为:希望工程、安居工程、菜篮子工程等等,“这些都是事关民生、国家前途的大事,做起来也颇为复杂、艰巨,称之为‘工程’倒也形象。”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现在‘工程’并不限于此”。

把问题的实质点破。一篇小言论有没有深度、力度,并不在于话说得“多”而“狠”,而在于能把问题的实质揭示出来。专业术语的移植有时是可以的,但要加一句:“什么事情如果不讲条件,形成一股风,就往往把‘经’给念歪了。眼下‘工程’泛溢,就多有哗众取宠之嫌。”但如果文章只写到这里就收场,也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显得比较浅,力度不够。因此第四段在分析了“数字工程”的种种不良后果后,进一步指出:一些人热衷于此,其实“又是在搞形式主义那一套”。这样从反对形式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反对搞“数字式工程”的必要性,更深了一步。也就是在提醒人们:有人又在搞新的形式主义了,不可等闲视之。

把重要的论据点透。为了说明论点,既要有充分的论据,更要有精到的论证。在事实、概念摆出来后,要加以必要的阐发,摆事实还要讲道理,摆事实是为了更好地讲道理。否则,一味地罗列现象,或者从概念到概念,无关痛痒,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在介绍了建筑领域中“工程”一词的含义之后,还应进一步指出其基本的特征,才能使读者对到底哪些事情能称之为“工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称之为“工程”的,因为“称之为工程的,大约因其工作量大,实施过程复杂,完成它颇费时日。”这些特征点透了,那些所谓的“数字工程”不是显得十分滑稽可笑吗?

把文章的论点点明。原文作者无非是想说明这样一个论点:不能什么事情都称之为工程,不能搞形式、说大话,重要的是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可是,原稿通篇都没有把它点明。这样,文章的论点不明确,画龙不“点睛”,不是空费笔墨吗?所以文章的标题和结尾都应该修改:“‘万丈高楼平地起’,‘牛皮不是吹的’,紧要的是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又何需言必称‘工程’呢?!”

原  稿

漫谈工程“移植”

近年来,“工程”一词日渐叫响走红。有的与某项目名称配伍,有的则与几个阿拉伯数字联姻成词,常出现在诸报刊杂志、公文或电视上,并呈流行普及之势,涌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

大政方针的国策有重科崇教的“希望工程”,援建老少边穷地区有“扶贫工程”,救助失学儿童有“绿荫工程”,改革住房有“安居工程”,失业者找单位有“再就业工程”,吃饭有“米袋子工程”,吃菜有“菜篮子工程”,写书看戏有“五个一工程”……各地区、各行业、各乡村、各厂矿乃至各班组亦有相应的“1234工程”、“1555工程”,普通老百姓家计划打一口水井、修两座蓄水池、养一头毛驴也有叫“121工程”的(据某某电视台报道)。真可谓工程何其多也。总而言之,凡属种种构想和规划,均可统统冠以“工程”之名!

专业术语的移植借用是改革年代中的创意。行业用语相互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金融诸领域,恰当地借鉴运用某些术语本义,取其形象喻意的特征,是可以丰富文字词汇,使语言更新颖生动的。譬如“疲软”和“滑坡”用于经济市场,“反弹”和“回落”用于股票行情,“下海”用于经商,“包装”用于艺员培植等等都已被社会认同通用。

“工程”一词,原本建筑领域的一个专用词。它是指在构建某一项目时,从运作进展到竣工中的整个工艺程序、工期及方案措施等系统实施过程。用“工程”一词与某项目名称组合,是有构成字少易记便写的特点,但与阿拉伯数字搭配成“代数工程”,则显得有不准确不完整的缺陷了,这是因为由于数字有不同数值单位特性的缘故。所以这样使用极易给人造成费解或误解。例如,“121工程”和“五个一工程”,尽管行文中“工程”也包括有内容,可是如果你不通览原件全文,就无法知晓其中的“1”是代表一个十个或者一千一万个概值的。可见,此类“代数式工程”不仅缺少“透明度”,起不到言简意赅的作用,反而使人有“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模糊感和颇费琢磨的困惑。又加之有人乐于此道,尽做些玩弄数字的游戏文章,拼凑些“吉祥”数字粉饰门面,以哗众取宠,或另有所求。

因此,我们要慎用“代数式工程”。切勿乱用和滥用。

说到这里,又使我想起了前几年一个说名称的相声段子,演员们曾把上海的某些单位的全称缩写成令人哭笑不得的“简称”,终了,从捧逗的笑声中给人的“简称”,终了,从捧逗的笑声中给人甩下一串“包袱”——能简则简,非缩勿缩!但殊不知众读者是否忘记或能记起?

见报稿

何需言必称“工程”

眼下,“工程”一词日渐走红。有的与某项目名称相配,有的则与几个阿拉伯数字联姻,常见诸媒体或公文上,大有流行之势。

重科崇教有“希望工程”,援建老少边穷地区有“扶贫工程”,救助失学儿童有“绿荫工程”,解决住房有“安居工程”,失业者找单位有“再就业工程”,吃饭有“米袋子工程”,吃菜有“菜篮子工程”,写书编戏有“五个一工程”。这些都是事关民生、国家前途的大事,做起来也颇为复杂、艰巨,称之为“工程”,倒也形象。可是现在“工程”并不限于此,不少地区、行业、乡村、厂矿乃至班组亦有相应的“1234工程”,普通老百姓家计划打一口水井、修两座蓄水池、养一头毛驴也有叫“121工程”的(据某某电视台报道)。总而言之,凡属种种构想和规划,统统冠以“工程”之名,“工程”何其多也!

专业术语的移植有时可成一种创意。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某些专门用语恰当借鉴、相互渗透,取其形象喻意,是可以丰富语言词汇的。譬如“疲软”和“滑坡”用于经济生活,“反弹”和“回落”用于股票行情,“下海”用于经商,都已被大家所普遍认同。问题是什么事情如果不讲条件形成一股风,就往往把经给念歪了。眼下“工程”泛滥,就多有哗众取宠之嫌。

“工程”一词,原本建筑领域的一个专用词。它是指在构建某一项目时,从筹划、设计、工艺选择到施工、竣工的整个过程。称之为“工程”的,大约因其工作量大、实施过程复杂,完成它颇费时日。用“工程”一词与某项目名称组合,确有字少易记便写的特点,但把那些既不庞大也不复杂的事情,都与阿拉伯数字搭配成“数字工程”,则显得不准确不完整不必要了,甚至极易给人造成费解或误解。例如,那个“121工程”,如果你不通览原件全文,是无法想象那不过指的是打一口井、修两座蓄水池、养一头毛驴而已。可见,此类“数字式工程”不仅缺少“透明度”,收不到言简意赅之效,反而使人有“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模糊感和颇费琢磨的困惑。又加之有人乐于此道,尽做些玩弄数字的把戏,拼凑些“吉祥”数字粉饰门面,则更是让人感觉又是在搞形式主义那一套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牛皮不是吹的”,紧要的是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又何需言必称“工程”呢?!

文章来源:中国记者,如椽巨笔综合网络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