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紀年四七一六年 陽曆己亥年庚午月庚寅日 陰曆五月二十 西曆2019年6月22日星期六 內容提示 夏至一陰生,陰旦湯。 冬至一陽生,陽旦湯。 經方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 本:追求它的原本,探究草木、礦物等藥物的本性。 本性:定性是寒溫。 藥效是變化的。 先通過醫經了解人性,再通過學本草和經方了解藥性,兩者結合,產生一個效果。 藥性的熱不是物理性質的熱,比如冰鎮辣椒也是熱性的,牛奶煮開了也是寒性的,是在身體里產生的能量。 淺深:表裡問題,病到哪個層次。 中藥有歸經,有的偏表,有的偏裡。 區別單叢和紅茶的表裡。 疾和病的區別。 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 假:借助。 滋味中味是口味,能嘗出口味,必須借助唾液,或在唾液的滋潤下,舌頭的味蕾能正常工作。 很多人的味蕾退化、萎縮,沒有舌苔,舌體乾裂,吃飯味同嚼蠟。 滋味是陰性的,通過舌頭的味蕾辨別、分辨。 氣感:聞到的味兒。 服氣:香囊或者中藥掛在衣服上。 邊看東西邊吃飯,對胃傷害很大。 五味:酸苦甘辛咸,滋養不同的臟腑。 苦堅腎,甜補脾胃,鹹味補心,酸味補肺,辛味補肝。 任何一種味道,都有三個方向。 焦苦:比如鍋巴,飯焦,有助於補腎,瀉心。 甘淡:甜水淡水,補脾胃,喝水多了傷腎。 咸鮮:補心;瀉肺,讓人拉肚子;讓堅的硬的固的腎,變得柔軟一點。 酸澀:補肺,瀉肝,肝火旺多吃點酸的;收心斂汗,心慌心跳,心神外越可以吃點酸的。酸味比如五味子、山茱萸,水果沒熟是澀的。 辛辣:辣有灼痛感,偏熱,辛味有涼的比如薄荷、冰片,能疏肝補肝,瀉脾,芳香化濕的藥,比如附子、乾薑、吳茱萸,能瀉脾寒。 我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不談藥效,談藥性、氣和味,通過調和,人的元神調動元氣把病治好。 最好的滋:燕窩,唾液是精所化。 此外還有阿膠、龜板膠、鹿角膠、黃明膠,花膠。 吃草動物膻,水裡動物腥,食肉動物臊。 還有腐臭和香。 氣味對嗅覺有影響,嗅覺能調動人的消化液。 以前人講究鍋氣,是各種食材混合到一塊兒產生的新氣味兒。 不同身體喜歡不同的味兒,不同人得了不同的病以後,也應該有對應他氣味的治療方法。 宜:合適。 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 五苦六辛:每個氣味有不同的歸經和不同的補瀉方向。 致水火之齊:倉公醫案說過火齊,人體最基本兩個病,水和火,代表陰和陽失調的病。水火之齊組成方劑去治療或者調整水火之病,最後達到平和的效果。 腸梗阻、尿不出尿就是閉。 六腑以通為用,要保持開放的,有攝入、排出的狀態。 血脈要通,氣道要通,中醫認識人是形而上的,有形的血液、體液背後還有一種無形的能量循環,也需要通。 大小便不通有辦法,方劑大小承氣湯,治療陽明燥結,陽明腑實。 還有滋陰通便,潤燥通便,比如老年人的虛秘,幫助恢復通暢。 解:內部的。 結:思則氣結,想不通,腦力勞動太多。 前面「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都是滋補、補益、扶正,「通閉解結」有點驅邪了。 反之於平:讓失調的身體,失衡的臟腑、血脈,回到平和的狀態。 不走極端,中醫是維持一種中間的狀態。 平:守中。 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 碰上庸醫,學了經方,知道草石寒溫,知道疾病深淺,用的藥沒掌握到平衡點或者和諧的規矩,熱藥給熱性病人用,火上澆油,越吃越熱。 比如給亢奮的人吃滋補藥,出現人參濫用綜合征。 當有心下痞結,胃裡硬實塊的時候,先把通路打開再用滋補藥,比如黨參、黃芪、紅參,這時候就不會上火。 以寒增寒:臨床見得更多,發燒小孩兒用苦寒藥,遏制住患兒陽氣,出現生長發育遲緩,不換牙,不長個兒。 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 藥的偏性加重人的偏性,藥的寒加重人體的寒,傷的是人最寶貴的精和氣。 是所獨失也:完全失去了我們整理這套醫學經典的本意和價值。 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俗話說,或者中國有個諺語說,我有病不治,等著自愈。 哪個病不是自愈的? 傷口裂開,醫生給縫上,是縫住的還是自己長住的? 任何病都是自愈的,只不過中醫為無為,順著天道做事,消耗的少,簡便廉驗,最後效果還好。 中醫是順應天道做事的技術,背後是順應自然,不是人定勝天。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碼關注頭條號 開啟新篇章 |
|
来自: 为什么73 > 《北京厚朴中医徐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