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儒家所说的“内圣外王”究竟是什么意思?

 羲皇上人同故人 2019-06-21

儒家的“内圣外王” 就竞是什么意思?

历来被儒家奉为修身终极目标的“内圣外王”之境界:圣人能够契合造化的灵妙,依照天地的和谐和完善,以通达万物的自然本性,对宇宙人生的变化和根源作全面、整体性的体验;依据其纯朴的自然道德本性,通达万物性情而顺其自然的变化法则,才能成就'外王”之霸。

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周易》里面中讲“进德修业”,是指进益道德的“内圣”工夫和修建“外王”的功业,这便是“内圣外王'思想发生的雏型。

《礼记·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以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内圣”就是通过一整套严格的精气神意的修炼而证悟宇宙本体。孔子言:“所谓大圣者,知通大道应变而无穷,辩乎万物之情性者也”。“不出户知天下,不窥视而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内圣“即是人之体内知慧的开发修养。 “外王”则是掌握身形之外的各种文化知识,把握物质世界中的各种规律,对宏观世界的撑控。

在儒家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国富民强。

所以,中国历史上儒家的“内圣”与“外王”在国学中是辩证的统一。儒家把内心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政治实践融为一体,建构了一种独特的人格理想和政治理念。

强调在既定的社会体制下重视自身修行,才能强大外部社会制度的建设与改善。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我们有着独具特色的“内圣外王”之学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