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成人格与性格的基础时期

 小溪eqbet7osa1 2019-06-22

灵性教育——第二阶第五课

0至7岁的发展及7至14岁的对应与修复

形成人格与性格的基础时期

当他的自我出现,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回应他的,他就形成什么样对应的方式。比如说你用恐吓的方式,那他也会用恐吓的方式来形成他的害怕性人格。如果你用条件交换的方式,说:“你现在好好吃饭,吃完饭我就给你看半个小时电视”这种方式会形成他所有做事情用条件交换的人格。

他们会专门制造一些做法,来看这些做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并且他要来观察这些后果。例如挑战父母说“不”等等,这些尝试,都是在感受他的自我创造的世界会得到什么样的反应,这个反应就形成了他们人格特质。这个时期,是形成人格气质的基础时期。

接下来一个孩子的内在,他的人格所谓的高贵性,其实是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奠定的基础。

我们在上一节课讲到,两岁半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进入他的身体,发展出“我”的概念。但是请大家注意的是,这个“我”不同于五岁以后的意识。大家不要一听到两岁半这个自我出现了,就用非常强的自我的引导。所以要清楚的是,这个“自我”不同于五岁以后的自我,也不同于七岁以后的自我,也不同于九岁以后的自我。对于教育的了解,肯定是基于完整的对人了解之上的,完整的学习才能帮助我们在教学和教育上,得到更完整和清晰的思路。

接下来的课程将更系统地来看这些部分。

现在这个阶段需要了解,这个时候他的自我出现,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又会融入到环境中去。就是说他总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和一体的世界之间来回。

基于两岁半自我意识的出现,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当小孩融入环境中时:

当小孩融入环境中时,我们就要消失掉。什么是融入到环境中?当看到一个孩子在玩沙玩水,在大自然里面,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中,就是融入到环境中了。可以想象一下,为什么会用“融入”这个词。就是他深深地进入,已经分不清楚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作为身边的成年人就应该马上消失掉。这个“消失”不是走掉,而是成人的自我意志不要干扰孩子。

当小孩同感地摘花时,我们只在旁同样同感地去欣赏他。何谓最好的陪伴,就是同感地在旁边陪伴。而不是不停地在思考上给他做很多的工作,让他从融入里面分离出来。但是现在普遍很多家长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这样做,让孩子在融入里面分离出来,使得这些孩子无法深深地沉浸而沉静。一个孩子的自我无法深深地融入环境里面,他就一定是分裂的。

到底他现在是同感的跟小虫子游戏?还是他在无意识地把小虫子弄死?如果他在无意识把一个小虫子弄死,我们不是唤醒他的意识,说:“哎,你这样做就是在把小虫子杀死了!”

如果我们既不能唤醒他,难道就让他把一只虫子杀死吗?我们要怎么做呢?这就取决于教育者灵性的成熟度。

无意识地放飞他的破坏欲:

如果他无意识地在积累破坏的力量,他也会在这个破坏的里面发现自己,所以我们不能发展他积累破坏的力量,即使是无意识的。同样,我们给他一片叶子,说:“来,小虫子要坐上飞毯找妈妈了”然后把小虫子轻柔地放上“飞毯”,放到树丛中去。

你看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把小孩子无意识的破坏欲放飞出去。就是我们既不去说教他、既不去判断他、既不去唤醒他的意识,我们只是用这种做法,无意识地去放飞了他的破坏欲。

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也要注意孩子不同的天性会形成什么。

类型一,小孩的特点:

如果这时候说:“哎呀,小虫子好可怜,它会死的呀!”这种做法也就是把小孩从无意识中唤醒,产生的后果是什么呢?根据这个小孩特殊的天性,这个小孩就会很苦恼,甚至会成为他的噩梦。这个小孩天性与塑造他的环境会不断地争斗,并且会表现在他的形态上,尤其是脸的形态。

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通过观察小孩的脸,也能够了解和理解他内心与环境的斗争。通过观察孩子脸部的形态,看到孩子的内心在承受什么样的教育。

这种小孩他的声音容易哆嗦,口吃、压抑,呼吸不顺畅,他醒来以后会哭,总是对什么都不满意,非常依赖成人的心理动力。

当在生活中遇到一个小孩总是容易生气,然后什么事情都没有意志去完成,醒来以后就哭,有的父母以为这样的小孩是因为得到的爱不够。其实是因为父母在塑造他们的时候,在这样的细微之处,生活之中方方面面,使得他出现这样的斗争。这样的小孩非常依赖成人的心理动力。

很遗憾,往往就是因为成年人没有足够的完整的精神世界而多愁善感,这种“善良性”的父母特别容易塑造孩子这样的一种内在自我斗争非安全性的性格。往往没有建立在完整对精神了解之上的善良性而软弱的父母的孩子容易出现这样的一种特质。这就是为什么前面我们会花较多时间帮助大家去完整地看世界的整体性,如果我们没有具备对精神的认识,那这样的父母就会把这样的心理动力传递给这样的孩子。

类型二,小孩的特点:

但是不要以为这就结束了,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种天性的小孩会是什么样子的。

另外一种类型的小孩,根据他的天性,他会从中获得快感。还是刚才那个例子,他无意识地把一只虫子弄死了,或逗弄小猫,看到这个动物非常的痛苦,这样的小孩会从中获得非常大的快感,并欣赏自己的做法。这样的小孩是不会有争斗的,不要以为跟他说:“你不要把猫弄疼了,你不要这样做。”以为这个孩子就会找到正确的做法。不会的。根据他的天性,他不会有争斗,而且他的脸的形态反而是漂亮的。

因为他没有争斗,所以他的脸是没有斗争的痕迹,他是漂亮的。可以观察这个世界很多漂亮的男孩女孩,但是会看到他们的神韵、神态、也就是气质和动作,是夸张甚至是嚣张的。

这样的孩子,他们需要成人的自我意识。就是说,他不会因为陪伴者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就会跟随。这样的孩子需要一个非常高级的自我意识,需要精神性的人做他们的师傅。一个在精神上强而有力的人来做他们的师傅。

我们没有唤醒他们,前一种内心善良的小孩就会获得解放,后一种小孩就会获得宇宙中精神的指引。

小孩的样子受遗传的影响,但是美与不美不受遗传的影响。两岁半之前的小孩,尤其是婴儿,因为没有意识争斗,他们的形态还不能表明他们的个性。也就是说,他们的形态还不能表明他们灵魂印记所做出的反应。

两岁半左右之后的小孩,除了他融入环境的时间以外,他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与环境的关系。就是说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给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他不像两岁半以前的小孩,他是不知道的。但是两岁半以后的小孩,除开他融入环境的无意识的行为以外,他的很多行为他都意识到跟环境的关系了。

也就是说他已经不再是通过自我指引来模仿学习和成长,他还要通过自我来试探这个世界了,世界回应他的试探的方式,决定了他与这个世界的方式。这个逻辑很简单,其实教育非常简单。

如果说两岁半之前的小孩是感觉物质世界,例如水木金火土,这个时期的小孩,他其实就是想要去感觉灵心的世界,例如真善美等。七岁之前的成长将是他一生的基础。

类型三,小孩的特点:

不要以为,他们都是从“正面”来感受的。同样的例子,小孩在欺负小虫子时,他是有意识的破坏时,我们就要去唤醒他的做法。因为他是有意识的,所以也要用有意识的方式去引导他。

通常我们看到一个两岁半左右的小孩,其实是有意识的做一些破坏的行为,但是因为有些父母接受了一些对教育模糊不清的理解,使得他们在这个时候不清楚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反应。在灵性教育里面是非常清晰的,很简单,唤醒他的做法,要让他灵性意识起到支配的地位。就是说这种灵性意识是需要培养的。

当然作为一个人类,他本身是具有这样一个种子,但是这个种子需要园丁去浇灌他。如果你不去培养他,不让灵性意识取得支配地位,那么取得他的支配地位的一定就是小我。

他就会用他的小我做他所有做法的支配者。

虽然我们要唤醒他灵性意识成为支配者但是一定要注意,我们的做法却不是像拉警报器一样的——“住手!你不可以这样!”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还是跟前面的方法一样的,就是让这个小虫子坐上这个飞毯找它的妈妈。(笑)“永远都是让小虫子坐上飞毯去找妈妈”。但是最重要是里面发生的不同。也就是说,看上去是同样的做法,但是里面发生的实质,却因为不同的小孩的天性,与不同小孩在此时他的意识的状态、他所发挥的动机就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看上去是同样的做法,实质上却因为小孩清醒的意识与我们的动机、心理动力的范围,这个范围里面就包括:宽容,仁慈,理解,隐藏他的过失等等,就是你发挥着你的心理的作用。这些力量就会交融在一起,产生看不见的力量和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这个老师他就可以化解很多这里面隐藏的东西,而另外一个人却做不到,这就是看不见的力量。

同样的,我们不能说:“哎呀,小虫子很可怜,他会死的,我们要怎么做才会更仁慈呢?”以为用概念和道德思考就可以帮助小孩达到他行动的力量,这是不可能的!思考的力量是最强的让人独立于自然的力量。也可以说是让小孩从做梦的状态醒过来的力量。*本来他只是无意识地跟虫子玩,不小心把虫子弄死了,他并没有感受到破坏的力量。

这样的方式就是让这个小孩很快成为小大人的力量。你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往往就像个小大人,戴个小眼镜,什么道理都知道,但是什么都做不到。美德教育通常就会塑造这种邪恶与天使的双重人格。

小孩要在无意识、有意识及做梦状态中学习无法用理性思考来学习的更深的东西。如同我们在绘画、音乐、科学创造等所有的创作中发挥的力量一样。无法用理性思考来学习的更深的东西,我们要在无意识、有意识及做梦状态里面学习的,并不是思考才可以拿来学习的。

刚才通过不同的例子,帮助大家看到不同孩子的天性,同样的情况发生了我们要怎么去做。在以后我们会讲到关于色彩、音乐、故事,这些范围怎么去进行对他们的引导。在这个课程里,大家要清楚的是它的核心的基础是什么?因为这些教育上的引导都是基于这个核心的基础之上的。否则我们用的故事可能并不能进行治疗,反而是破坏。

由于小孩的自我还未获得独立,成人的高级自我意识、精神、心理动力,都将直接对小孩起作用。要清楚这个“直接”的重要性,就是说我们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这种力量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每当小孩的自我发挥了高级的灵性力量的时候,我们都要及时地给予他确认。这种确认并不是通过表扬或者是物质来实现的,这样做只会唤醒他自我中心的小我的力量。我们每一次过分地让他意识到什么是好的,那他也会意识到相反的不好的做法。每一次过分地让他意识到什么是好的,以为这样孩子们就明白了,但反而会让他意识到相反的不好的做法。

我们的做法应是与他成长的节奏雷同的,含蓄的、隐藏的。例如当这个小孩把捡到的小鸟放回巢穴的时候,我们就要从心底里发出更加喜悦、理解和赞同的情感。

这种情感,就是我们灵魂发挥的反应,比我们用说教和物质的做法给予他们确认更加有作用。从内心而流露出来的精神就会让小孩倍感亲切。为什么说是倍感亲切?记得吗,他是从精神的力量里来的。这样小孩自我中的灵性就通过你得到了确认。这种确认的力量会帮助他们塑造在未来生活中的方向,和处理问题时知道什么样的力量是可以帮他们带来生活的解放的。现在很多成年人找不到这种力量和方向,就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这个部分的作用。所以我们不知道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基于什么选择,应该基于什么样的力量进行回应。

对于一个孩子的引路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基于什么。那么他们在未来就不会形成焦虑的、迷路的、茫然的生命状态。

*请参阅第一阶课程《四个圈的关系》里已经对此详细阐述了,这里不重复。

   提问环节:

    问:请问孩子能感知环境的需要是基于同感力吗?还有她们的反感力什么时候出现?这两个力量的特点是什么?

不同年龄阶段基于的力量的不同。 0-3岁的小孩他是通过同感来跟这个环境进行连接的。但是当他的第一个叛逆期出现以后,他开始通过他的反感力的发生来认知这个世界。

关于他的反感力的出现,我们在第二个叛逆期的第一节课,专门讲过这个话题。为什么他会形成叛逆期,其实就是一个反感力的作用。反感力的作用是随着他的自我的进入而发生的。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一个人的自我越来越消失的时候,他对别人的判断和结论,就是反感的力量也会越来越消失。

这两个力量都需要。如果没有同感的力量,就完全没有办法去理解别人,你就想离开,对不对?但是如果你只有这个同感的力量,你就没有办法去认清楚这个人。这跟爱情是一样的。当你特别喜欢一个人,特别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可以深深地跟他连接在一起,但是你却无法去认识他是谁。当你发挥你的反感力量的时候,你开始认识这个人。

这个是人的成长的一个过程。什么是爱?先是因为同感,使你愿意去靠近,然后,随着你的反感,你去认识他,认识清楚以后,你还能够愿意去选择跟他产生连接,那么这个就是爱,真的爱就发生了。这是一个生命的成长的过程。

在生命的发展阶段,这两个力量都有它积极的作用。建议,再回到第一节课去,好好听一下那一节课的录音。把课程从头到尾,非常耐心地,每一句话,真正的去听它三遍以上,再来问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