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乃天下第一美玉,是当年楚人卞和游历荆山之时,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凿开青石,得一璞石,献给了当时的楚厉王。厉王命玉工鉴定此璞石,得出的结论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卞和被判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及至楚武王即位,卞和仍不死心,再次献石,结果仍与上次一样,又断其右足。这之后到了楚文王时期,卞和放弃了希望,抱着这块石头在荆山下痛哭不已,竟流出血泪。这事惊动了文王,再次命人检测,凿开石头,果然得到了至高无上的美玉,经千雕万琢,才有了如今这块稀世珍宝“和氏璧”。我侍楚多年,立下大功,楚王便将这块玉赐给了我。” 宴席之上,楚相国志满意得,正滔滔不绝向一众宾客介绍面前这块宝玉,和氏璧立于大堂正中央,玉身晶莹剔透,淡淡的温润流光在屋内的每一个角落浮动,仿佛划破黑暗的光明,圣洁无比。 在场宾客小心翼翼地围绕在和氏璧前,感受着这份摄人心魄的美,纷纷赞不绝口。年轻的读书人张仪也是头一回见到如此举世无双的美玉,久立于和氏璧前,上下观摩,口中啧啧称奇。不禁感叹此次游历楚国果然不虚此行,在相国门下做了门客,竟能一睹和氏璧的绝代风华,就是死也无憾了。然而令张仪没有料到的是,此刻死神距离他,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赏玉之后,楚相国举办酒宴,众宾客觥帱交错,把酒言欢,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正当酒宴进行到最高潮之际,突然传来楚相国的一声惊呼:“和氏璧!不见了!”听到这声惊呼,张仪的半分醉意瞬间烟消云散,他邹了邹眉,有不详的预感笼罩在心间。 今天楚相国大宴,在场宾客繁多,且非富即贵,只有张仪是个穷小子,凭借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与博古通今的学识才能在此混到一席之地,却不料遇见此番祸事。 现场混乱不堪,护卫们搜遍府上,也没有发现和氏璧的踪迹。众宾客议论纷纷,不知道是谁开了个头,说张仪这小子家境贫寒,地位低下,想必品行卑贱,贪图富贵,和氏璧一定是他偷的。这些达官贵人本就瞧不上张仪这个穷小子,此话一出,他们立刻找到了共识,沆瀣一气,诬陷张仪是偷玉贼。 楚相国也是贵族出身,也赞同他们的看法,派出护卫拷打张仪,让他交出和氏璧。张仪遭此飞来横祸,百口莫辩,但直到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他也坚决不承认自己是贼。 其余人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见张仪宁死不屈,只好放了他,把他丢在大街上。张仪的妻子赶来救下了张仪,将他带回家中治伤,眼见丈夫被打成这般模样,妻子痛心不已,泪如雨下,责骂他道:“你为什么要拼命读书去游说诸国,才会遭此羞辱,要是你有个三长两短,我该怎么办。” 此刻张仪已经动弹不得,眼见妻子如此伤心,又想安慰她。于是张仪张开嘴把舌头伸出来问道:“你看看我舌头还在不?”妻子果然被张仪的话逗乐了,笑道:“全身都是伤,就舌头还完好无损。”张仪的眼神突然变得深邃而不可测,他接着说:“这就够了。” 张仪的心中已然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要加倍努力读书学习,又朝一日,定要凭借这三寸不烂之舌,将楚国搅得翻天覆地。 苦心人,天不负。张仪凭借一张利嘴,游说众诸侯国,纵横天下,一路扶摇直上,成为了最强大的秦国的相国。当上秦国相的那一天,便是张仪复仇计划的开始。他寄了一封信给楚相国,信上说:“当年的酒宴上,你污蔑我偷了和氏璧,差点将我乱棍打死,现在你守护好你的国家,我将要把楚国城池偷尽。”楚相国收到这封信,依然不屑一顾,想着张仪凭一己之力,又能掀起怎样的波澜。然而直到有一天,张仪真的代表秦国出使楚国,他所带来的,是无尽的灾难。 朝堂之上,张仪口若悬河,舌战群儒,极力劝说楚怀王与齐国断绝盟友关系,并提出愿意割让秦地六百里给楚国。张仪这番忽悠,空头支票支票打得响亮,楚怀王与群臣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蒙蔽,竟然满口答应。少数有识之士提出质疑,却在张仪的雄辩之下败下阵来,反而遭到了楚怀王的责骂。 一切都在张仪的计划之中,楚怀王宣布与齐国断交,并派出使者与张仪回到秦国交接土地。然而张仪刚到秦国,平白无故地摔了一跤,自此在家养伤,三个月没上朝,割让土地一事也被搁浅,楚使者只能干等着。楚怀王听闻此事,认为张仪是觉得自己诚意不够,竟荒唐到派出勇士跑到齐国大骂齐王祖宗十八代。这一下齐楚彻底断交。秦国趁虚而入,与齐国建立盟约。 及至此时,此前还重伤在家养病的张仪突然间生龙活虎,回到朝堂。楚使者前来索要土地,张仪答道:“好的,你们准备一下,接受秦国的六里地。 楚使者以为自己听错了,回复道:“我奉怀王之命,来接受秦地六百里,不是六里。” 张仪此时才露出自己的真面目,打着马虎眼道:“哪来的六百里地,我一个小人物,哪有资格送出六百里地,我说的是六里。” 楚使者面对张仪的无赖哑口无言,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回到楚国复命。楚怀王怒不可遏,兴兵攻打秦国,然而这又中了张仪的下怀,失去了外援的楚国又怎是秦军的虎狼之师对手,连曾经的盟友齐国也调转枪头,与秦国联手进攻楚国。楚军一败涂地,只能割地求和,至此楚国一蹶不振,在秦国的蚕食之下慢慢坠入深渊。 得罪谁,也不能得罪读书人啊,张仪的复仇,实在可怕。 |
|
来自: 昵称32353910 > 《人生故事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