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协展览拼接作品不会消失,纯色时代还需等待

 苦丁茶170 2019-06-21

中国书协展览拼接作品不会消失,纯色时代还需等待

王亚洲

中国书协理事

隶书委员会委员

从“制造者”到“搬运工”

——浅谈国展投稿作品的打造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征稿工作已启动一段时间了,作为“国展”,自然会引起书坛的广泛关注。相较以前,此次“国展”进行了多项改革,可谓新意连连,亮点突出,赢得了无数赞许。截稿在即,那么,到底投什么样的作品才有机会入展呢?现在肯定没有标准答案,我在粗略捋过历届“国展”及其作品概况后,谈几点对投稿方向的粗浅认识,也是身为普通书法人对艺术历程的点滴感受,仅供大家参考。

中国书协展览拼接作品不会消失,纯色时代还需等待

王亚洲 隶书中堂

成多禄《北山感呈颐公暨同社诸君》

一、对“国展”及其作品的简单梳理

从1980年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到今年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已悄然走过了近40个年头,近乎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并肩前行。在我的印象中,书坛这40年是一个从朴实、彷徨走向繁荣,再真实回归的过程,仿佛一切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翻阅已过去的第一届至第十一届国展作品集,无论作品数量还是作品质量、形式,总体水平和丰富性显然是呈阶梯式提升的,也凸显出了这样一个过程,不断发展毋庸置疑。

在这个过程中,书坛出现的“学院派”“流行书风”“辽宁现象”“广西现象”以及篆刻界的“韩流滚滚”等因时而起的新名词,抑或使人眼前一亮,这些名词也正是这样一个过程的佐证,在书坛留下了痕迹。时至今日,这些名词悄然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记忆,新生代的书法人已很陌生,甚至不知所云了。

中国书协展览拼接作品不会消失,纯色时代还需等待

王亚洲 楷书中堂

李德裕《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之花藥》

从书体上分析,举办过的11次国展中,行草书占比始终较高,约为48%,篆隶总共只有22%,楷书在24%左右,篆刻约6%。值得注意的是,自刻字列入国展后,加入学习行列者众,疑将此作为入“门槛”的捷径了。从作品的形式看,支撑那些让人“眼前一亮”名词的是诸如纯朴的“黑白红”、“好色”的渲染拼接、千人一面的二王小草、夸张变形的书风和狂热的“韩流”印风等现象。当下,中国书协也积极倡导回归“黑白红”的自然创作,制作和拼接现象明显减少,那些花里胡哨的、刺眼的、过度制作的作品也不断受到书坛的抨击,尽管如此,相对雅致的拼接作品还暂时不会在“国展”中彻底消失,纯粹的“黑白红”时代还需要耐心等待。

在中国步入新时代的今天,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传统文化的兴起和推动力度史无前例,“回归”已然成为当今书坛的主打方向,书法人因此正沐浴着新时代吹来的馨风,也如此安然地接受着第十二届国展系列新举措的洗礼和考验。

中国书协展览拼接作品不会消失,纯色时代还需等待

王亚洲 草书中堂

成赏《题观音石壁》

二、从投稿人到参与人,对作品打造的感悟

从中国书坛首届新人新作展入展,到后来的多次入展、获奖,再到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主办全国大展的评委,我对于创作和投稿的感受是不同的。

现在想来,在2006年第一次担任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大展评委之前,我的投稿创作是自我书法认识层次的本真反映和呈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只知埋头拉车而不知抬头看路的作品“制造者”。

中国书协展览拼接作品不会消失,纯色时代还需等待

王亚洲 篆书中堂

陶渊明《连雨独饮》

在担任评委后,无论艺术感知、创作方向还是作品形式,信息量都在无数异彩纷呈的作品鉴赏中同步得以增强和扩大,也真切地认识到“有空就临帖”和多走、多看、多学、多悟的重要性,把临摹时人的时间用来与古人“对话”视为警示,这俨然是一个不断调整自我和否定自我的过程,也深深感受到对书法艺术本体认知的丰富和积累才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根基,这是创作的通达之路。那些缺乏“书写性”,又有做、描、画迹象的为创作而创作,写上一刀纸、两刀纸之后,勉为其难地投上一件作品,实乃徒劳之举,落选则是自然的。

中国书协展览拼接作品不会消失,纯色时代还需等待

王亚洲 行书中堂

石涛《墨兰》三首

三、对投稿作品方向的一些思考

第十二届国展是分书体投稿的,且入展数量大幅度增加,这自然会给众多书法爱好者提供一次“冲刺”的机会。

一是必须把提高作品质量作为最根本的要求,这里的“质量”至少包括有传承、有理解、有融汇、有高度四个方面。

二是关注入展书体的动态:篆书要在《秦诏版》、汉砖和汉瓦当文字、吴大澂、黄宾虹篆书方面多加留意;隶书应关注《郙阁颂》《广武将军碑》《好太王碑》《鲜于璜碑》的情趣;楷书要看到《石门铭》等摩崖石刻以及赵孟頫、褚遂良、智永一路的潜在“势头”;行书不能忘却杨维桢、徐渭、金农、张大千的风格;草书可走一走祝允明、张瑞图、倪元璐和章草的路子;篆刻则不妨在汉砖文、汉瓦当文、细朱文印、黄牧甫上用点心。

中国书协展览拼接作品不会消失,纯色时代还需等待

王亚洲 篆刻

己亥吉顺

中国书协展览拼接作品不会消失,纯色时代还需等待

王亚洲 篆刻

丝竹不乱耳

在评审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学习某家纯度比较高的作品入展甚至获奖率比较高,这让我想到了“搬运工”这个词。我在教学时也会经常提及这个词,即书法学习过程中从临摹向创作转换时,脑海里随时可以检索到所临碑帖中的字,能够直接“搬运”过来消化运用。

问及“太像”某家的作品能不能入展这个问题的人不在少数。在我看来,“像”不是目的,但“不像”则与精神无关了,只有先做到“像”,才能由此而引发理解和情感的拓展,和唱歌一个道理,只有先唱准调子,才有后面的情感理解和抒发,在“跑调”的前提下讨论声音和情感是无稽之谈,足见唱歌和歌唱家有着本质的区别。我认为,抓住精神实质的比较纯粹的作品入展是情理之中的,无数这样的作品入展乃至获奖便是有力证明。所以,不要轻言创新和个人风格,何况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漫长的积累和贯通的过程,因为当好“搬运工”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

中国书协展览拼接作品不会消失,纯色时代还需等待

王亚洲 甲骨联

博览兼纳楹联

三是字体的选择。隶书和篆书始终是历届国展中的“短板”,且隶书风格与时人相近者较多,相对单一。有品位的大字作品也相对缺少,小字作品比率较大,应多“讲究”一些,也要精到一些。既有传统又见个人风格的小楷作品少之又少,入展比例不高。

四是投稿用纸问题。特别建议不用黑、黄、蓝三种颜色的纸和留下满是印章的仿古印刷纸,还有用金粉、白粉在黑纸上书写等,均与雅致相悖。另外,尽管合理的拼接暂时不会从国展中消失,但拼接用纸颜色最好控制在两种,最多不超过三种,纸的颜色对比反差不能过大,以淡雅而接近的色彩为佳。

五是文字内容的选择范围极广,耳熟能详的要回避,鼓励正能量的自撰诗词和文字,古碑帖集字作品也是不受欢迎的。

中国书协展览拼接作品不会消失,纯色时代还需等待

王亚洲 草书笺 古咏梅诗二首

六是印章不要盖得过多,简单和适宜往往是最好的。

七是所谓“少字派”作品就不要投了,非 “苦肉计”的体量还是要有所体现的。 八是应认真阅读和领会征稿启事,要严格按照要求仔细、静心地打造自己的作品。

书从熟后笔无法,琴到工时指不知。新时代,新视野,新面貌,新发展,新高度。藉此,我相信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一定会给中国书坛留下无尽精彩和回味,也希望看到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人创作丰收,更衷心祝愿中国书坛的明天更加繁荣和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