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狮子山:香港人奋斗精神的见证

 棋中王 2019-06-22


徐诗颖

    香港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夜景。当坐着渡轮过海时,当站在尖沙咀钟楼前眺望美丽的中环夜景时,不得不感慨维多利亚港能入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确名不虚传。海岸线的变化让这幅夜景图有着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整体感,使得它在如此逼仄的空间里,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更为重要的是,维多利亚港的美丽离不开代表港人奋斗精神的“狮子山精神”。

    狮子山,端坐于香港九龙塘以及新界沙田的大围之间。它见证了香港从一个小渔村,走向今天国际化大都市的艰辛历程。对香港人来说,狮子山象征着香港的精神高地,代表着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可以说,只要狮子山在,港人的精神就不会倒下。有一首歌《狮子山下》,唱出了港人走过的每一段艰辛岁月,为香港的历史留下了重要的注脚。

    我始终相信缘分,蓦然回首,原来狮子山就在不远处。当我在九龙塘问路时,顺便问起眼前的这座山是什么山,一名青年男子告诉我——这就是狮子山。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久久盯着面前的“狮子头”,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来大名鼎鼎的狮子山,竟然就矗立在我眼前,让我有机会目睹香港历史的见证者。

    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香港故事”展厅,观看香港回归历程的视频,为我们讲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故事,视频播放的第一首乐曲就是《狮子山下》,听到这首乐曲,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想起小时候在电视上看香港乐坛颁奖典礼,如一年一度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无论是听《狮子山下》的原唱、著名歌手罗文演唱,还是其他歌手演唱,都惊讶于这首歌能够引起歌手与现场观众强烈的共鸣,甚至和我一起看电视的父亲也会跟着唱起来。

    在香港文化博物馆,我同样看到了“狮子山精神”在港人身上的体现。博物馆一进门,就是常设在这里的金庸馆。金庸“活到老,学到老”的韧劲、为香港作出贡献的赤诚之心,使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风靡全球华人读者的武侠世界。走到李小龙的展馆前,当看到“武·艺·人生李小龙”的字样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武打场景中李小龙刚柔相济的形象。那粉碎“东亚病夫”牌匾的一脚,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

    广东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粤剧,同样流行于香港地区。香港对推动粤剧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不少粤剧名伶声名远播,粤剧电影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至今仍然有众多观众。粤剧曾有一段时期在广东遭遇停滞,但在香港并没有中断,而是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使得这颗“南国红豆”保存了下来。

    再往上追溯,“狮子山精神”在近代鸦片战争之后已有所展现。在新界元朗屏山乡,有一座古迹——邓氏宗祠。元朗屏山乡邓氏是香港新界原居民中的氏族之一,原居于江西和福建,始祖邓汉黻自北宋初期就由江西吉水县迁往广东,定居于元朗屏山乡。邓氏家族在800年间陆续建造了很多座建筑,逐步形成了包括祠堂、书室等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屏山文物径。邓氏家族不仅人才辈出,还曾积极抗英,保卫家乡。

    在香港的这些日子,我深深感受到香港寸土寸金的独特魅力。很多大楼都是依山而建,横街窄巷均以斜坡为主。最让人感叹的是,为了能在有限的空间建造更多的楼房,不少建筑看起来就像插在这片土地上的一根根“竹竿”。这些建筑的大堂非常窄小,楼层里分割出来的一个个空间,仅能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可就在这一根根“竹竿”里,流淌着哺育港人成长的“狮子山精神”。

    如今,“狮子山精神”仍然激励着港人书写着更多精彩的香港故事,在不断前行中,为“狮子山精神”加入更多新的时代内涵。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博士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