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清·宫廷“造办处”独有的工艺—“虬角”

 半梦书斋 2019-06-22

清宫廷造办处独有的工艺“虬角”,因其出身高贵,存世稀少,堪称清宫雅玩Hermes。

虬角就是把海象牙染翡翠绿色,因其断面似脑状,密度比象牙大,所以有沉甸甸的手感和极好的质感。

「揭秘」清·宫廷“造办处”独有的工艺—“虬角”

把海象牙染成绿色的工艺是清宫“造办处”独有、且秘不外传的工艺技术。

清代中晚期,因犀角来源稀少,常以“虬角”取代“犀角”。清中晚期,清宫造办处用“虬角”雕成一些小品器物,作为文案上的陈设清供和把玩器物,只供宫内人员、皇亲国戚、朝廷大员专享。

民国初的上海,能够拥有一件虬角制成的烟嘴或印章之类的小器物就足以彰显此人身份和地位尊贵。

清廷没落,有少数宫廷的工匠流落到民间,到民国中期,此种手艺就已失传

笔者曾有幸十几年前于天津文物公司购得一串虬角,珍藏至今。

「揭秘」清·宫廷“造办处”独有的工艺—“虬角”

20粒打磨精细,如翡翠般莹绿可人的“虬角”橄榄形珠。间隔清代红珊瑚珠,黄色清宫原绳、和清代珊瑚米珠、珍珠米珠串成的穗子。

「揭秘」清·宫廷“造办处”独有的工艺—“虬角”

整串“虬角”念珠彰显清廷贵族尊荣,触感也极其温润。(珠串类虬角是清廷皇族袖中珍爱把玩之物。)


“虬角”在古代艺术品投资市场中的表现也非常出色。2007年北京保利就曾拍出一件“清乾隆· 虬角海上仙山”摆件,8万元起拍,现场竞争激烈,最终以RMB 504,000元落槌成交。

「揭秘」清·宫廷“造办处”独有的工艺—“虬角”

此类作品“虬角”传世仅知三件,此为其一,其二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其三为私人收藏。原配的宫廷牙雕海浪纹座,与虬角山子构成蓬莱仙山之意,置于案头,有“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意境。

近几年,北京保利和古天一拍卖也偶见虬角制品拍卖。譬如烟嘴,扳指,印章这类的小器物。

「揭秘」清·宫廷“造办处”独有的工艺—“虬角”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头条历史

本文作者赵梦言简介:

中国知名古代艺术品收藏家;擅长战国琉璃珠,中国历代青铜镜,明清佛造像的收藏和学术研究。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著论文《宋辽金铜镜中的道教文化》发表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的首届年会文集;
*著论文《宋辽金元铜镜的艺术风格特点简略》发表在2013年的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论文年集;和2013安徽省铜陵考古研究论文年集。
*著论文《铜镜与道教》被第一期《把玩》邀刊,并被国内多家平台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