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之 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 明代 (十一)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9-06-21

鉴赏之  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 明代  (十一)

101 文徵明 东园图卷

鉴赏之五百三十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十一)

绢本,设色,纵30.2cm,横126.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园位于南京钟山东凤凰台下,原是明代开国重臣中山王徐达的赐园,名为“太府园”,后来其五世孙徐泰时加以修葺扩建,辟作别墅,更名“东园”。园内叠有峰嶂,川泽相通,灵岩怪石环列前后,奇花异草郁郁葱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与徐氏友善的时贤名士常雅集于东园之中,或谈诗论文,或品茗抚琴,或宴乐弈棋,或赏玩书画,其乐融融,快意畅然。

《东园图》是文征明于61岁(明嘉靖九年,1530年)时绘制的,表现了东园雅集时的情景。图中板桥横于潺潺细流之上,青松翠竹遥相呼应,湖石疏置,碧树成荫,池水为清风吹皱,泛起层层涟漪。甬路上二文士边走边谈,携琴童子相随其后;堂内四人凝神赏画,另有手捧数轴书画的小童立侍桌旁,水榭之中对弈的两人神态悠闲安逸。

文徵明的绘画有两种风格:一是宗法沈周、吴镇,呈水墨粗笔面貌,世称粗文;一是师从赵孟頫、王蒙,多青绿重染,工细缜密,世称细文。文氏早年以工细为主,中年之后粗细兼能,愈晚愈工。《东园图》便是他晚年细笔的精品。画上景物多用空勾填色,墨线细劲连绵,笔意古拙,赋色清丽秀逸,晕染精细,正如王原祁所言:“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全图虽以青绿设色法为之,却丝毫不见工匠之气,充盈于画面的是闲适雅致的文人气息,画中人物颇有魏晋之际名士的风神格调,这是文氏此类雅集题材绘画超乎常人之处。

图之引首有徐霖隶书“东园雅集”四字。画面右上端有篆书“东园图”三字,画尾有款“嘉靖庚寅秋徵明制”,下钤“ 停云”、“玉兰堂印”、“徵仲”等印四方。卷后尾纸上有湛若水楷书《东园记》和陈沂行书《太府园讌游记》二则。

 

 

102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

鉴赏之五百三十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十一)

纸本,设色,纵21.9cm,横6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惠山茶会图》是文征明所画的一幅山水画卷,画面景致写的是无锡惠山,一个充满闲适淡泊氛围的幽静处所。据蔡羽序记,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至无锡惠山游览,品茗饮茶,吟诗唱和,十分相得,事后便创作了这幅记事性作品。

图中高大的松树,峥嵘的山石,树石之间有一井亭,山房内竹炉已架好,侍童在烹茶,正忙著布置茶具,亭榭内茶人正端坐待茶。画面人物共有七人,三仆四主,有两位主人围井栏坐于井亭之中;一人静坐观水,一人展卷阅读。还有两位主人正在山中曲径之上攀谈。

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突出“茶会”场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诸人冶游其间,或围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间,赏景交谈,或观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虽少肖像画特征,大都雷同,动态、情致刻画却迥异,饶有生意,并传达出共通的闲适、文雅气质,反映了文人画家传神胜于写形的艺术宗旨。同时,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的幽雅环境,与文人士子的茶会活动相映衬,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此图运用工笔设色法,树干、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具行书的笔法,呈“以书入画”特色。运笔纤细,兼带拙味,如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稳健潇洒中略见涩笔,工中兼拙。树石形态亦于精细中呈适当变形,工整而带装饰味。设色青绿、浅绛相融,山石敷以石绿,勾线、凹处加淡赭微晕,树干运赭石、藤黄间染,人物着色后线条用色复勾,整体色调于对比中见融和,呈现出清丽细致、文秀隽雅的新风格。这种小青绿的画法,继承了元代钱选、赵孟頫的山水画体,并有发展创造,树立了明代文人青绿山水画的新格。

此图文徵明未署款,钤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前幅蔡羽书序,记该图作于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时文徵明49岁。后纸蔡羽、汤珍、王宠三家书诗,顾文彬题记。

 

 

103 文徵明 兰亭修褉图卷

鉴赏之五百三十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十一)

纸本,金笺地,设色,纵24.2cm,横60.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表现的是广为流传的文坛佳话“兰亭修褉”。文徵明的这幅画反映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景象。图绘崇山峻岭,溪流蜿蜒,溪畔众多文士或坐或卧,观赏着山光水色间淙淙溪水送来的酒觞,潜心构思。水榭上相对而坐的王羲之等3人正在评点已写毕的诗文。林木荫翳,丛竹泛翠,春色浓得醉人。

《兰亭修褉图》为文徵明73岁时用青绿山水技法所绘。画面中山石树木先勾后染,工致严谨,笔笔精到。人物之衣纹、眉目简略,数根线条便勾勒出文人雅士潇洒的身形。全图设色明丽丰富,画面以青绿为主,淡施赭色渲染山脚坡石,浓而不失典雅,艳而别具秀润。

卷尾下钤“徵明父印”、“徵仲父印”,右下有“雪坪心赏”、“杜氏藏画”印,左下有“与古维新”印。尾纸首段是文徵明临写王羲之所书的《兰亭序》,其后又有文氏行书自题一段,尾纸另有王谷祥、陆师道、许初、文彭、文嘉、周复后的题跋。

 

 

104 文徵明 登君山图卷

鉴赏之五百三十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十一)

纸本,墨笔,纵27cm,横229cm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此卷作于1551年,文徵明时年82岁。此图笔墨疏简,属于“粗文”画风。远山用笔轻柔淡润,随意勾出山体轮廓,再略施渲染,以浓墨点苔。近树和中景树木亦用墨点成,或浓或淡,而疏密不显,呈平面感。

卷尾有作者行草书跋:“同江阴李令君登君山二首。同江阴李令君登君山二首。浮远堂前烂漫游,使君飞盖作遨头。烟消碧落天无际,波涌黄金日正流。禽鸟不知宾客乐,江湖空有庙廊忧。白鸥飞去青山暮,我欲披縰踏钓舟。云白江清水映霞,夕阳栏槛见天涯。乱帆西面浮空下,双岛东来抱阁斜。万顷胸中云梦泽,一痕掌上海安沙。扁舟便拟寻真去,春浅桃源未有花。承示和二岛之作,感荷,拙章不敢自隐,辄往一笑。徵明顿首上禄之选部侍史,小扇拙图引意。四月十三日。”

 

 

105 文徵明 仿赵伯骕后赤壁图

鉴赏之五百三十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十一)

绢本,设色,纵31.5cm,横541.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青绿作品,山石淡墨勾勒,湿笔淡皴,三绿三青为主,山头略有头青点缀,完毕后有重墨加以苔点衬托,树木多为古松,也为淡墨勾画树干,数笔皴染,用赭石复勾之,重墨画团状松针,花青再复勾之,另有苍劲古木,树干同理,形态更有姿态,树叶为典型的文式浓淡相结合的墨点,后以花青复点之。画面中有大片湖水,均有勾画波纹,岸边有郁郁葱葱的芦苇,有庭院,有牲畜。

该卷画于公元一五四八年,因为苏州有人收藏赵伯骕(后赤壁图),官吏索取献给严嵩之子世蕃,而主人不愿给,文征明劝主人不要因此惹祸,就为他画了这一卷。画题说是仿自赵伯驹,然而画中色调的处理,青绿的铺陈,浓而不腻,已然是元代以后文人青绿山水的画法。山石的结构与堆栈,也非拘泥于装饰性的几何状,尤其是树干树枝,如松柏的纠曲,点叶繁密浓重,由笔法看来,全是文征明自己的本色。

 

 

106 文征明 漪兰竹石图卷

鉴赏之五百三十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十一)

纸本,墨笔,纵29.8cm,横1281cm  辽宁博物馆藏

 

文徵明的花卉画,以兰竹最负盛名,师法赵孟 ,潇洒秀逸,有“文兰”之称。《漪兰竹石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为“文兰”典型代表作品,学赵孟笔意,以细秀为主,洒脱劲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漪兰竹石图》画幅后自题:“昔赵子固写兰,往往联幅满卷,而生意勃然,郑所南花老叶,仅仅数笔而生意亦足,子固孟字王孙而郑公忘国遗老,盖繁简不同,各就其所见云耳。余雅爱二公之笔,每适兴必师二公,此卷虽意匠子固,而所南本色,亦时时一见,观者知当知之。征明。”钤印:[文征明印]白方、[衡山]朱。方画幅后有[项墨林珍赏]小字一行。并钤项氏收藏印记多方。

 

 

107 文征明 桃源问津图

鉴赏之五百三十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十一)

绢本,设色,纵32cm,横803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全图画远山冈峦,叠翠连绵,溪水横流,树木葱郁,屋舍村字,掩映其间,有老者山道边策杖观瀑沉思,有妇人携幼拄杖于院篱门口问路,屋内四男子席地而坐,饮酒高谈。图中线条粗细旋转富于变化,墨色浓淡干湿,层次丰富。

 

 

108 文征明 玉兰图卷

鉴赏之五百三十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十一)

纸本,设色,纵27.9cm,横133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该幅作于嘉靖巳酉年三月,文徵明见庭中玉兰初放,香馥可爱,乘兴绘之。后又赠与华补菴,时年八十一岁,是他晚年得意之作。此作他虽已高龄,仍运笔挺健,灵活多变,极富生意。

 

 

109 文徵明 溪亭消夏图

鉴赏之五百三十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十一)

纸本,设色,纵30cm,横428cm  私人收藏

 

此作描绘平远的园林景致,青绿设色,娴雅娟致,温润文秀,该画作于1531年,文徵明六十二岁时,是其极用心的作品,此时他已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徵明画有粗、细二种,此卷即“细文”,虽精谨而不伤于雅,繁不厌实,细不伤纤,设色妍质。

此图由明代学者、书画家王谷祥题写引首,其书法能得晋人风度,笔法苍劲有力,结体张弛有致,“溪亭消夏”四字形成上下呼应、左右映带的格局,优美缱绻,气脉一贯。画尾有王谷祥、王宠题跋。款识:“辛卯夏日徵明画”。

 

 

110 文徵明 沈周 山水图卷

鉴赏之五百三十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十一)

纸本,水墨,纵36.8cm,横1729.3cm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四家”是明代中叶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四人的合称,他们以新颖的绘画风貌和杰出的艺术成就称誉画坛,其画风曾左右一时。其中,沈周、文徵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宋时山水画的传统。此为沈文合作的山水图卷。

此《山水图卷》又名《溪山长卷》,在沈周晚年,文徵明开始追随随其学画。1489年,沈周动手绘画一幅山水手卷,此时已近沈周垂暮之年,如此长卷,已无力完成。57年后,文徵明77岁之际见此残卷,遂续笔完成。文徵明在此作完成后一段时间,才在卷上题识,其中,他引用了这位前辈画家对他的教诲:“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然必气运生动为妙。意匠易及,而气运别有三昧,非可言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