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脉,易、道、儒、法

 nangongcunfu 2019-06-22
原创: 家荣先生 家荣易道

真正的中华文化,历来都是法天则地,以天地为锚的圣人之学,道家讲天、儒家讲人、法家讲变,“通天人之变,以御今之有”,道儒法一脉相承,形成中华文化的整体,三者交相辉映、不可分割,形成中华文化的根源土壤。

一、周易,中国人的思维

 周易是中华智慧的源头。

  要了解周易,先得弄清楚它为什么叫周易。

  先看“周”。

  甲骨文的周,字形是这样的:

  但是到金文的时代,就有了变化。

  金文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以也叫钟鼎文,商代就已经有了,但是不多。目前发现的金文周字都是周代的,有的跟甲骨文字形一样:

  有的多了一个“口”字:

  还有一种更好玩,是这样的:

  看看像什么?

  哈哈!这不就是“”字吗?

  甲骨文和金文的田,很有不少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方格子中带点的,一个没有。

  这说明什么呢?

  周和田有关系,但不是同一个字。

  什么关系呢?

田是庄稼地,周是庄稼人

  实际上,周易之“周”的第一个意思,就是夏商周的周。周是农业民族,发祥地在周原,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一带,因此族名叫周。

  有文字学家认为,周字就是关中平原的象形。

  周原这块种满庄稼的田加上口,就有了缜密严谨的意思,又引申为周到、周遍、周全。这也就是周易之“周”的第二个意思。也就是说,周易把世上所有的事情和道理都讲到了。

  第三个意思就是周而复始。因为周还有周转的含义,某一过程从头到尾就叫周,比如周年。

  总之,周易的周有三个意思:

1

 周人或周代

 周到、周遍、周全

 周而复始

  这是第一层。

  下面说“易”。

  易的字源有三种说法,一种叫:

日月为易

  也就是说,易字上面是日,下面是月。白天太阳,晚上月亮。走了太阳,来了月亮。这叫什么呢?

交易

  或者说,交换位置

  这样看,易的本义是互换。先是太阳和月亮换位置,后来才把互通有无称为交易和贸易。

  可惜,没有古文字的依据。

  第二种说法是蜥蜴,也就是变色龙。

  古文字的例子是这样两个字;

  你看像蜥蜴吗?

  其实,它也是从别的字形演变过来的,看看下面这几个字就知道:

  后面这个是出现最多的字形,你看像什么?

  像是上海的简称,。不是吧?

  当然不是。它同样不是最早的的字形。

  最早的字形,应该是这样的:

○ 转引自乌恩溥《周易:古代中国的世界图示》

  这个字形,表示用双手捧着器皿,把液体(水或者酒)倒入另一个器皿。

  后来的字形又省去了双手,在甲骨文里就变成了这样:

○ 前六·四三·三,据《汉语大字典》

  到金文,又变成这样: 

○ (古文字诂林8-436)德簋、弔德簋

  右边这个字,液体也还在往外。全都出来以后,看上去就像“沪”字了。

  这恐怕才是“易”的本义:倒水。

  或者说,交换位置。

  所以,

易就是变,变易

  也因此,易的第二个意思是:

不易

  不易不是不容易。有容器有变易就叫容易,不易则是不变。

  易不是变吗?怎么又是不变?

  因为变就是不变。有变有不变,才是变。

  所以:

易是变,也是不变,不易

  那么,什么变,什么不变?

事情变,现象变

它们背后的规律不变

  也就是说,

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

而且现象会变也是规律

  因此周易认为:

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变是不变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变和变成什么,也是不变的。

  周易,就是讲变和不变的书

  这是第二层。

  不过,周易的易除了变易不易,还有三个意思:

简易

  就是说: 

  周易很简单。

  它用最直截了当和一目了然的方式,

  把天地宇宙间千变万化的复杂现象都讲明白了。

  那么,为什么说周易很简单呢?

  这就得走进去看一看。

  构成周易系统的基本要素,只有两个符号。

  第一种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管它叫阴爻

  阴爻是女人的符号,我们可以叫它母亲。

  第二种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管它叫阳爻

  阳爻是男人的符号,我们可以叫它父亲。

  就这么两个符号,怎么表现世界的变化和变化的规律呢?

通过爻的变动和互动

  首先,阳爻上面加一根阳爻。请注意,《易经》所有的符号,都由爻组成。组成的方式,也都是从下往上。也就是说,我们数数的时候,要从下面往上数。下面一根阳爻,上面再加一根阳爻,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个符号,两爻都是阳,因此叫太阳

  第二,阳爻上面加一根阴爻,阴爻在上,阳爻在下,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个符号一阴一阳,表示阳性的符号开始向阴性符号转变,最终要变成阴性的。但是,现在还不是纯粹的阴性,因此叫少阴

  少阴翻一个个儿,或者说阴爻上面加一根阳爻,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个符号也是一阴一阳,以阴为基础,又有阳的成分,但不是纯粹的阳性,因此叫少阳

  最后,是阴爻上面也加一根阴爻。

  两根阴爻相重叠,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个符号全阴,因此叫太阴

  很清楚,排列组合的结果,一共是四个:

  这就叫四象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呢?

  在这四个符号上,各自再加一根爻。

  我们都学过排列组合,也都知道加下来是多少。

  几个呢?

  八个。

  这八个符号,是这个样子的:

  这就是八卦

  下一步,是八卦和八卦相重,这就是六十四卦。

  有了六十四卦,整个周易的系统就建立起来了。

  《易经》就是六十四卦的符号、卦名,再加文字说明和解释。

  问题是,这一大堆排列组合,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世界的变化可以理解为卦的变化

  比如四象。

阳爻借来阴爻,是少阴。

阴爻借来阳爻,是少阳。

  这就叫互动

  或者说:

阳爻变出阳爻就是太阳,变出阴爻就是少阴。

阴爻变出阴爻就是太阴,变出阳爻就是少阳。

  这就叫变动

  还可以这样理解:

少阴翻跟头就是少阳。

少阳翻跟头就是少阴。

  这就叫自动

  总之,爻是要动的。

  爻动了,卦就变了。

  这就叫:

变卦

  其次,变卦,是改变阴阳

  比方说:

太阳由两根阳爻变成上阴下阳,就是少阴。

太阴由两根阴爻变成上阳下阴,就是少阳。

  因此:

世界的变化

归根结底是「阴阳关系」的变化

  那么,阴阳的关系是什么呢?

相生、相克、共存、转化

  比方说,天是阳,地是阴。

  没有天也没有地,没有地也没有天。

  这就叫:

你也存在,我也存在

  天是阳,天上的月亮却是阴。地是阴,地上的山峦却是阳。可见任何事物当中都是既有阴,又有阳。

  这就叫: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山,北边是阴,南边是阳。

  水,北边是阳,南边是阴。

  山也好,水也好,都不可能只有南,没有北;只有阳面,没有阴面。

  这就叫:

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为什么呢?

  因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单纯的阴或单纯的阳不可能存在。

  所以,阴和阳,不但共存,还要转化。

  白天变成晚上,就是阳变成了阴。

  冬天变成夏天,则是阴变成了阳。

  这就叫:

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你也存在,我也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这就是阴和阳的关系。

  所以《易传·系辞上》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掌握这个规律,就是抓住了根本。

二、道家,老子的辩证法

跟周易方法论关系密切的,是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不是一个人,是一本书,完成时间大约在战国初期,因为书中有大量批判儒家的内容,所以不会早于孔子。作者是谁不知道,但使用了老聃的名义,就像现在某些人冒充我在网上发表文章。

  书也有三个名字。道家系统传的叫《道德经》,法家系统传的叫《德道经》,两种也都叫《老子》。

  这些问题不必纠结,只看思想。

  前面说过,周易认为世界的变化归根结底是阴阳关系的变化。老子继承了这个观点,但又有发展。

  老子的主张是:

阴比阳重要

  不妨来看《老子》中的几句话:

能如婴儿乎?

         ——第十章

如婴儿之未孩。

         ——第二十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第五十五章

上善若水。

         ——第八章

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

         ——第六十一章

  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

  孩,就是笑出声音来。

  下流,江河的下游,不是卑鄙下流耍流氓。

  牝读如聘,雌性动物的总称,也可以指女人。

  这些话,什么意思呢?

人生的最好阶段,是还不会咯咯咯笑之前。

真正的大国,应该像江河的下游,成为全天下的女人或雌性。

  很清楚,老子喜欢、肯定、推崇的,是这样几种:

  小的,比如婴儿。

  弱的,比如女人。

  柔的,比如水。

  卑下的,比如溪谷、洼地、江河的下游。

  总之都是阴性的。

  那么,老子难道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错。

  我们且看他怎么说。

  《老子》第七十八章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天底下最柔弱的就是水,最能攻坚的也是水。石头够硬吧?我水滴石穿啊!更不要说洪水了,什么都能摧毁。

  类似的情况还有:

  婴儿哭个不停,嗓子从来不哑。

  女人睡在下面,做爱从来不累。

  最后软下来的,还是男人。

  所以他得出结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四十三章

  也就是说:

最柔弱的

就是最厉害、最所向无敌的

  由此又得出结论:

女人比男人好

下面比上面好

不动比乱动好

  老子认为,这是普遍真理,可以用到各个方面。

  比如打仗,就千万别打第一枪。

  老子说: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第六十八章

  这是有道理的。养狗的都知道,大型犬很温顺,小型犬叫得凶。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也都是谁发动谁失败。官渡之战,袁绍进攻,袁绍失败。赤壁之战,曹操进攻,曹操失败。夷陵之战,刘备进攻,刘备失败。

  总之,谁先动作谁倒霉。

  真正会打仗的,总是后来居上,后发制人。

  有趣的是,老子紧接着又说了一句:

善用人者为之下

  意思也很清楚:善于当领导的,一定要谦恭自下。

  老子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

          ——第六十六章

  哈哈!这哪里是为弱势群体说话?

  明明是要当老大。

  只不过为了一统江湖,雄霸天下,先必须低姿态,在下面,学女人。

  大,才是目的。

  那么,什么最大?

  其实,在老子那里,最强大的还不是弱者。

  那是什么?

  老子说: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四十一章

  这段话脍炙人口,只不过“大器免成”在一般版本里,都写作“大器晚成”而且变为成语。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写的却是“大器免成”(甲本残缺)。楼宇烈、高明两位先生,也认为应该是“免成”。

  那么,究竟是“免成”还是“晚成”?

  免成。

  不妨来看全文。

  方的特点是“有隅”,但“大方无隅”。

  音的特点是“有声”,但“大音希声”。

  象的特点是“有形”,但“大象无形”。

  器的特点是“要成”。照理说,则“大器”就应该“免成”。

  晚成,就不对了。晚成,也是“成”么!

  实际上,按照老子的逻辑和观点,最高级的东西,都不可能是做出来的。你做不出,他也不需要做。

  华山是做出来的吗?

  泰山是做出来的吗?

  黄河是做出来的吗?

  长江是做出来的吗?

  不是。

  这就是“大器免成”了。

  所以在同一章,老子还说: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光明的前途看起来一片黑暗,前进的道路看起来步步后退,真正的道德高尚看起来卑鄙无耻,真正的洁白无瑕看起来污秽不堪。同样的说法《老子》一书中比比皆是,比如: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第四十五章

  这样一种思想方法,该叫什么呢?

  当然是唱反调了。

  实际上,老子就是个唱反调的。他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第二章

  什么意思?

  所有人都认为是美,那就是丑。

  所有人都认为是善,那就是恶。

  当然,也有另一种解释:

  都知道了美是美,也就同时都知道了丑是丑。

  都知道了善是善,也就同时都知道了恶是恶。

  其实,这两种解释可以统一:

  正因为知道了美也就知道了丑,所以美是丑;

  正因为知道了善也就知道了恶,所以善是恶。

  那又怎么样呢?

  要想美,就先得丑;

  要想善,就先得恶;

  要想成功,就先得失败;

  要想正确,就先得错误。

  为什么呢?

  因为老子的辩证法就是:

矛盾对立的双方

总是要向自己的反面转化

  这个观点,体现在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

  这就说得更透彻了:

  坏事,是好事的靠山;

  好事,是坏事的窝点。

  好事萌芽在坏事当中,

  坏事潜伏在好事里面。

  所以,

  好事会变成坏事,

  坏事会变成好事。

  坏到头,就会变好。

  好到头,就会变坏。

  如果认为是非成败都一成不变,

  那就大错特错。

  这当然是继承了周易的方法论,因为周易就认为阴和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你变成我,我变成你。也就是说,他们都认同一个观点:

矛盾对立的双方是必然要相互转化的

唯其如此,世界才总是在变

  不过,老子和周易的态度不同。

  周易喜欢变,老子不喜欢。

  实际上周易的观点是:既然世界永远在变,那就应该与时俱进,随机应变。老子则认为,既然反正要变,我又何必变呢?现在变过去,下次还得变回来。

周易

  

  唯变不变,那就去变

  以万变应不变

  既然会变,何必去变

  以不变应万变

老子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种态度?

  随便。

  哲学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法家和儒家,也还另有说法。

三、儒家,中国人的中庸观

  前面说过,老子主张矛盾对立双方的转化,好事会变成坏事,坏事会变成好事。

韩非强调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

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呢?

矛盾对立双方的统一

  有一次,有人问了孔子的学生子贡一个问题: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质,就是内在品质。

文,则是外在表现。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一个君子,有优秀品质就够了,为什么还要讲究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呢?

  子贡听了,大惊小怪地说: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

  驷,就是四匹马或者四匹马驾的车。

  鞟读如扩,就是去掉毛的兽皮。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

哎呀,太可惜了!老先生您竟然这样理解君子,简直就是驷马难追。如果内在品质跟外在表现可以打等号,那么请问,去掉毛以后的虎皮豹皮,跟狗皮羊皮有什么区别?

 ?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虎豹的毛是有花纹的,犬羊没有。

    君子就是虎豹。

    小人则是犬羊。

  所以,君子要有仪表,要有文采。

  这不就是统一吗?

  但是,这里面有问题。

  什么问题?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有的人注重内容,表现出来就是质直。

  有的人注重形式,表现出来就是文雅。

  但是,太质直了就难免粗鲁。

  同样,太文雅了则难免虚伪。

  这在孔子那里,就叫: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

那该怎么样?

  孔子的说法是: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

什么叫“彬彬”?

 

  晋代学者皇侃的注释是:

相半之貌

  所以,文质彬彬,就是文一半,质一半,文雅与质直的程度刚好相等。

  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为什么呢?

  因为文质彬彬符合中庸之道。

  那就来看中庸。

  什么是中庸?

  还是先讲个故事。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

子贡

师与商也孰贤?

        师,就是颛孙师,字子张。颛,读如专。

  商,就是卜商,字子夏。

  这两个,都是孔子的学生。

  子贡的意思,是问老师觉得这两个同学谁更优秀。

师也过,商也不及

孔子

  意思是:子张这人走过头,子夏跟不上。

子贡

那么,是不是子张强一点呢?

  孔子却说了非常重要的四个字: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

什么意思呢?

  走过头等于跟不上。

 ?

那该怎么样?

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既不过头,也不掉队

  这就是中庸的“中”——

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

  或者说:

中就是不走极端

  其实,这也正是周易的思想。

  不妨来看一卦:

  看出来了吧?对,这是乾卦

  表面上看,乾卦和坤卦是最不中庸的。因为其他六十二卦都是有阴有阳,乾卦和坤卦却是纯阳和纯阴。如此走极端,怎么是中庸呢?

  这就得普及一点知识。

01

  首先,周易共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它们的位次都必须从下往上数,不能从上往下数。最下面的叫初,最上面的叫上。遇到阴爻就称为六,遇到阳爻就称作九。因此乾卦六爻,依次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02

  其次,由于乾是纯阳之卦,所以看初爻的时候,必须把上面五根都看成阴爻,这样才符合“阴阳共存,阳卦多阴”的原则。

03

  第三,每一爻都有解释,叫爻辞。

  乾卦的爻辞,最能证明周易主张中庸。

 ?

那从下往上,乾卦的爻辞怎么说?

  这样看下来,发现规律了没有?

  两头的初九和上九,都不怎么好。

  处于中间的,就好。

  如果分为一二三和四五六两组,那么,中间的中间,九五和九二,最好。

  奇怪吗?

  不奇怪。

  按照周易的观点,

世界永远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因此,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既然如此,那就会有一个过程。过程也有三个阶段。

开始的时候,变化还不显著,事物的特征也就显现不出来。最后一个阶段,又会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由阴变成阳,或者由阳变成阴。

所以,开始的时候是不太好的,到了顶峰也不好,最合适和最适宜发展的可不就是中间那个阶段?

  所以就连打麻将,二和五都很重要,二五八做将是要加分的。因为条、饼、万都是九张牌,分成三组等于三个八卦,每组当中就是二、五、八嘛!

结论是:

世界永远在变化,事物永远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时间、地点、方式都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就是发展变化的最佳状态。

  因此,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

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这,就是中庸的“中”。

  那么,庸呢?

  还是先讲故事。

  有人问孔子:

 

以德报怨,何如?

  就是说,别人对我很坏,我却用好心和恩德去回报,您老人家觉得怎么样?

  可能有人会说,多高尚啊!

  孔子却不以为然。

  他反问:

 

何以报德?

  问得好!是啊,你拿恩德去回报了仇怨,请问又拿什么去回报恩德?你的恩德不是回报仇怨去了吗?

  或许有人会说,也可以“以德报德”嘛!

  当然可以。但是,恩德用恩德回报,仇怨也用恩德回报,对于恩德来说,公平吗?

 ?

那该怎么样呢?

  孔子说了八个字: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什么叫“以直报怨”?

  直,有两个意思:

  应该、能够

  应该,是道理。

    能够,是能力。

  比方说,应该不计较,就一笑了之。

  应该反击,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当然,你得有还手的能力。

 ?

如果觉得就该报之以德呢?

  当然也可以,但孔子并不提倡。

  为什么不提倡?

  因为一般人做不到。

  做不到又提倡,就是唱高调。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庸就是不唱高调

  既不走极端,又不唱高调,就是中庸之道。

  下面讲应用。

  应用的首要问题是防止误区。

  比方说,做事能不能做到极致?

  当然能,因为极致不是极端。

  极端是思想方法问题。一根筋,认死理,不开窍,只看到事情的一面,看不到另一面,就叫走极端。

  所以,极端是想问题。

  极致则不同。极致不是想问题,而是做事情。

  在可能的条件下和范围内,把事情做到最到位,就叫极致。

 ?

那么,做人呢?

  这就得借用老子的语言了: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巧若拙,大器免成

  所以,处理做人做事的中庸之道就是:

高端做事,低调做人

  至于怎样做,就靠各人自己把握了。

  毕竟,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这里讲的,也只能是挂一漏万。

四、法家,人是靠不住的

继承《老子》思想的有两个学派,一个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另一个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庄子思想主要是人生哲学,法家则是被西方称为“行政管理学派”的,所以今天只讲法家,只讲韩非。

  跟周易和老子一样,韩非也讲矛盾,但观点不同。

周易

矛盾对立双方相互依存

老子

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

韩非

矛盾对立双方相互斗争

  这并不奇怪,因为韩非就是矛盾这个词的著作权人。他在《难一》篇中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人卖矛又卖盾。

  那人先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都捅不穿。

  然后又说:我的矛很锐利,什么都捅得穿。

  于是有人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何?

  那人答不上来。

韩非还说:

 

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

        ——《韩非子·显学》

  冰和火,能长期放在一起吗?

  冬天和夏天,能同时到来吗?

  不能。

  所以,矛盾对立的双方只能斗争。

  结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

  由此可见:

老子是转化的哲学

韩非是斗争的哲学

  那么,为什么还要说韩非是老子思想的继承人?

  因为都讲帝王南面之术,也都主张“无为”。

  只不过,目的和意义不一样。

  老子是这样说的: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七章》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

统治者无所作为,老百姓就会潜移默化;

统治者喜欢清净,老百姓就会走上正轨;

统治者无所事事,老百姓就会逐渐富裕;

统治者清心寡欲,老百姓就会纯朴善良。

  借用管理学的语言,就叫:

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管理

  韩非的说法则是这样的: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韩非子·主道》

  君主无为,臣民琢磨不透,只能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借用心理学的语言,就叫:

不可预知的最让人恐惧

恐惧是最好的统治基础

  显然,这两个人的无为并不一样:

老子的无为是自然之道

韩非的无为是统治之术

  这并不奇怪。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也就是回到部落时代,当然可以无为而治。韩非服务的却是集权国家,岂能不讲权术?

  问题是,既然集权,又为什么无为?

  韩非主张无为,是因为他有个观点:

人是靠不住的

  这一点,可以由伍子胥的故事来证明。

伍子胥是春秋晚期楚国的大夫。由于父亲和哥哥被楚王杀害,他只好逃出楚国到吴国去,却在路上被守关的官吏捕获。

伍子胥说,大王之所以通缉我,是因为我有一颗宝贵的珍珠。不过这颗珍珠现在已经丢了。你要是把我送到大王那里去,大王问起来,我就说珍珠被你私吞,你看着办吧!

  结果怎么样?

  那关吏把伍子胥放了。

这个故事,记载在《韩非子·说林上》。

  怎么样,靠不住吧?

  那么,人为什么靠不住呢?

  因为: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在《备内》篇,韩非说,有两个老板,一个开马车铺,一个开棺材铺。开马车铺的天天盼望别人富贵,开棺材铺的天天盼望别人早死。难道是因为前者仁慈后者残忍?当然不是。

  真实的原因是:没有人富贵,马车就卖不出去;没有人死亡,棺材就卖不出去。马车铺老板也好,棺材铺老板也罢,都不过是为自己打算,没什么道德不道德,仁义不仁义的问题。

  韩非由此得出结论:

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利害和算计

  算计的结果,必然是防范,是不信任。

  在《内储说下》,韩非讲了一个故事:

卫国有对夫妻做祷告。

  老婆说:但愿我们平安无事,能赚一百布币。

  老公说:你傻啊!向神要钱,要多少不是要?怎么才要这么一点?

  老婆说:我才不傻。赚多了你就会去包二奶。

 所以,韩非告诫君主: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韩非子·备内》

  老婆孩子,也不可以相信吗?

  更不能。

  为什么呢?

  因为男人到了五十岁还很好色,女人过了三十就看不得了。结果必然是年老色衰的王后失宠,年轻貌美的嫔妃得势,连带着太子的储君地位也会动摇,除了母子联手抢班夺权别无出路。这个时候,毒酒之类的东西,绞杀之类的手段,就派得上用场了。王后和太子近在君侧,要做点这种事情,可是很便当的。

  楚成王的故事就能证明。

  据韩非在《内储说下》说,楚成王先是立商臣(也就是后来的楚穆王)为太子,后来又打算改立他人。商臣就去找自己的老师潘崇,问应该怎么办。

  潘崇问,你能接受事实吗?

  商臣说,不能。

  潘崇又问,能出国避难吗?

  商臣又说,不能。

  潘崇再问,能发动政变吗?

  商臣说,能。

  结果商臣带兵逼宫,把他老爸送上了黄泉路。

  于是韩非感叹说:

 

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韩非子·备内》

  这可真是“直面惨淡的人生”,而且是惊心动魄的“直面”!君臣、父子、兄弟、夫妻,这些儒家伦理最为看重的人际关系,在韩非的眼里和笔下,都变成了赤裸裸、血淋淋的利害和算计,没有半点美丽和温馨。

  温情脉脉的面纱被无情地撕开了。

  露出来的,

是尔虞我诈,

是巧取豪夺,

是刀光剑影,

是你死我活。

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哪个人像韩非这样直白地说出了人性中恶的一面,而且还说得那么不动声色。

  这可真是让人难以接受。

  受不了的,不仅是他的结论,更是他的态度,那种冷眼旁观、毫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态度。这种态度,已不是冷静,而是冷峻,甚至是冷酷。

问题是,人靠不住,什么靠得住?

  韩非认为,只有制度。

  韩非很可能是中国古代最重视制度建设的思想家。

  制度在他那里就叫做:

  所以,韩非的一派就叫:

法家

  不过,法家的法包括法律,又不仅限于法律,而是所有制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才被称为制度学派或者行政管理学派。

  法家建立的制度和思想体系,则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01

一个目的

君权

02

两种手段

赏与罚

03

三大法宝

势、术、法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因为韩非认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要把人管住,就只有两个办法:要么给好处,要么吓唬他,也就是威胁利诱。只不过,威胁利诱要起作用,还得有三大法宝,这就是势、术、法。

就是统治力量,它来自君主的绝对权威。

就是控制手段,表现为各种权术权谋。

就是规章制度,而且是能够保证威胁利诱到位的严刑峻法。

  最终目的,则是维护君主的绝对统治和绝对权力。

  这可真是:

一心一意,两面三刀

因此,法家的制度和思想体系也可以这样概括:

01

一个目的

维护君主的绝对统治和绝对权力

02

两种手段

奖赏与惩罚

03

三大法宝

绝对权威 、阴谋诡计、 严刑峻法

  韩非认为,建立好这样一套体系,君主就可以无为,也应该无为。因为君主也是人,也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制度,而且最好是由机器人操作的制度。可惜那时没有机器人,韩非只好寄希望于国家机器。

  他自己被国家机器绞死,也不奇怪。

  那么,法家思想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当然不是。

  法家最值得继承的遗产,是以下四个字:

 

以法治国。

        ——《韩非子·有度》

  以法治国,就是制度治国。

  原因,是人靠不住。

  但,如果制度不健全,执法不到位,也靠不住。

  因此,韩非提出了著名的法治三原则:

 

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

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韩非子·五蠹》

  厚,就是丰厚。

  信,就是诚信。

  重,就是严酷。

  必,就是坚决。

  也就是说:

赏,就要高官厚禄,说话算数,让臣民有利可图;

罚,就要心狠手辣,从重从快,让臣民魂飞魄散。

总之,无论赏和罚,文章都要做足,工作都要到位,才有效果。

但,最重要的还是第三条: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一,就是统一。

  固,就是固定。

  知,就是知晓。

  也就是说:

执法要统一,

立法要持久,

政令要公开,

不能政出多门,朝令夕改,暗箱操作。

       这些观点,还是值得学习,可以参考的吧!

  实际上法家与儒家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特别注重操作性,尽管儒家也很务实。

总体来说,易道儒法才是中国文化真正的源头,易是方法论,道家讲天道,儒家讲人道,法家讲权变之道。这些思想都融入到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是中华的文化基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