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老师的《优质微课设计的“四化”模型及其心理学原理》受到老师们的广泛好评。其中第一化就是“知识可视化”。 所谓“知识可视化”,国际上最早的知识可视化论文:Eppler&Burkhard 2004《知识可视化——通向一个新的学科及其应用领域》中是这样说的:
如今,“知识可视化”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也已经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主题。相信会有更多学界的研究者加入这个领域,贡献更多好的理论与方法。 而王珏老师已经将“知识可视化”理论与方法进一步体系化,并与“学习科学”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形成一门全新的网络课程:《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选课方法见文末)。 本文就将简要介绍“知识可视化”背后的机理(内容节选自课程)。 一、视觉有助于高效记忆 学习的第一环节就是“感知”。没有感知,也就无从“学习”。因此,感知的效率是学习的第一环节。 人的感知是通过“感官通道”来获得的。在“视听味嗅触”这5种感官通道中,视觉毫无疑问是最高效的感觉通道,更容易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记忆! “记忆”本身,就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评价指标。比如:英语单词的记忆,通过视觉图像进行记忆,能够大幅提升记忆水平(详见:《优质微课设计的“四化”模型及其心理学原理》)。 显然,对于较难的知识,需要学习者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加工、加深理解。这种能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感官信息(仍以视觉信息最为常见和高效),将起到重要作用。 【应用案例】 如果大家能够掌握这一点,就会知道:在教学中尽量使用图像法来加深记忆,对于提升学习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比如:在《珏对PPT(6):高中物理《功》PPT修改》中,功的公式单独出现(如下图): 就不如让公式伴随着原理图像一起呈现(如下图),这不仅是因为图像有利于记忆,而且因为图像本身就蕴含了全部的物理意义与数学模型: 二、可视即理解 “可视化”的重要作用远不止于“记忆”!它还深度参与了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过程! 很多案例都表明:
比如,请你想像一下“如果自行车轮子是方的会如何”,你能想像出来吗? 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那就恭喜你!这说明你是一个正常人! 这是由于,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一般生活经验。人是很难想像出超出自己生活经验的事物的。 看到下张图,是不是瞬间就“了解”了呢? 让我们接着想像:这辆车能骑吗?如果骑在这辆自行车上,会是什么感觉呢?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大可能有此种经历,因此同样想像不出来! 看到下面这张图,相信你就会心一笑了!
那么,为什么看到的东西就更容易理解呢? 简单说来,人类心理是不能直接操作抽象概念的(这里指的不是简单复述),而要借由该概念所对应的形象化材料——即心理表象! 什么是心理表象呢? 我们知道:金丝雀是黄色的。 现在请你想像:还有什么鸟是黄色的? ——请静静地想一会儿,至少5秒钟—— 想出来了吗? 即使没有想出来,也没关系! 请你回想一下:你的大脑在对“黄色的鸟”这个概念进行操作的时候,脑子里飘过的是各种字、还是各种形象? 在思考时,你脑子里闪过的应该是各种鸟的形象——这就叫“心理表象”。(参考答案:黄鹂鸟、鹦鹉等) 很显然,对于学生不懂的、尤其是抽象的概念,语言是很难帮学生建立起这种想像的!如此,学生的大脑就不能对这个概念进行操作——也就是“没有掌握”。 再比如: 如果提起水分子'H2O',在你的大脑中一片懵,就说明你的大脑中没有建立起H2O的心理表象——这可能意味着你学起来感到枯燥、甚至困难重重。 而下面这幅图,应该会非常有助于你建立H2O的心理表象: 现在,合上眼睛,回想一下H2O的水分子模型: 一个蓝色的大分子(氧)、两个绿色的小分子(氢),它们结合在一起,长成了'那个'样子…… ——这就是你对H2O的心理表象了。有了这个心理表象,接下来你对H2O的心理操作就有了很好的基础!这比纯粹记住H2O的符号要有效、也生动得多! 此外,认知心理学中的“双重编码”理论有更加系统地解释。 该理论认为:人脑中存在两种功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加工系统:一个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加工系统(“语义”),另一个是以表象为基础的加工系统。大脑要形成长时记忆,必须要同时激发这两个系统同时工作,对这两种信息同时进行编码。只有“编码”成功后,才能把信息放入长时记忆,此时我们就称之为“理解”。 根据“双重编码”理论,学生如果想理解老师所表达的“语义信息”,必须要能够想象出语义信息所对应的感性形象。如果想象不出来的话,就很难理解这个概念或术语了! 而直观的视觉场景,正是一种典型的“情境信息”! 而且,视觉场景本身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大脑加工的情境。因为大脑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进化出一种超强的视觉信息处理能力:高效、敏锐、自动化(下意识处理)、低认知负荷! 因此,在知识表达时,不好好利用视觉,实在是暴殄天物! 【应用案例】 比如:在《“珏对PPT”第4期——龙船调》中,对于学生所不熟悉的恩施、土家族、采莲船这些名词,只简单写出来是无效的(如下图): 如果增加用图像直观来表达,将会大大提升学生对这些名词的理解: 三、视觉擅长整体性和关系表达 在为什么“知识可视化”能提升知识讲授效果方面,我们还必须要认清语言文字表达与视觉表达的一个根本性差异。 语言文字的表达具有“碎片化”的特征。比如,一个知识可能需要10句话才能表达清楚,那么相比知识的整体信息而言,每句话都只是一个“碎片信息”。学习者需要自行把这些碎片信息整合在一起,建立一个整体的理解,才能够真正理解它。因此,语言文字的“碎片化”,决定了它不利于学习的过程。 知识一定要在整体中才能理解呢?说法当然有很多,比如“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信息本身的意义蕴含在关系之中”等等。 用一个浅显的案例可能更容易理解: 以下是用文字形式表达的“2018国务院部门调整方案”。如果请你仔细看的话,相信你一定每句话都能看懂: 但是,如果问你是否真的看懂了,你的回答很可能是:没看懂! 是的,你可以看得懂任何一句话,但其实你却基本弄不懂它到底在说什么。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弄懂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结构”,因而就不可能弄懂它的“整体”。 如果我们用下面这样一幅结构图来呈现这些信息: 相信你稍作研究,就可以基本弄懂了!这个案例可以说明知识的“整体性”、“结构化表达”,对于理解知识本身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事实上,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出信息之间的结构与关系。而这一点,无论是对于理解、还是对于推理都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对于下面这道小学六年级的数学题,如果不用方程的话,可能很多成年人都会感到束手无策。 其实,只要能画出相应的“线段图”,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线段图就能轻松解决问题呢? 因为,用文字来表达关系,关系就被隐藏到了“语法”之中,由于人的工作记忆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稍微复杂一些的题目,大脑分析起来就存在困难。 而线段图,则是用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所有数据之间的“关系”。再借助于视觉对模式识别的敏感性,来发现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高效解决问题。 通过这两个例子,相信大家已经能够非常清楚地理解:视觉具备强烈的“整体性”特征、并善于“表达关系”,因而使得大脑能够更好地加工复杂的信息。 ——相对应的,由于语言文字的“碎片化”特征,所以对于越复杂的信息,语言文字越难以胜任。 【应用案例】 比如:在《珏对PPT(6):高中物理《功》PPT修改》中,各种信息“堆砌”在一起,没有结构,信息量巨大、而又杂乱无章: 如果我们能够将所有要点,紧紧围绕功的公式的各个要素,进行“结构化表达”(如下图),是不是更加易记、易懂呢?! 【小结】 “知识可视化”之所以能做到高效表达,提升知识讲授的效果,是基于如下三方面机理: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关于知识可视化的至理明言,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启迪! 本文中的内容来自于王珏老师的全新网络课程《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 如果您对学习科学、认知心理学、脑科学、讲课技巧感兴趣,建议您系统性地学习此门课程! 本门课程即将盛大绽放,现征集首批100名免费体验用户!具体申请方法、以及申请条件,请到本公众号首页输入'xxkx'了解,或直接扫码加群(QQ群号:530938060)、并参见群公告! 王珏微课设计制作公众号提供全面、深度的微课设计、制作、应用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
以下是王珏老师鼎力推荐的优质课程,学了马上就能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