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周大致情况

 hzq114 2019-06-22

东周大致情况

前771年,犬戎杀幽王,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洛阳),史称东周。到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

周平王分封秦襄公为诸侯王,秦国产生。周朝都城从镐京东迁洛邑,客观上促使秦国成为最大受益者,镐京周围的土地成为秦国土地,这对秦国的壮大很有影响。也许都城的东迁,促使都城更加接近当时华夏民族的核心区域,有利于华夏民族核心区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周朝文化的发展,这可能对随后出现的高度辉煌的东周文明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

前770~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因孔子改编的鲁史《春秋》而得名,其特点是天下权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诸侯。前475年到东周灭亡35年后的秦始皇元年(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因西汉刘向所编《战国策》一书而得名,其特点是权力重心继续下移,由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阶层兴起。

西周时期,周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可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天子直辖的“王畿”,相对西周逐渐缩小,后来,只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这导致周天子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同步丧失。周幽王的乱政及其导致的西周的灭亡,以及带来的二位天子相争局面,都导致周天子权威大幅度下降。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地位已名存实亡,再没有控制诸侯的力量了,这带来诸侯独立性大增,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华夏地区由此进入大分裂时期。

虽然天子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受诸侯的摆布。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而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同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各种原因,有的强大起来,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

平王东迁以后,西部的周王室土地为秦国所有。他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个诸侯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宋、郑、卫、陈、蔡、吴及越等国。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社会制度,使国力强盛。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它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存邢救卫”;前656年,齐国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楚的国力也很强盛,但见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许和而罢。以后,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齐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齐国称霸中原时,楚国向东扩充势力。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楚又向北发展。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这时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前632年晋军在城濮打败了楚军。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晋楚争霸期间,齐秦两国雄踞东西。春秋中叶以后,楚联秦,晋联齐,仍是旗鼓相当,这种均势状况,促成了合约的产生。前579年,宋国约合晋楚订了盟约: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前575年晋楚于鄢陵大战,楚大败;前557年晋楚于湛阪大战,楚又败。这一期间,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前546年,宋国再次约合晋楚,参加的还有其它十多个国家。会上商定:中小国家此后要对晋楚同样纳贡。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当晋、楚两国渐趋衰弱时,长江下游的吴、越却先后崛起争霸。吴王阖闾执政时,重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原来的楚臣伍子胥,兴兵伐楚,经五战五捷而于前506年直捣楚国都郢。后来其子夫差先后打败越、陈、鲁、宋、齐,成为诸侯间的盟主。越王勾践于前494年被夫差所败后一面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一面献美女西施于吴。经过十数年的准备,终于大破吴师,逼得夫差自杀,吴国就此灭亡。勾践率兵渡淮,与诸侯会于徐州。

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前期,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随着铁器的使用,水利掀起建设高潮,牛耕得到推广,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人们劳动积极性极大提高,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东周大致情况

韩、魏、赵三家分晋之前的各国范围图,那时的秦国范围还比较小,晋国实力最为强大。可以对比前面的春秋初期诸侯国分布图,此时诸侯国数量已经大为减少。

著名的卿大夫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增加管辖的人口。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次不起眼的事情,却对中国命运产生明显影响。这导致东方抗御秦国的力量明显分裂,晋国是抗御秦国的强大对手,晋国的分裂最终带来了秦国消灭东方六国的局面。前391年,田民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

东周大致情况

韩、魏、赵三家分晋之后的各国范围图。

东周大致情况

三家分晋百年后的各国范围图,此时秦国吞并巴蜀地区,并挤压邻国空间,获得大发展,赵国也壮大一些,楚国挤压着越国,向东扩展。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追求的是诸侯王的声誉,追求势力扩张。中小国家依附强国,随着的势力变化飘忽不定,你强大了,跟着你,他强大了,跟着他。后来,随着周天子地位的进一步衰落,以及各种情况的改变,促使诸侯尊王意识减弱,思想发生重大改变。这种思想改变可能是卿大夫崛起所致,比如,韩、魏、赵三家分晋得到周天子的认可,田民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天子认可。

生产力前进的结果之一是,人们休闲时间增多,但是这种休闲时间很快被政府利用,利用结果是军队规模增大,战斗力提高。战斗力提高的结果是,各国生存竞争压力增大,这促进了各国变革的动力。

从管仲改革的第一推动力开始,各国逐渐相续走向主动或被动的增加实力为目的的改革大潮,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的一次大变革。改革的核心是激发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增加社会财富,从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获得更多可支配资源,进而提高军队战斗力。较多的土地带来较多的赋税,较多的人口带来较多的军队,这导致掠夺土地为目的战争频繁产生。据统计,前475年至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双方动用的军队规模可以达到几万至几十万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