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痕都斯坦玉为何拍卖行情低迷

 收藏家宾彦红 2010-10-22
在2010年春拍中,曾在玉器拍卖场上屡创佳绩的痕都斯坦玉器,并未延续以往的强势,成交数量下滑明显,所获金额差强人意。2010年秋拍揭幕在即,适逢本刊结集明清玉器专题,为了探究痕都斯坦玉器的前世今生,把握收藏投资的要点,本刊记者走访了知名玉器鉴定专家、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李彦君先生。

  痕玉存世量极为稀少


  自2009年秋拍中,清乾隆痕都斯坦白玉壶和清乾隆痕都斯坦白玉镶金嵌宝洗,分别在北京匡时和长风拍卖以151.9万元和148万元成交,并进入痕都斯坦玉器排行榜前十位至今,痕都斯坦玉器在拍卖场上的成绩可谓波澜不惊,与以往百万元以上高价成交频现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拍卖市场已经完全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并全面走高的情况下,为何痕都斯坦玉器会逆市走低?很多资深业内人士分析,上拍数量的稀少和精品的难觅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北京匡时2009年秋拍 清乾隆痕都斯坦白玉壶  151.9万元成交


  李彦君介绍,乾隆作为历史上对玉器最为推崇的皇帝,在玉器制作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但贵为玉雕中工艺要求最高、纹饰最为繁复的痕都斯坦玉器,不但没有在民间获得推广,宫廷中的储存量和制作量也很有限。时至今日,得以留存下来,并有条件进入拍场者为数并不多。


  据史料记载,从乾隆三十三年到嘉庆二十二年(1768—1817)的近五十年间,各地向朝廷进贡了800件左右的痕都斯坦玉器。除各地进贡外,清宫造办处也仿作了一些刻有年款的痕都斯坦玉器,称“西番作”,因为痕都斯坦风格的玉器制作耗费玉料,使用时容易毁损,在乾隆晚期便停止了制作。


  据专家介绍,过去清宫收藏的痕都斯坦玉器大多保藏在紫禁城乾清宫的暖阁和圆明园殿座之中。由于乾清宫于乾隆帝归政前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很大一部分古玩艺术品被焚毁,之后又从各殿座集中了一批精品,仍存放于重建后的乾清宫暖阁内。而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其中的痕都斯坦玉器自然也难幸免。新中国成立之前,故宫博物院藏的痕都斯坦玉器同其它一些古典艺术品被运至台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目前只有少量痕都斯坦玉器存于博物院(馆)或私人藏家手里。因此,精美的痕都斯坦玉器在市场上很难见到。


  高仿痕玉混迹拍场


  除了存世量稀少外,拍场上赝品痕都斯坦玉器的出现也影响到了这类藏品的成交。据李彦君介绍,痕都斯坦玉器貌似工艺繁复,制作难度较大,实际上对于北京、苏州、扬州等地一些掌握传统工艺的工匠来说,完成一件形神兼备的高仿痕都斯坦玉器并不困难。目前有不少这样的高仿品在经历一番周转后,进入拍卖场,假托乾隆朝制品参与拍卖。


 


  从玉料上看,虽然高仿品受和田玉资源的短缺,制作成本的限制,大多采用青海玉或俄罗斯玉制作,但这两种替代玉料的成分也是透闪石,质量高的与和田玉差别不大,而且在经过打磨变薄后,难以在细节上辨别,因此仅从材质上难以辨别器物的真伪。


  从工艺上看,虽然当代玉雕高手的作品,器物表面的抛光基本接近宫廷水准,但传世品表面的包浆现代人无法仿制,因为普遍作为陈设器物的痕都斯坦玉所形成的包浆与手把件差别很大,平时摆放在居室内的它们,最多也就是被人擦一擦,或用掸子去除一下灰尘。再加上制作者很难见到实物,难以把握真实包浆的特性,更别提仿作了。


  痕玉流行或与香妃有关


  与痕都斯坦玉器在历史上的兴盛时间相符,目前在拍场上以高价成交的器物多为乾隆朝制品,为何这种风格独特,具有浓郁异域风情的玉器独受乾隆推崇,以致风行一时?这要从痕都斯坦玉器不远万里,进入皇宫说起。自乾隆三十年前后,对西北疆界用兵取得辉煌成果后,由和田、叶尔羌等地所进贡的玉器,便源源不断地进入皇宫,而据记载,当时十分宠幸香妃的乾隆,为了讨得爱妃的欢心,使她安心皇宫,不恋故土,不惜花费大量财力,在皇宫中复原西域贵族生活情境,痕都斯坦玉器自然成为居室陈设的首要器物。



英国维多利亚·亚伯特博物馆藏  清  玉香炉  高27.3厘米


  进入皇宫的痕都斯坦玉器凭借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厚的异域风情,很快就赢得乾隆的喜好,爱玉成癖的他对这种与中国传统风格迥异的舶来品爱不释手,倍加赞赏,称之为“精镌本鬼工”。在乾隆一生800多首赏玉诗文中,关于痕都斯坦玉器的多达65首题,可见他对痕玉情有独钟,诗中赞道:“玉既莹净,器薄如纸,良材巧琢,非中土玉工所能仿佛也。” “西昆率产玉,良将出痕都”,“痕都水磨工,精巧信难穷”,“薄过刻片楮,轻喻举毛鸿”等等,面对这种状况,仅仅依靠地方进贡已经不能满足皇帝对痕都斯坦玉器使用鉴赏的需要了,为此,每年春秋两季,清宫从新疆运送4000余公斤上等和田玉料,并在内务府和苏州设立了专门仿制痕都斯坦玉的作坊,这些清宫制“西番作”玉器继承了痕都斯坦玉器造型别致、花纹流畅、胎体透薄的优点,并结合中国工艺的传统方法,创造出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玉器。


  李彦君说,从用玉传统来看,中国多以佩戴,陈设为目的制作玉器,很少以玉为材质制作容器,截至目前出土并保藏在博物馆的汉代之前的玉质容器仅有十余件,而且这些玉杯、玉盘不追求器物的薄度,器身多呈半透明状,比较含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内涵。在这样的用玉文化下,器型以实用器为主,讲究纹饰堆砌,器壁轻薄的痕都斯坦玉的出现,赢得内陆人士的关注和喜爱并不稀奇。


  痕玉造型仿自金银器


  为何西域会创造出如此特点鲜明的玉器?真正的痕都斯坦玉器与出自清宫的“西番作”有何不同?李彦君说,痕都斯坦玉器之所以碗、盘、杯等实用器物为主要造型,并且追求纹饰的繁缛和胎体的轻薄,与西域贵族奢华的生活品味,及独特的审美追求有着直接的关系,受此影响,痕玉在各个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品质。


  从材质上看,出自西域的痕都斯坦玉器的玉料主要取自当地,虽然也是透闪石,从属于和田玉的品种,但档次不高,透明度和纯度都不如和田的玉料,从博物馆和拍卖来看,痕玉制品的玉石以绿色为主,或深,或浅,或灰,部分玉质里面会有一些点状包裹物。一些小的绺裂也会存在。在这样的条件下,为了提升玉器的价值,使用这些玉器的贵族,便要求工匠大幅度的提升工艺水平,以致刻意地追求雕刻难度的最大化,薄胎技艺也因此产生。另一方面,痕都斯坦玉器造型主要脱胎于金银器物,薄胎也是仿学金银器原貌的需要之一。通过与西域痕都斯坦玉器的比较,宫廷仿制的“西番作”虽然部分器物的胎壁也很薄,但从整体上看还是要稍微厚一些,材质主要是和田产的上等的白玉或黄玉。


  从纹饰上看,痕都斯坦玉器的装饰纹样多取材自当地可见的自然花卉,主要有西番莲、菊花、葵花、莲花、折枝花、桃实、树叶枝蔓等;纹饰多采用平面隐起的浅浮雕,构图繁缛、细腻,琢磨极为细致,不留琢痕,达到一种“细入毛发里,浑无斧凿痕”的艺术效果。


  有的玉器镶嵌金银丝和红绿宝石、杂色玻璃,精致华丽,与中原传统人文的雅致意韵全然不同。痕都斯坦玉器最令人叫绝的就是集惊险奇绝于一体的薄胎工艺,那么玉雕工匠是如何实现这一工艺?某当代玉雕大师介绍说,薄胎雕刻难度大,技术性强,因为薄胎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制作者在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在古代,玉瓶类器物“掏挖”的手段是一门绝技,玉雕匠人需随着器物的形状,将实心的玉料掏空,器物壁身的厚度最薄的只有一两毫米。据说,古时候玉匠挖出多重的玉料,买家就要支付多重的黄金,可见这件种工艺的价值之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