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瓦解拐卖儿童案的人工智能6

 钟家台 2019-06-21

瓦解拐卖儿童案的人工智能6

4、挫折接连不断。在警方尝试各种新办法时,2015年,具有更大运算力和储存空间的GPU的应用,把人工智能的热度推向巅峰。——GPU是图形处理器的简称,比传统中央处理器计算速度快10100倍。

深度学习算法使得训练出一个“更聪明”的AI成为可能。人类“不可靠”的部分——人工智能总有办法规避掉。

201712月,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到腾讯调研。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的李新和他交流时,提到人工智能和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陈士渠很感兴趣,他想起了“426系列”拐卖案——近十年来,公安部打拐办和四川公安从未放弃过努力和侦查,他曾多次前往四川督办此案。他希望找到突破口,便要求四川专案组和腾讯团队对接,“希望利用新技术查找被拐儿童下落。”

需求被转达给腾讯人脸识别团队——优图实验室时,没有人感到乐观。这是一个“全博士”团队,都毕业于名校,技术水平很高。但得到这个消息时,优图实验室总经理Kyle的第一反应是:“难度还是挺大的。”

跨年龄比对是人脸识别领域一个公认的难点,特别是青少年阶段,人脸特征变化最大。优图当时的算法模型,并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跨年龄比对,准确率在80%左右,这远不是一个能够应用到安防打拐领域的算法。

之后的十几天,守护者计划团队和优图实验室的同事开了很多次会。20181月的一个深夜,十二点左右,已经入睡的优图实验室总监Allen电话突然响起,是守护者计划团队的同事,Allen当时“并不明确公安部要做什么事情”,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件事情肯定很重要,不然不会这么晚紧急找过来。”

第二天上午10点,Allen就接到通知,要用优图的技术帮助寻找这起拐卖大案中的失踪儿童。

Allen心里没底。跨度十年的案件难度,超过他们的想象,世界上也没有成功的案例。但他决心要全力以赴。Allen说:“也算比较幸运,找到了这么一个实际落地的case。”

执行工作由优图人脸识别团队的李博士牵头。最重要的是“学习材料”。一开始的版本,用李博士的话说,“很裸”。他们通过各种数学约束条件,教导AI——“这是同一个人。”“这是这个人1岁的样子,5岁的样子,10岁的样子,30岁的样子。”“这个大人的照片,跟其他小孩子都是不像的。”

 “它会学到一个人的面部随年龄演变时,不变的那些量是什么。”研究员晓程说,这些面部特征,“可能对应着一些语义描述”。

晓程总是会冒出这种又准确又干脆的词——“比如,一个人的耳垂长得很特别,或者他的眉峰、眉骨走向不一样。”他说,AI是无法用这样的语言去定义的,研究员们把它“转化成一些数学语言”。

最终的结果是,机器学习后总结出了“不随时间变化的人脸特征”——在研究员的电脑上,是由长度为512维的特征向量呈现出来的。

很多个夜晚,研究员们消耗在这些事情上。他们加了数不清的班,提交了5个版本算法模型,其中大大小小的修改多达上千次。

中间,有一次测试的机会。2018年年初,公司年会。他们收集了一些同事小时候的照片,在年会上让机器和人一起竞猜,“人机大战”。“因为都是比较熟的人,”李博士觉得,“这肯定能认出来吧。”游戏进行了几轮,最终的结果是,人最多猜对了4个,而算法比对了7个。

这终于让他放心了——“这个事情虽然难度大,但算法肯定是比人强的。”

20195月,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展上的人脸识别技术展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