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奇葩说》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小学问》这本书就是奇葩辩手黄执中,周玄毅,邱晨,马薇薇和胡渐彪等人写的。 这本书,它不是从某个理论框架、某个学科系统,甚至不是从某个特定的要求出发,而是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关注、最常感到焦虑的七件事情”出发。 读这本书,就像跟一个博学多才的老朋友聊天,你说说你最烦心的事,对方说说觉得最有用的观点,聊的对路,自然就会增闻广识。 像这样的闲聊,西方人在16世纪给它起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作“沙龙”。沙龙看起来是私人聚会,实际上却是思想史上很多重要观点的源头。 这本书第一章:解决人生焦虑的小学问。 那么什么是焦虑? 焦虑就是干着急。 不知道学什么干着急,学不进去干着急,学进去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干着急,当然还有压根儿不想学,满地打滚干着急。 那么《小学问》将解决你的七种人生焦虑。 这本书副标题是,解决你人生的七种焦虑,现代人打部分人都非常的焦虑,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网络的社会,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变化太快,我们对事物没有掌控感,所以特别的容易焦虑,特别的害怕。 这本书的七种焦虑分别就是知识、挣钱、自律、思考、爱情、和影响力。 其中关于自律的和影响力对我比较有启发。 如何拥有自律的人生? 我们都希望自己可以变得自律,变得优秀,所以我们常常很羡慕那些很自律的人。 这本书提到我们大多数人不自律,是因为我们把它当成了原因。 我们常常会说,你为什么减不了肥,因为我不自律。其实自律它不是你不能减肥的一个原因,自律是一个坚持的结果。 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律当成原因,而是要把它当成结果。 不是先要有自律的品质,才有自律的行为,而是要先做自律的事情,你才能变成一个自律的人。 为什么很多人想自律,可是却总是三分钟热度呢? 因为大部分人改变自己的时候,他都是遵循do have be 的原则的,我要做什么?我要有什么?我要成为什么?顺序错了,应该是我先要成为什么?干什么?最后做什么?就是be have . do 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搞清楚你为什么要做呀? 先想清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 这样目标自然而然能达到。 对于自律而言,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就是所谓的自我设限。就是我不会,我不能,我不可以。事实上阻止我们的 ,往往不是目标本身,而是我们畏惧这个难度。对自己的不自信,自我设限造成的。所以你一定要认清这种心态,不要成为自我设限的人。 你要成为小透明吗? 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成为小透明,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意见领袖,能轻而易举的影响别人。 如何影响别人呢? 我们可以像随处可见的,最有影响力的广告学习。好的广告的影响力是根深蒂固的,比如送礼只送脑白金。 我们可以用卖问题,而不是卖产品来激发别人的需求和欲望,可以用心理学的美好体验和恐惧效应来增加产品对人的影响力。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读《小学问》这本书,好像在和出名的人在闲聊,没有什么很明确的主题,但是每篇都有它的道理,都会给你一个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