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从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讲起 ——明代斗彩瓷器的发展与鉴定 2017.1.8故宫讲座99讲 主讲人 吕成龙 @鱼 整理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2014年拍得2.25亿人民币,轰动一时,犹记得新闻里讲收藏家演示了下用此杯子喝茶(实际上鸡缸杯是酒器),还讨论了一番应不应该用文物喝茶,归在古时这器物最初自然是需用的,但搁如今价值千金的器似乎又“用不起”(一两百的盘儿都用得心惊肉跳的)。 物以稀为贵,鸡缸杯传世品不多见。所谓鸡缸杯,首先就是杯呈缸形,画了鸡就叫“鸡缸杯”了,属于成化斗彩里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现在初步统计所知的有以下几件: 台北故宫 12件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 1件 瑞士鲍尔先生 1件 香港欧伯龄先生 1件 日本私人 1件 加上拍卖的这件,出自瑞士玫茵堂,不足20件的确弥足珍贵,鲍尔先生那件借展时遇上地震震坏了又复原的件。 台北故宫常设展示6只鸡缸杯,哇,一排10亿加,有钱,任性! ▲台北故宫鸡缸杯。 01 斗彩的定义及其与青花五彩的区别 这个彩瓷,分类还是比较的繁复,比如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属于釉下彩;粉彩、珐琅彩属于釉上彩;五彩有纯釉上的,又有釉下青花和釉上结合。问题来了,斗彩也是釉下青花和釉上诸彩相结合,那如何区分? 虽然现在叫斗彩,但是明代并不见斗彩的文献记录,叫做“五彩”或者“青花间装五彩”以及“成窑五彩”。“斗彩”之名见于清雍乾间张九钺《南窑笔记》,书里的斗彩定义为现今的“青花五彩”:“先坯体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随后又出现“逗彩”、“豆彩”之说,取其有豆青色之意,这多半是斗彩瓷器本是御制,普通人见得少多凭想象,当然,也有讲斗彩,有“凑彩”以及 “斗”有争芳斗艳的意味,从欣赏角度不无道理。造成以前对斗彩认知较为混乱的原因是景德镇御窑厂经过战乱,瓷器的纸样木样均无存,也无从认识。 回到《南窑笔记》里斗彩的论述,从工艺上实现,有两种途径: 一种,先用青料画花鸟半体或局部,其余部分以青料双钩轮廓线,再施釉烧成,再在釉上按青花轮廓线填彩。成化斗彩采用。 另一种,先用青料画花鸟半体或局部,其余部分不用青料双钩轮廓线,再施釉烧成,再在釉上以没骨法或钩线填彩。之后的嘉靖、隆庆及万历五彩皆采用此技法。青花五彩也是此种。 但两种技法所体现的风格并不一样,关键是釉下青花的作用。前者起主导或骨架作用,其他诸彩附丽于釉下青花,使画面鲜丽清雅;而后者,釉下青花只是画面中的一种颜色,同时为拟装饰的图案定好位置,与釉上诸彩在画面中处于同等位置,使得整个画面呈现缤纷华丽之风。这也是与晚明时兴起的奢靡华丽之风相配合。 简单地说“双钩填彩”是斗彩所使用的最基本的工艺技法,再辅以“点彩”、“染彩”、“覆彩”等技法。 于是可以给斗彩下个定义: “斗彩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诸彩相结合,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瓷器装饰艺术。其做法是先在已成型的坯体上以青花料双钩图案轮廓线,或者在此基础上以青花料描绘图案的局部。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填涂技法,或在此基础上辅以染、覆、点彩等技法,按需要施以各色彩料,完成图案全样,复入彩炉经低温焙烧而成,从而产生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竞相都妍的艺术效果。” 从理解上来讲,斗彩的半成品(未施釉上彩)是一件完整的淡描青花瓷器,而青花五彩半成品是一件图案不完整的青花器。此外有种上釉以前已经是完整图案的,可叫做青花加彩。 ▲成品与半成品 与后代五彩风格对比。 ▲明万历五彩婴戏盘,看色彩变化。 02 斗彩的起源和发展 讲瓷器的发展沿革过程也是门学问呐,于是内容尽量从简。斗彩的发展也是经过了初期发展至成熟的阶段,顺着宣德-正统-成化(成熟)轨迹至嘉靖万历五彩。重点讲成化斗彩。 ■ 成化之前 对于斗彩的认识也有赖于近年来对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的发掘,通过实物资料残留的瓷片进一步认知。在成化之前的宣德年间,就是著名的宣德碗时代,就出现了莲池鸳鸯纹(常说的满池娇)的宣德瓷器,西藏萨迦寺也有同款。这种瓷器先画出大体,图案的其余部分是用铁锥划出极细的轮廓,与青花料双钩画只有一步之遥。 ▲宣德五彩(碗边的文是梵文)。 到正统时,除莲朵以外是双钩线,而图案花纹完全采用双钩填彩技法始烧于成化晚期。 ▲正统碗(过渡期,故宫藏品)。 至于斗彩技法为什么会从宣德的釉下暗划图案发展到釉下青花双钩图案,一般认为是借鉴了元末明初的铜胎掐丝珐琅(即景泰蓝——包括后来清的珐琅器哦)。 ■ 成化斗彩 成化斗彩瓷器在明末时已经是属于玩不起的物品,自然有其不凡的品质。 ■■ 成化斗彩主要特点 胎体轻薄,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青白或乳白,釉质莹润如脂,彩料调配纯净,绘画技艺高超,彩色润而不躁,柔和悦白,成型工艺精湛,器物表里处理精致如一。 总体风格是轻盈秀丽,恬淡雅致,精巧可人,尽显柔性之美,摩挲把玩使人爱不释手,玩赏性大于实用性。 上述的这些风格还是很符合传统的审美情趣,即使彩也以清雅为主。 纵观瓷器有大成就的年代,无外乎有这么几点因素。 1)投入大。任何艺术品都是费工费力精琢而成,明宪宗下令烧造瓷器更是不惜力,即使有灾年,烧造都不曾停止,这时候明朝的家底还是比较厚实,北方的瓦剌也比较消停,属于一团和气的时期。 2)皇帝的品味。御窑瓷器供皇家使用,把关的还是皇帝,比如汝瓷之徽宗,雍正朝的瓷器,瓷器的水平与皇帝本身的审美水平密切。在封建王朝,当嫡子继承皇位的模式固定下来,对太子的培养也成为模式,仅从有才而言,明清的大多皇帝至少是个进士水平和初中生不可同日而语。明宪宗朱见深也是个有品味的皇帝,就是那个喜欢年上万贵妃的!七年只上一次朝。但人家的书法好,一手沈度的台阁体“工整端庄,秀润清劲”,绘画尤其是人物画为人称道。斗彩的画稿也多出自画院体的画家之手。 ▲宪宗及其作品 (一团和气是三个人,和当时三教合一趋势相应) ■■ 成化斗彩的器型 常见的器型有罐、瓶、盒、碗、盘、杯、碟等,罐可分为深腹高体和扁腹矮体,杯类有缸形,莲子形,铃铛形和高足杯。 总体来讲,成化斗彩无大器,小巧玲珑,适合把玩,最大件不超过20厘米。 ▲天字罐。 ■■ 成化斗彩的装饰题材 装饰题材广泛,比如有龙,天马,海怪,莲池鸳鸯,子母鸡,果树小鸡,蜜蜂,蝴蝶,高士,婴戏,菊花,莲花,宝相花,牡丹,月季,润石,四季瑞果,翠竹,癞瓜,蔓草,灵芝,三秋小景,落花流水,锦盒瓜果,莲托八吉祥,莲托梵文,五供养等。这些装饰题材还是需看实物时多认多看才能识得。 纹样也是多样,如花卉就有折枝、缠枝、团状、开光等形式。其最为显著的是大量使用团状花纹,开光装饰也对后世瓷器装饰影响大。 图案布局也是疏密有致,以虚托实,动静结合。构图法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为主。 ▲看开光和团状。 ■■ 成化斗彩的彩 成化斗彩的彩色多鲜明透亮,其所用青花料为“平等青”(现在也没找到采料之地),呈幽倩淡雅,红彩鲜艳而不浮躁,黄彩变化丰富,杏黄色微微闪红,鹅黄色娇嫩透明,浅黄色柔和温润,蜜蜡黄沉而透亮,姜黄色浓而不燥,各种绿色如水绿,叶子绿,柚子绿等略带黄色,褐紫色暗,又如“差紫”,亦称“姹紫”,为成化斗彩特色,未烧成功而成就的,有趣。 在彩绘技巧上,填彩率意,重点是这个“率”。具体还是看实物才能体会。 ■■ 成化斗彩的款识 款识有两种,“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六字款于器物外底,高足杯写于内沿。这个款的体例有外围双方框,外围双圆圈,单排环列。“天”字款没有边栏,画动物的成化斗彩罐,都用“天”字款。 年款的书法风格也颇值得欣赏,沉重无漂浮感,显得稚挫。著名的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了成化斗彩款识特征的口诀。 六字款: 大字尖圆头非高; 成字撇硬直倒腰; 化字人七平微头; 制字衣横少越刀; 明字窄屏年肥胖; 成字一点头肩腰。 ▲六字款,按口诀体会。 天字款 天字无栏确为管; 字沉云朦在下边; 康雍乾仿虽技巧; 字浮云淡往上翻。 ![]() ▲看款,看色彩(虽然是仿,雍正的仿品也是很正的哦)。 ■ 成化之后 嘉靖至万历时,此时除了仿成化器,也有些创新器,颜色变得浓艳,如青花料,用进口料“回青”配合“石子青”,青花呈现蓝中泛紫,此时的绘画技法略显粗率(虽然粗,但与日本茶道所讲求的禅学侘寂之风配合,反而万历五彩在日本更受追捧)。 了解成化斗彩的特征,虽然普通人离鉴定陶器还比较远,但是却可由此更好的欣赏器物之美,即使太喜欢想入仿品,这仿品也得仿到位。 比如婴戏图只有一种,儿童放风筝,不能绘个踢球吧,比如人物高士图,有王羲之爱鹅,伯牙携琴访友,陶渊明爱琴,周敦颐爱莲四种,有龙纹没有凤凰纹。彩料常常溢出轮廓线,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等等。 然后可以来看看成化鸡缸杯,这杯子介绍也多,结合讲的内容,实物得上台北故宫看了,宫里有残片。鸡缸杯图案为一公一母,三小鸡,有只在母鸡背上,怪石花卉,花为月季,草为萱草,也叫益兰草(母亲草)——说是黄花菜?这些元素也是象征家庭和睦,多子多福吧,皇帝和百姓想一样。公鸡尾巴为三支,绿彩,青花淡青,鸡毛也是“点”鸡毛体现“率”意,圈足为卧足,外面看不显。 ![]() ▲拍卖的那款鸡缸杯。 ![]() ▲拍卖的那款鸡缸杯。 ![]() 友情提示: 故宫明清景德镇御窑瓷器展到2017年2月28日(有成化斗彩展),顺道一并刷国博的卢浮宫文物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