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冬日最冷的那股风,踏上了比北方更北的那片土地。一个名为塔河的小城,一个牵扯着千丝万缕过往的最北县城,一个可以肆无忌惮醉在尘埃中的地方。沃野千里,茫茫世间。一个被冰雪覆盖的城池,承载着历史与过往的重量,闷闷地像来往地人讲述着那些我们不曾经历地岁月。 遇见,塔河;遇见,那些道听途说的曾经…… 古驿站——寄一封过往的书信,与你相见 迎着大兴安岭猎猎的风,踩着黑龙江边囤积的雪,我从远方而来,来到你的身边。时光划开一个缺口,追溯至清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地域板块上的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开辟了许多的驿站驿道。而此,就在大兴安岭林区的东北部、黑龙江畔;东经124°, 北纬52°的塔河,停驻在了二十二站古驿站的前面。 “南临沃野,北覆群山,江水襟连,上下要输”。一条全长700多公里的驿道,从墨尔根经黑龙江省将军驻地再溯黑龙江上行而至雅克萨城,被命名为墨尔根古驿站驿道。在地图上能够断断续续的寻见那二十几个按顺序号排列的标志,由驿站演变而来的乡土地名,勘称黑龙江地名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驿道从头站墨尔根到九站卧都河,顺驿路进入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塔河县境内,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和二十二站林场驻地都是人气比较旺的地方。接下来的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二十四站至二十九站,而最后一个是三十二站,在漠河县漠河乡洛古河村,第三十站漠河,或在地名演化过程中被取代,或因今地失考湮灭无存。 来到塔河的二十二站林场,站在高高的塔楼上,远处是层层的山林,覆盖着厚厚的白雪,有些不透彻的天空,似乎藏匿着难舒胸怀的心事,不予来往的人听。这二十二站林场是塔河县唯一的地方国营林场,还创建了驿站“四景”,统一的景区规划有黑龙洞、月亮湾观光塔、大西尔根气河漂流、驿站主题广场及自驾游营地等景区。在驿站主题广场建设一条文化长廊,主题是突出驿站文化、开发大兴安岭文化、知青文化及国有林场改革转型发展文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游客宣传二十二站林场的发展历程。 知青时代——上山下乡去垦荒,从一个故乡奔赴另一个故乡 走在二十二站林场的驿道上,高高的望着远方,是白顶黄墙屋舍的烟囱中袅袅地炊烟;是路边树梢上随着微风轻轻飘落地雪花;更是咯吱咯吱厚厚积雪上不停奔跑地家狗……一条路边的石头上分明写着:上海知青路地字样,吸引了我。 “知青”二字,是一个时代深深的烙印。而我,未曾经历,却是卯着心思想要去一探究竟。 知青”全称“知识青年”,是一个打着时代烙印的词语,特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他们离开自己城市地家乡,奔赴农村、边疆去开垦、去创造另一方广阔的天地。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亦或不舍,想要去大展拳脚,殊不知等待他们的却是另一种难抒的无奈与不甘。只是,那时国家是需要他们的……社会推着他们前行……于是,他们积极而热烈的投入到奋斗中。 在二十二站林场的“上海知青路”这里就记载着,那个时代,一批批的伤害知青奔赴北大荒,用双手开垦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与山林。与那个时代而言,于上山下乡的知青而言,大多数人都是迫于当时社会强大的政治压力,被敲锣打鼓欢送到农村的。但是他们的岁月的痕迹却也扎扎实实的刻在了这一片荒野上,一寸土地、一方树木,都是他们那茫茫岁月的见证。 我们不曾参与的过往,现在拿出来再去回味,却又有着别样的意义。而那些知青对自己留在农村的青春年华却依旧是抱有怀旧情绪,他们还会时不时的回味,后辈也会选一个时间来这里感怀。谁又知道那些曾在广阔天地里,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这一代人们,是后悔还是知足呢? ![]() 【关于作者丨乍暖】 (自媒体作者 · 旅行达人) 一个想要从南走到北、再从东走到西的我、一个想要撒一点野的我 |
|
来自: 品谋图书馆馆藏 > 《回首那些难忘的知青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