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涵上学记 梓涵是大班的宝宝了,但她还是很抗拒去幼儿园,尤其在周一上午,这是妈妈最头痛的时候。梓涵会赖在床上不想起床,在被强行梳洗好喂好早饭后,梓涵也会扒住家门,不愿意出门。到了幼儿园门口,妈妈看着别的小朋友都乖乖和家长说拜拜,进了学校,梓涵却还是死死牵着自己的手,不愿意放开。 有人把梓涵的这种情况叫做上学抗拒,家长把它看做几乎每天都上演的噩梦。但科学地讲,这是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 分离焦虑是指对从家庭分离或离开依恋人物的极度恐惧或焦虑。一般来说,婴幼儿经常会出现分离焦虑。从进化的角度看,婴幼儿作为弱势群体,对有能力提供保护、帮助和温暖的家长群体有合理的依恋需求。这种依恋需求会让他们对分离有极度的焦虑与恐惧。 在大约9个月时,大多数宝宝开始能够识别出陌生人和熟悉的脸孔,这是发展依恋的重要基础。当婴幼儿发展出足够的行动能力来探索世界时,知道他们的父母在场会让他们感受到安全。与主要依恋人物的分离会使他们失去安全感,因此感到焦虑。 通常,分离焦虑大约在2岁时结束,因为这个时候儿童开始理解,家长离开视线后还会回来。 婴幼儿的分离焦虑的表现可能包括:极度依恋父母、没有主要依恋人物在附近时拒绝睡觉、当他们想要进入家里的另一个房间时要求其他人陪伴。当分离焦虑发生时,儿童会十分悲伤,甚至歇斯底里地哭泣,除此之外,他们还会无法集中注意力在玩耍或当前的任务中。 当对分离的焦虑超出正常的水平时,可能是因为儿童发展出了分离焦虑障碍,患有分离焦虑障碍的儿童会将离开父母视作威胁生命的事情,当他们要离开父母时,会感受到恐慌,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他们恢复平静。 对待分离焦虑儿童的注意事项 孩子在疲惫、饥饿或生病时会更容易对分离产生焦虑,因此可以尽可能在小睡或用餐后离开孩子。 在离开时向孩子保证自己一定会回来。家长需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焦虑,并以耐心、理解的方式回应:“我知道你不想让我离开,但我答应你我会回来接你的”,而不能够取笑“你这么哭闹很蠢”或是不耐烦“你一直这样哭要让我疯掉了!” 为孩子提供爱和关注来创造安全感。在儿童需要习得一些东西的时候,得到足够的关注会让他们学习地更快,因此在尝试让孩子学会独处时,尽量不使用很强硬的方式。 在安全的家里练习短暂的分离。当妈妈进入另一个房间时,询问孩子“妈妈去哪里了?”,当妈妈回来后,告知孩子“我回来了”。重复性的短暂分离能够帮助孩子理解,家长的消失只是暂时的,他们会回来的。 不要采取偷溜走的方式。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家长不应该偷偷溜走,这只会让之后的分离变得更加困难。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孩子的反复的分离焦虑反应可能会让家长对分离也出现了焦虑和恐惧,但家长需要控制好自己的表现。如果孩子发现了家长对分离的负性情绪,这会更让他们觉得分离是危险的。 青少年和成年人也可能患有分离焦虑障碍,在美国精神病学会所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分离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为: A. 个体与其依恋对象离别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至少符合以下表现中的3种: 1. 当预期或经历与家庭或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时,产生反复的、过度的痛苦。 2. 持续性和过度地担心会失去主要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可能受到诸如疾病、受伤、灾难或死亡的伤害。 3. 持续地、过度地担心会经历导致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的不幸事件(例如,走失、被绑架、事故、生病)。 4. 因害怕离别,持续表现不愿或拒绝出门、离开家、去上学、去工作或去其他地方。 5. 持续和过度地害怕或不愿独处或不愿在家或其他场所与主要依恋对象不在一起。 6. 持续性地不愿或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或不愿在家或其主要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睡觉。 7. 反复做内容与离别有关的噩梦。 8. 当与主要依恋对象曹别或预期离别时,反复地抱怨躯体性症状(例如,头疼、胃疼、恶心、呕吐)。 B.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持续性的,儿童和青少年至少持续4周,成人则至少持续6 个月。 C. 这种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 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像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因不愿过度改变而导致拒绝离家,像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因妄想或幻觉而忧虑分别,像广场恐怖症中的因没有一个行人的同伴陪伴而拒绝出门,像广泛性焦虑障碍中的单行疾病或伤害会降临到其他重要的人身上,或像疾病焦虑障碍中的担心会患病。 如果青少年和成年人患有分离焦虑障碍,有效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抗焦虑药物治疗。由于分离焦虑障碍与幼儿时期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家庭教育和家庭治疗也是必要的治疗手段。 参考: https://www./us/blog/inside-out-outside-in/201505/what-is-separation-anxiety 图片:百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