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孝顺之人

 魏子文献 2019-06-21

成语:哀毁骨立

释义:指因为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身体好像只剩下一副骨架子支撑着。形容孝子在守孝期间由于过分悲哀而损伤了身体。



成语出处:《后汉书·韦彪传》:“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

韦彪,字孟达,扶风平陵人,西汉丞相韦贤玄孙,东海太守韦弘曾孙,大司马韦赏之孙 ,东汉时期官员。韦彪见识广博,被称为儒学宗师。初举孝廉。

这个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科就是察举孝子廉吏。汉武帝确立了独尊儒术的基本政策,选拔统治人才特别重视人的品德。根据儒家的思想,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因此,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为汉代察举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

韦彪官拜郎中(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后因病免官。永平六年(63年),汉明帝任命他为谒者(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后多次升任至魏郡太守。汉章帝继位后,韦彪历任左中郎将、长乐卫尉、奉车都尉等,受到的赏赐宠幸,如同皇帝亲戚一般。

韦彪喜欢钻研学问,见识十分丰富。同时他注重孝道,对父母十分孝顺。父母去世后,他哀痛欲绝三年,不离开服丧所住的墓旁小屋。服丧期满,他瘦骨嶙峋,人都变了形,经过好几年的治疗才恢复健康。后来韦彪被朝廷征召,当了大官。

韦彪认为孝道可以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并对汉章帝建言道:“国家把选拔贤才作为紧要任务,贤才应以孝顺的行为为最重要。孔子说:‘伺候父母亲孝顺的人可以把这种孝顺转变成对国君的忠诚,因此寻找忠臣一定要到有孝子的人家。’忠孝的人,心地厚道;老练的官吏,心地刻薄。”汉章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韦彪历仕汉明帝、汉章帝,并深得两帝赏识。他多次向朝廷提出治国良策,大多都得到采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