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都斯坦玉器,简称“痕玉”,是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据说痕都斯坦这一地名,乃是乾隆皇帝亲自考订,为今北印度一带地区。 痕都斯坦玉器在清朝宫廷中是非常名贵而又特别的一类,因其精美绝伦而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痕都斯坦工匠喜用纯色玉材雕琢,讲究一器一色,由于痕都斯坦人相信玉可以避毒,因此痕都斯坦玉器多为杯、盘、碗、盏等饮食器具。 这些器具极具当地文化特点,常在器壁上镶嵌金、银细丝及红、绿、黄、蓝等各色宝石或玻璃;花纹装饰多为植物花叶,以莨苕、西番莲和铁线莲为主;用异色宝石嵌动物眼睛等。痕都斯坦玉器还广泛采用水磨技术,使得胎体透薄莹洁,素有“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因此痕都斯坦玉器又被称为薄胎玉器。 痕都斯坦玉器的掏膛工艺,在古代是一门绝技,玉料掏空后,玉壁最薄处厚度只有一、二毫米。据说,在古代,掏膛的玉雕师挖出多重的玉料,买家就得支付多重的黄金,由此可见其工艺价值之高。 由于痕都斯坦玉器别具特色,深得帝皇喜爱的缘故,宫廷玉匠很快开始仿制这种精巧轻薄的器具,这些仿制出来的器物,便被称之为“西番作”。又因“西番作”玉器追求薄胎、透明的缘故,这种器物雕刻艰难,制作时极易破裂,一旦制成,便显得愈加珍贵。乾隆皇帝一度作诗赞其“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薄于纸更轻于铢”等。 此外,因其放在水上能飘动,不会沉入水中的特点,痕玉又被人称为“水上飘”。因痕玉费工、费料,制作时极易破裂,在使用过程中也容易毁损,乾隆晚期,这位“玉痴”皇帝终于下旨停止继续制作痕玉。 到了近现代,雕琢工具的进步及玉雕工艺大师的不断涌现,终于使得痕玉从仅止于帝皇、富豪的专属而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下面是现代玉雕薄胎工艺品: 该器物玉质细腻、色正莹润。面雕缠枝花卉纹饰,面薄轻巧,滋润透影。整件作品既清秀端庄又不失雍容华贵,堪称精品之作。 青玉贡品五件套 该作品玉质温润细腻、凝脂光洁,设计独到、新颖别致,器型优美,轻薄通透,古朴典雅、端庄大气。整器带有浓郁的痕都斯坦风格,集尊贵典雅与文化时尚于一体,彰显了玉雕艺术的独到魅力。青玉贡品五件套规格:烛台:高37cm,中台直径18cm,底部直径14cm,重量1440克。花觚:高26cm,直径5.5cm,重量1008克。炉:高27cm,直径26cm,重量2040克。 痕玉造型庄重圆润,极具几何对称和谐之美。其制作工艺采用水磨技术,通体玲珑薄透,鬼斧神工,甚至可以从内壁清晰的看到外壁浮雕的花纹。在装饰手法上,痕都斯坦玉器采用浮雕、立雕、镂空雕等复杂的组合工艺。表面处理又普遍采用剔地阳文的方法,即雕刻时先琢平底子,再浅浮雕纹饰。浮雕的纹样磨去琢痕,形成凹凸的视觉反差,越发增强了它的艺术表现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