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澄清投资领域的七大认识误区

 烟_灰_灰 2019-06-21

作者介绍:

小鱼,毕业于北大,曾荣获新浪全国股市大赛季度总冠军。


一、止损不等于割肉     二、见底不等于筑底     三、大盘不等于个股   四、追求效率不等于频繁做短     五、量能不等于一切市场中价格的基础    六、解禁不等于增加供给     七、理财不等于尽量广的配置资产  

不论有意还是无意,我们每天都在面对跟理财相关的事情,做着各种各样的决定。在投资领域中,有一些重要而且普遍的认识误区,严重影响了投资的质量和结果。能够清晰地认清这些误区,就是投资能力的一种质变。它跟悟性有关,也跟日后的执行力有关。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能够认清并且防止这些错误,在投资领域就是无往不利、战绩惊人的。

一、止损不等于割肉

止损是出手前就想好错了怎么应对,并且当实际走势跟出手的方向相反时,能够按照事先的计划果断认错出局,绝不恋战。割肉是出手前只计算做对了能赚多少多少,而当实际走势跟预期相反时,不知如何应对,在心理崩溃的临界点上认赔出局。因此,止损是艺术,是技术,是执行力;割肉是冲动,是盲目,是心理溃败。割肉不值得我去分析,不论是止损还是止赢,都是“卖”的技术,是比“买”更高一级别的技术,我们分别谈谈。

如何止损?

止损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根据个人的亏损承受能力、风险偏好和技术水平的不同,有不同的方法:

★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体系,设置技术上的止损点,比如跌破一个局部波浪的前低(可以是日线的波浪,也可以是周线的波浪),或者跌破一个关键的技术支撑位却没有拉起收阳,或者出现第一个放量下跌(首个放量下跌后都有惯性的放量下跌),等等等等,标准很多,因股而异,因情势而异。这种止损,总的来说没有严格的价位规定,依赖个人良好的技术基础,需要看势操作,随机应变,可以叫做移动止损。

★技术水平不高而且亏损承受能力较差的人,适合设置固定止损,而且需要把止损点尽量放小,入场前就计算清楚到哪个具体的价位坚决执行止损,一般止损不大于5%。

★技术水平不高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适合设置无原则止损,它也是固定止损的一种,但是止损点较大,一般在10%左右,也可以放大到15%。使用此方法要慎重,它更考验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执行能力,因为大部分人都容易放大止损点后担心自己止在底部而难以执行,最终深套。较大的止损点,的确有可能止在底部,但是在牛转熊的拐点或者熊市当中可以挽回较大损失。否则的话,即使一次没止损股票上去了,早晚也会在某一个股票上大亏,因为我们总会遇到熊市。

 

如何止赢?

止赢的方法很多,这里只介绍一个我自己使用的体系——移动止赢:买得一个走出底部的股票,假如已经让我实现10%的收益,我会把一定比例的利润作为止赢点,打个比方,5%(个人因自身心理素质设定即可)。也就是说,当一个股票回调至只剩5%利润时,我会止赢出局,只要不到5%,我会一直持有绝不放弃,继续放大利润。当它涨20%时,回调剩10%的利润时,我会止赢出局。当它上涨100%时,回调剩50%的利润时就止赢,以此类推,涨1000%时,回调剩500%的利润就止赢。这种方法对我个人而言,有如下好处:

★可以确保我保持中长线的思路:因为大盘如果走完熊市,个股随之进入牛市,即使某支股票获利10%缩成5%短线出局后,总会在下一个股票上面可以不断放大利润,靠中长线实现大的盈利。牛市里短线是赚不到什么的。强势股如果出现回调,短线来说到黄金分割点就能再次拉起;从日线小波浪来看,整体涨幅剩2/3时也能再次启动走出新的波浪。所以,如果真的能抹掉一半利润,就说明该股不再具有强势特征,或者大盘出现转熊信号,也不需要担心出掉后踏空。

★可以让人变得轻松,每天只需要看一下收盘价,只要不到移动止赢点就一直持有,不必陷入盯盘,耗费精力。

★总的来说可以让我这一个单子不会白做,总是可以获利了结,不会出现几个月下来白做的情况。

移动止赢还可以配合移动加仓来做。出于谨慎起见,人们一般不会轻易一笔满仓。如果一个单子实现10%盈利,该股进入强势区间,应该用其余的资金主动追击加仓,因为强势股的拉升,少则30-50%的涨幅,多则100%以上的涨幅。这个方法在期货里体现得尤为明显。持有股票不进行操作,市值在变,可用资金不变。但是期货相反,市值不变(也就是保证金不变),可用资金在变,盈利会造成可用资金的不断增加,因此可以不断用可用资金滚动加仓增大持仓量,不断加倍再加倍赢利(1手变2手,2手变4手,4手变8手……这也是为何期货里滚动加仓利滚利可以出现一万变千万的神话)。这个方法股票中也是适用的。尝试性操作没有满仓,如果遇到牛市,或者买到进入强势周期的股票,应该选择主动加仓最终实现满仓,然后再使用移动止赢的策略。我个人把这种方法叫做乘胜追击。

对比以上止损和止赢的分析会发现,止损相对简单和固定,有些机械化;止赢更考验策略、机智和技巧。总的来说,错了,尽量减少损失,不可恋战,所谓“穷寇莫追”;对了,尽量放大盈利,启动加仓,所谓“乘胜追击”。错了还补仓放大错误的人,愚不可及。


二、见底不等于筑底

这点至关重要,却又被普遍误解。

先说说见底。6000到3000的时候,无数机构报告说是底部,实际上还有很深的跌幅。跌到1664时,没有任何机构说见底,所有的信心都没了,反而是大底。所以,是否见底,靠的不是媒体的鼓吹,靠的不是某些机构的报告,而是政策上实质性的利好,靠缩量去沉淀。

再说说筑底。即使在最低点1664满仓入场,也不代表高明,不代表吃到最大的肉,毫无效率和安全可言,反而会时常遇到止损。因为,见底不等于筑底。大盘1664后面的3W底的筑底过程,耗时3个多月,不断做下探状,相当一部分个股延续了较深的跌幅。

不论是个股还是大盘,如果已呈强弩之末,都会在顶部构筑平台,高位出货后快速下跌,呈现锅盖的模样,因为出货需要过程,难以短期完成。对应地,不论是个股还是大盘,如果下跌动能释放完毕,也都需要急跌改缓跌,然后用一个漫长的周期夯实底部再缓缓启动,呈现盆地的模样,因为吸货也需要过程,需要磨尽耐心,吸足廉价筹码。

因此,在高位出现天价不天量的走势,就要谨防锅盖的形成;急跌改缓跌后,下坡路上中间若出现上涨,只能反弹对待,不可幻想,还需要再下,需要底部平台。

 

因此,从大的周期看,是不可能出现V字倒尖顶或V字尖底的。急跌后急涨,或者急涨后急跌,通常只出现在强势股波浪运行的过程之中。

因此,见底绝不等于筑底,见底了入场,资金毫无效率,而且会屡次发生止损,白白耗费精力。

真正的底部,从来身处其中的时候无法判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底部从来都是根据后面的拐点来向前确认的(这在任何领域都一样),而且需要实质性的利好(尤其是政策方面而不是媒体的鼓吹)。因此,不要自以为股神,即使偶尔一次预测对了大底,也根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更加不会在以后的熊市中次次猜中。不可追求完美,追求吃在最低。筑底的过程中入场,是频繁止损、患得患失的,是非常痛苦的。1664后面的3W底之后,在盆地的右侧1900入场,轻松且安全。所以我一直强调的是,预测点位没有意义。


三、大盘不等于个股

关于这点的详细论述,参考前文《熊牛交替与阴晴圆缺之道》、《从资本的流动性寻找资金运作的轨迹》中关于资金如何在牛市熊市之间流动、热点板块如何转换的部分。

对于目前的大盘,急跌已经完成,缓跌和筑底正在进行中,我只能有这样的结论:

1、一部分股票提前见底,提前筑好底,安全,但是也没有什么中线赚钱效应,我只能说安全;

2、一部分个股在45日线刚刚展开跌势,需要跌跌不休(以题材股、消息股和垃圾股为主);

3、合力的大盘,需要漫长的筑底过程,来回反复,才能最终实现反转。新低当然会出现,破2300也不足为怪。

大盘是合力,不等于个股。大盘相当于一支独立的股票,如果炒大盘,就去做股指期货,如果炒个股,就看自己的股票属于1还是2。

总的来说,大部分个股是跟随着大盘的节奏运行。技术不足的人,也的确不必太费心研究过多林林总总的个股,研究清楚大盘这一支股票,跟着大势做,赚取中间的收益,也是可取的。


四、追求效率不等于频繁做短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效率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此言不假。但是追求效率绝不意味着陷入短线,频繁做短。

真正的效率,是以年为周期进行衡量,是指的资金配置后,在一段时期内不用耗费太多精力就能实现较为确定的而且相当不菲的收益,也就是在一段时期内,投入的精力和获得的回报之间最佳的比例,它考察的是一种能力,是一段时期的收益率,而不是赚钱的绝对数额。这种能力十分强大,它意味着具备这种能力后,只要扩大本金就能扩大收益额,意味着可以不断利滚利。

 

这就好比很多大公司实行年薪制,报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每月底薪维持基本生活用度,另一部分是根据公司年终效益确定的年薪,它是用“年”这个周期考察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效率就是赚钱的能力,而能力绝对不是以日为单位。

频繁做短会使得此消彼长,以日为单位衡量,貌似赚钱和有效率,但从年的角度衡量则是白忙,是一年到头的碌碌无为。确立大方向,跟着大势做中长线,以日为单位衡量貌似无效,但以年为单位衡量则是硕果累累,而且省心省力。


五、量能不等于一切市场中价格的基础

股票是封闭市场,流通盘固定,持有多少筹码可以实现控盘,是很清楚的。比如持有51%都可以主持董事会了,这些都是可以算出来的,因此,是先控量,再主导价,最后成势。量价有因果关系。即使在股票市场,量能也可以通过对敲作假,可以说,放量有时有水分,缩量才是真实的参考。

但是期货市场不是封闭市场,靠的是价格的预期。如果你我都对豆子的价格没有感觉,根本就不会有成交。但是如果我看涨,你看跌,我才会开一个多单,你才会开一个空单,于是就有了一手的成交,是先有价的预期,再有量。在不封闭的市场,价格主导着量。因为不是封闭的市场,所以不能通过一个固定的数字实现控盘,只能是价格主导量

至于外汇市场,每天成交几万亿美元,任你多大的资金进去,也只是沧海一粟,这样的市场是不可能控盘的,也就没有封闭市场里的“庄”,大家都是研究经济的基本面,然后因势操作——看着价格的趋势,给出一个预期,然后去做多或者做空。

可见,量能不等于一切市场中价格的基础,在股票这个封闭市场中才具有主导作用。因此,在股票市场中,分析量能的变化,研究控盘比例,具有关键性作用,是一切功课的基础,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解禁的作用。


六、解禁不等于增加供给

关于解禁,不能片面地、表面化看待问题。天上不会掉馅饼,主力也不会白白给自己制造巨大的损失。什么是供应量?供应量是指愿意以当前价格出售的总量。解禁貌似增加了供应量,实则需要站在大股东的角度思考,需要根据公司的动态预期和当前股价所处的位置区分对待:

解禁面临的组合

良好的盈利预期

较差的盈利预期

股价被低估

股价被爆炒

对于那些处于成长周期,盈利能力不断改善而股价被低估的品种①,解禁不但不会增加供给,反而可以视作利好。因为它相当于主力在底部拥有大量筹码,直接跳过了打压吸货的阶段,可以直接通过波浪运作逐浪拉升。那些当前已经解禁可以出售的大股东,当然不会甘心优质且市盈率不断下降的股票当前位置被贱卖。同仁堂在全流通过程中,股价节节攀高,即使当下受政策利空下跌,股价也远高于上一个熊市的低点10.25。青岛海尔这样质地优良的股票,解禁了几批,时至今日再也无法回到个位数的股价。

对于盈利预期较好,但股价已经提前兑现的品种②,大股东具有较强的变现意愿,使得股票的供给增加。

那些盈利能力不强但股票也被冷落、维持在低价区间的鸡肋品种③,会产生分歧,这类股票通常没有主力驻扎,大股东即使想变现,有所不甘且没有接盘,此时取决于主力的实力和是否有“亮点”可挖。

毫无疑问,品种④的解禁直接构成利空,供应量大增。

总的来说,解禁的影响偏空,但不可一概而论。


七、理财不等于尽量广的配置资产

世界上的理财品种很多,投资渠道也五花八门。虽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也并非越杂越好。人的时间、精力和本金有限,擅长的领域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普通投资者将个人资产放在3、4个领域也就足够,而且需要注意比例,例如房产1/3,股票、保险等流动性较强的投资品占1/3,现金、存款等最能应急的资产占1/3,是相对合适的比例。就投资品而言,一生精于一个的研究,例如股票,或者期货,也就足够了,除非专业的理财师,能将股票、期货、外汇、基金、债券都吃透的人,少之又少。

以上的七个误区,影响广泛且深远。唐骏说:在事业高潮时享受成功,在事业低潮时享受人生。这样的境界,靠的是一颗安静的心,拨云见日,剔除林林总总的干扰和误区,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提前与合理的人生规划,才能实现身与心的自由。


小鱼:作者

狮子: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