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概念驱动教学 | 6.15成都蔚博士研讨会干货分享之一

 半书半梦 2019-06-22
 

这次研讨会不是一次 lecture,不是一次Q&A的简单互动,而是一堂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展示。老师们成了蔚博士的学生,在蔚老师的带领下,展开对新概念教学的探究。完成了一个教学小循环:探究——行动——反思。

课堂展示

第一环节:探究

学情:会前,老师们提出了基于新大纲的近30个问题。我以为,蔚博士会Q&A,于是我们准备好笔记本,严阵以待,然而······

蔚老师非常巧妙地借助每个老师的自我介绍开始了授课,在每一个老师的自我介绍后,要么简介一下这个学校,要么问候某个旧相识,给老师们宾至如归的关怀,成功营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研讨氛围。老师们的自我介绍中都会提到“我为什么来这里”,蔚博士就借此趁机直接回应了某些问题,或者把重点问题进行强化,卖个关子,引发我们重点关注······

1、通过植入式解答的问题有:

Q:新大纲与以前历次改革的不同是什么?

A:把理念、课程和考核真的紧密衔接起来了; Language A / language B / MYP / DP,理念是相通的。且与MYP完全打通了。

Q:MYP教授的是语言文学,怎样与DP的文学衔接呢?

A:这个问题涉及到IB要培养什么样的人?IB由怎样的人来教?我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有“阅读气质”,国际情怀、人文关怀、审美趣味、终身学习者,甚至批判性思维,比如教会学生如何引用文本来证明观点,如何有条理地组织文章,这些都是可以拎出来加以训练的。都可以拎出来加以提炼,在MYP的教学中体现,而不是浅层次地衔接DP。

Q:关于DP选作品特别趋同的现象,您怎么看?

A: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独在中文领域体现,不动脑筋照搬他人,涉及某种程度的抄袭。首先,IB追求多元化,反对教科书,反对模式化;其次,对于越来越多的参考书,老师们要注意:出书人的观点只是个人解读,不是IB的官方解读,一个人的解读往往会造成误导,老师们不要去崇拜某某大咖,某某权威;最后,这对学生也不利,模式化的训练把“个性化”训练没了,这就是6分卷和7分卷的差别,6分卷已经很不错了,但就是缺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东西,这个亮点就是个性。

然而,一方面倡导多元,一方面老师们又需要指导,怎么办?老师们成长的正路在哪里?这正是我们50人会议思考要解决的问题。

2、设悬念引发我们关注的问题有:

Q:如何看把语言文学的三个科目纳入同一个大纲和评估中?很多老师反应旧大纲下两个课程的水平差异很大,您如何看?

A:这要从L&L的历史说起。最早和Language B、Language ab initio同属于第二学科组,很多英语非母语的外籍学生选English A,文学A太难,为了迁就这部分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把L&L纳入了A1。所以就有了L&L和Lit的不平衡。这次的改革,把三课程纳入同一标准,就是在体现一个平衡。新的评估标准对L&L的挑战更大。(老师们的耳朵竖起了,具体体现在哪些评估项目上呢?)

Q:概念想看懂都难,怎么用于教学呢?

A:DP集中体现了IB教育的精华,也是全世界教育教学课程精华的体现。

概念化教学落实到教程中,是把双刃剑,好的方面可以帮助组织材料和作品;坏的方面容易把老师们唬住,被绑架。记住,概念是为我们服务的,在语境中是可变的,甚至可以自己扩张,为什么非得是用这样7个?我增加或者替换不可以吗,它就是建屋子的梁,不必把概念神秘化。(哇!这就是大师的牛!)

旧大纲的4个部分是独立的割裂的,“教”与“考”是一对一、机械式的对应关系,新大纲要在各个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必须通过提炼来做到,概念、领域、引导题,TOK就是IB借助的工具,来打通、来实现作品之间的关联,实现作品和评估之间的关联。

新大纲的课程设计对所有人都是全新的,都是挑战,新、老教师甚至主考官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弄懂了就会发现,其实概念驱动是模板化,是简化。(怎样化繁为简?怎样从千丝万缕到模板化?老师们更加期待)

如何把概念请下神坛?请看干货分享之二。(培训内容待续。)

课堂亮点

以上过程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环节——探究,面对做过预习的学生,学生的问题哪些只需要“植入”即可;哪些需要讨论解决?哪些问题没有答案,需要实操探究?蔚博士给了我们示范。

这个环节,蔚博士致力营造适宜于探究的氛围:亲切幽默地放下专家的架子,轻松地把老师们的畏难情绪消释于无形中:IB没什么了不起。同时也告诫我们,别以为是IB老师就端着,别一边教学法满天飞,学生却没有基本功,这方面反而要向教授中国课程的老师学习。

对老师的启发

蔚老师曾经提到一个问题:作为老师,你的课堂文化是什么?我当时懵了,好大的问题!现在我悟了,蔚老师的课堂文化呈现的就是轻松和民主,他主动放下权威的架子,告诉年轻老师“新大纲面前,主考官都和和你站在同一起跑线”,新大纲也好,IB也好,“没那么神秘”,别端着;他认真、投入地倾听老师们的发言,甚至记笔记,更多肯定式的回应,他的态度对老师们就是一种鼓励,所以老师们越说越敢说,越说越动情,我们都释放了自己,都“亮”了! 整个课堂是积极的。

那么,回到我们的课堂,我们如何给学生一个安全、鼓励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敢说,越说越想说?我想,这是要从学生第一次进入你的教室开始,你要不断地告诉他们也告诫自己:语言文学没有标准答案,在作品探讨上没有权威,你的解读就是个性化,个性化就是创造,我要告诉学生这是有理论依据的,依据就是3大领域之一的“读者”,之二的“时空”就是7大概念的“认同”、“创造”、“交流”“观点”······啊!写到这里我发现,我一直困惑的问题“概念是什么”有了新解:概念不仅关联到对文学的研究,还是教学的理念和手段!第一堂课,我将用概念建立我的班级文化氛围,把我的关爱传递给学生:语言文学课堂是无权威的、你的声音是独特的、你在被我们倾听,说错?不怕,有老师呢!


接着,我还将告诉他们,文学一点不神秘,经典作品伟大作家离我们很近(这一招也来自于博士所授——把概念请下神坛)他们永远在问“我是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在问同一个问题,你或许会发现离你心灵最近的人不是你的父母密友,而是来自最遥远年代的XXX,比如,在你读过的作品中,最打动你的人物是谁? 他与你的相似性在哪里?他改变了你对某个观点的认同吗?你觉得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吗?作品是怎样让你印象深刻的呢?

课堂对话中,3大领域7大概念就这样亲民地、无声地走近了学生······

亲爱的老师们,不知道这样的研讨会总结你是否喜欢?对此您还有哪些建议?您的第一堂课会采用怎样的方式让概念和学习者档案与学生见面呢?这样的分享,是否让您也对概念有了新的理解?欢迎留言我们一起探讨,引用博士金句:新大纲面前,我们都是新手。

凡是超过100字以上的入选留言,将有机会获得我们的备课资料及后期的各类在线课程的半价优惠券等福利。

IB教学研

一线IB老师运营,服务IB一线老师

讲述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学校教学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