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 中醫篇

 Vcchou 2019-06-22
中醫輔助,改善症狀
中醫的作用主要是與西醫合作,雙劍合併控制糖尿病病程的繼續惡化;而針灸則是針對糖尿病所衍生的併發症,達到緩解的效果。

「糖尿病」這個病名在任何中醫古籍裡面從來沒有出現過,依照病症分類的話,最接近糖尿病的就屬於「消渴症」了,從字面上來看,「消」代表消耗、消瘦,「渴」則是容易感到口渴,和西醫所說的糖尿病差不多。

中醫治療糖尿病以中醫藥與針灸為主,台灣因為西醫精進,因此,大多數患者會以西醫治療為主,中醫為輔,相輔相成加以控制糖尿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部針灸科主任黃中瑀表示,中醫藥治療糖尿病,主要是從滋陽潤肺、清胃補腎、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等方面著手,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結果,對改善症狀與提高生活品質方面具有良好的療效。

飲食不節,勞慾過度
中醫古籍《蘭室密藏》的「消渴門」中對消渴的定義為:「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熱為病。」而火又分為實火與虛火,實火者邪熱有餘,虛火者真陰不足。所謂「邪熱有餘」是指因為飲食、生活作息、疾病(如高血壓症狀)、懷孕、感染、壓力等外來環境影響,導致血糖呈現不穩定狀態,繼而發生糖尿病。

黃中瑀指出,實火造成的消渴症通常屬於可逆性,只要將造成的原因去除,血糖大多可回復正常;相反地,「虛火者真陰不足」則是指荷爾蒙代謝、本身體質問題或不正常作息而改變身體狀況,影響血糖的穩定性,例如更年期婦女較容易有血糖不穩定的現象發生。

消渴症(糖尿病)的成因為「恣食肥甘,五志過極,勞慾過度」,因為喜歡吃油膩、重鹽、重甜的重口味食物,再加上生活作息過度勞累、過度縱慾、過度興奮,使身體出現氣虛、陰虛、燥熱等的病徵,繼續放任下去,就會變成大家所熟知的糖尿病了。

對症下藥,緩解不適
透過中醫辯症論治,消渴症(糖尿病)又可區分為6種不同原因所造成的「三消」而對症下藥:

陰虛燥熱:常見症狀為口乾舌燥、口渴、手足心熱、盜汗、大便乾結、小便量少、心悸、月經失調、胃部脹氣、乾咳等。
對策:可以服用滋陰清熱、涼血潤燥的「玉女煎」(麥門冬、生地、牛膝等);如果伴有失眠症狀,則可以服用「黃蓮阿膠湯」黃蓮、阿膠、雞子黃(蛋黃)等〕。

氣陰兩虛:臨床症狀為多尿、容易口渴、容易感到飢餓、疲乏等。
對策:可以服用「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玉竹、甘草等),具有清養肺胃、生津潤燥之功效。

肝氣鬱結:症狀為多尿而且帶有甜味,主要是因為情緒方面所導致,俗話說「大動肝火」即是所指。
對策:以「加味逍遙散」(芍藥、柴胡、當歸、白朮、茯苓等)治療為主。

脾虛:人體處於「脾虛」的狀態時,人體運送廢水的能力就會不足,容易有腹瀉、胃口差、食慾不振等症狀出現。
對策1:如果有伴隨腹瀉,主要服用有滲濕止瀉作用的「參苓白朮散」(人參、茯苓、白朮、蓮子等)。
對策2:假使胃口差、食慾不振,則可服用香砂六君子湯(木香、砂仁、人參、白朮等),具有益胃補中、理氣和胃的作用。

腎虛型:手足冰冷、疲倦、口淡等為主要症狀。
對策:臨床上以「六味地黃丸」(地黃、茯苓、山藥等)為常見治療處方;若患者身體屬於寒性,則多以「金匱腎氣丸」(桂枝、牛膝再加上六味地黃丸藥材)為處方。

陰陽兩虛:多見於已出現糖尿病併發症的患者,因腎病變而有蛋白尿等症狀。
對策:主要處方為「一貫煎」(枸杞、麥冬、川楝子、當歸等),依照患者情形加減不同藥材,如寒性體質者可增加肉桂、巴戟天,熱性體質者則可添加地骨皮、知母等。
這幾種治療糖尿病處方,都是臨床上中醫師常使用的藥物,為了方便患者服食,現在都已經做成科學中藥,患者不需要自行煎煮,如此不只可以節省時間,更可以避免患者煎煮方式錯誤而影響藥效;另外,科學中藥必須經過GMP標準檢驗方可生產,患者服食也較有保障,避免購買不明來源的青草藥,而食入過量重金屬、黴菌或是寄生蟲等而產生副作用。

針灸舒緩併發症
中醫的作用主要是與西醫合作,合併控制糖尿病病程的繼續惡化;而針灸則是針對糖尿病所衍生的併發症,達到緩解的效果。黃中瑀指出,治療糖尿病的經脈,包括肺經、膀胱經、胃經、脾經、任脈、腎經、大腸經、膽經等8條。1個療程共有6次,原則上1週3次,依病況每個人達到緩解的時間長短並不相同。周圍神經病變:一般來說,糖尿病病程進行一段長時間之後,較可能出現周圍神經病變,其表現為肢端麻木、皮膚燒灼感或頑固性疼痛;針灸選穴在上肢選用足三里、曲池、合谷為一類,下肢可選用三陰交、太溪、陰陵泉等,曾有患者末梢神經麻痺疼痛,但經過3次針灸後,就得到不錯的緩解效果。視網膜病變:這是糖尿病患者極為常見的併發症,臨床上取穴攢竹、承泣、陽白、絲竹空、大椎、風池等;有位第1型糖尿病患者9歲發病,30歲時出現視網膜退化,經過針灸至少3個療程之後,主訴情況已獲得控制。胃無力: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可選穴足三里、中腕、內關、脾俞、陽陵泉、天樞、太沖、胃俞、胃管下俞;曾有患者出現慢性胃炎與黏膜老化,平均3個月至半年,才有緩解。

輔助穩定血糖藥膳
中醫藥與針灸除了可以輔助糖尿病控制之外,患者也可在家烹煮簡易的藥膳,同時可以變化飲食口味。但黃中瑀提醒,根據臨床觀察,對於非胰島素依賴型之糖尿病(第2型糖尿病)初期,以中藥調理,可以幫助穩定血糖;等到西醫介入治療之後,中醫就成為輔助角色,千萬不可自行停止服用西藥或減量,需兩方配合,再加上飲食與生活作息的控制,才可以達到穩定病程的效果。另外,為了避免中西藥一同吃出現交互作用,因此,建議服用中西藥時間相隔1.5個小時。

認識「三消」
中醫強調辨症論治,因此,對於糖尿病患者由於狀況不同,也有不同的治療方式,消渴症(糖尿病)尚分為三消,其實就是西醫所謂的「三多」:

上消者:渴證也,隨飲隨渴,上焦三津液枯涸,其病在肺,而心脾陽明之火,皆能熏蒸而然,故謂之「隔滑」。(容易口渴,即糖尿病中三多之一「多喝」)

中消者:中焦脾胃病,多食善飢,而身日瘦,又謂之「消中」。(容易感到餓而吃東西,但身體卻日漸消瘦,也就是三多中的「多吃」)

下消者:下焦腎經病也,小便黃、赤,或為「淋濁」,或如膏脂,面黑體瘦。(小便顏色偏黃或是濁濁的蛋白尿,糖尿病中「多尿」)

穩定血糖藥膳&茶飲
山藥粥
材料:山藥50∼60克(鮮品100∼200克)、粳米60克。
作法:山藥洗淨後切成片狀,同粳米一起煮成粥。

山藥地黃豬胰湯
材料:山藥60克、乾地黃30克,豬胰1具。
作法:用瓦鍋加適量的清水煮豬胰,再加入山藥和乾地黃同煎,適度加入鹽與薑絲調味。

桑葉枸杞子茶
材料:桑葉30克、枸杞子10克。
作法:清水500c.c.,水滾後加入桑葉、枸杞子用小火煮半小時即可飲用,建議口渴時飲用。

夏枯草茶
材料:夏枯草30克、蔓菁子15克、枸杞子10克。
作法:清水500c.c.,與所有材料一起熬煮成茶,對眼睛乾、痠澀有幫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